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丨【我的留德研究日记】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申请经历

(2019-11-27 20:31:10)
转自公众号:RiG赴德研究,作者:刘鸣

本篇日记来自我们的志愿者刘鸣同学,他现在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森林植物与动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的气候变化响应。

如果大家对刘鸣同学介绍的信息感兴趣,可以通过邮件联系他:

mingliu@forst.tu-dresden.de

在今天的文章里他会为大家分享申请 中德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 的经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接到编辑的第一篇日记是要求完成一篇命题作文,即谈谈如何申请到这个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去年。我记得,11月的这个时候也恰恰是关键时期……

首先是动机,为什么要选择中德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这个项目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立刻作答。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在一些重要事情的处理上,常常是缺乏敏感性的,自己的反应也总是会比他人慢半拍,导致大多数情况错失良机或频陷窘境。对于申请这个项目,也是类似。我对于CSC-DAAD奖学金的最初印象是来自我的同济大学导师Prof. Zhang,他从我读博开始就时常提醒着我,有个叫CSC-DAAD的奖学金项目,你可以尝试申请。然而,平时我还是一个自信心低下的人,自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很自然的认为,这种国际奖学金肯定是很难被申请到的。于是,一直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甚至连百度一下的兴趣都没有。

20185月,导师Prof. Zhang的德国导师Prof. Roloff将于10月来华访问同济大学,由我负责安排他的各项事宜,于是和Prof. Roloff有了近距离的交流沟通。从往来Email的字里行间中,我发觉得这位德国教授特别的亲切随和。虽然之前他也曾到访过同济,听过他的讲座报告,但当时的印象仅限于他是一位知识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而已。但有了这次近距离接触后,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即是否要考虑跟随Prof. Roloff继续出国深造呢。不幸的是,当时,我正处在博士论文写作的困苦期,在拟定好教授来华的一切行程计划之后,很快这个念想就在日益忙碌的现实中完全消散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0月底,Prof. Roloff按计划如期而至。因我们的合作项目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园林树种选择机制,而Prof. Roloff此次访华的目的也是想了解一下,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是否会对我国的一些古树名木产生影响。于是,我们又一起去调查了南京栽植历史较久的二球悬铃木(Platanus × acerifolia)和山东莒县浮来山的千年古银杏(Ginkgo biloba

转载丨【我的留德研究日记】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申请经历

山东莒县浮来山的千年古银杏

 

行程之中,我们更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他对树木生命活力的评价,自有其独特的一套理论体系。并且他还告诉我,自青年时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在此领域已整整研究和实践了30年。这一下,突然又激活了我跟随他出国留学深造的想法。于是试探的问道,如果我取得了博士学位,是否能继续在他的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样,我才启动了中德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的申请。

随即,面临的问题也十分棘手。招生简章上列出的基本条件是博士毕业2年内或应届博士毕业生,而我当时的情况是,自己的论文还没有完成,更没有送盲审,并不确定自己能否在2019731日前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拿到证书。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还是准备尝试申请。

另一个问题是提交时间十分紧张,网站截止时间是1120日。但直到12日,我才收到刚刚回国的Prof. Roloff发来的邀请函,更不要说还要在中德双方的网站上填写和上传两套并不相同的材料。由于之前没有丝毫的准备,整个申请过程真是狼狈至极,光是对于Research Proposal来来回回的推敲和修改也是颇费周折。还有对于出国留学申请程序也是毫无经验,我竟然不知道中方留学基金委的留学申请是需要学校层面进行行政审批的,这又打我一个措手不及。幸好网站提交材料之后,审批材料可最晚于30日前提交,稍微给我争取了一些时间。即使这样,时间的紧迫性也是步步惊心。最终能提交申请成功,我觉得一方面要感谢我的中德双方导师的鼎力支持,只要是我向他们提出的申请材料,他们都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予力所能及最大限度的帮助。另一方面,要感谢同济大学从系办到院办,直至校办的各级行政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和通力合作,各位负责老师都尽心尽力帮忙学生解决问题,让我心怀感激。特别是外事处的各位老师教给我很多实用建议,并帮忙各种联络衔接,最终才使我的各项申请材料均能按时准备得齐全完备。这就是对校名同舟共济的最佳诠释吧。

 

转载丨【我的留德研究日记】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申请经历

同济大学校徽同舟共济

 

提交完各种材料之后,便是等待复试的日子,而我则忙于论文的最后修改和完善,仍然是焦头烂额。20191月初,毕业论文提交教育部盲审,随后盲审意见回复,所幸成绩良好。3月中旬组织了毕业论文答辩。不久即收到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北京代表处发来的定于22日的面试通知,分别有中德双方各自组织的两场面试,上午是CSC的面试,下午是DAAD,均为20分钟的英语问答。后来,当我和其他的获得资助的小伙伴回忆这段面试经历时,大家都觉得中方的面试问题比德方的更难回答,而德方的面试则相对轻松活泼一些。于我个人而言,中德双方都还好,中方关注于各种细节信息,而德方更关注于知识背景构架和对研究问题的理论深度。我觉得面试也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实话实说。我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刻意显露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而是坦诚并认真的对待面试官的一一提问。如果是问到我擅长的话题,我则先用最简短有效的句子做概括性的回答,给面试官最直接深刻的印象,然后再分论点阐释。如果是我未知的话题,则委婉表达是否能给予一些提示,尽我可能的回答自己所知道的,并不勉强。

4月末,网站公布了402019年中德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的录取名额,十分荣幸,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上面。对于最终的录取结果,我认为应是实力和运气双重结合的产物。当然,包括之前所有各种申请材料组合在一起的合力。任何的看似必然的结果始终不可忽视偶然的因素,同样,偶然的出现一直也会伴随着必然的成分。尝试在各个环节做最好的自己,可能是最为适当的总结。如今,我已在德国待了3个月了,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森林植物学和动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师从Prof. Roloff继续研究气候变化对园林树木的影响与响应。

 

转载丨【我的留德研究日记】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申请经历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森林植物学和动物学研究所(Cotta-Bau

 

能实现自己的心中的理想,无疑是幸运的。但我亦深知,这其实并不能表示我自己个人能力突出,相反,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不过是个平常平庸的人。但在我身后却站着有一群杰出优秀的人,师长、同学、好友以及家人,在默默给予我智慧、勇气和力量,不断的鼓励着,时常督促着,寄予希望于我,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帮助我把握住机会,才能得以进步与成长。感恩并珍惜,大家共勉。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