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后一公里》观后感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杂谈 |
扶贫就是扶信心,扶信任
——观电影《最后一公里》有感
图片来自网络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影片中宜宾市珙县鹿鸣镇珙桐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周彤彤返乡,与农科所工作的男友怀民带领乡亲们修建茶园致富,为了改变山村交通闭塞面貌,在打通链接山外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中,男友与几位村民不幸被滚石砸中壮烈牺牲,周彤彤在痛失男友和村名逼债的双重打击下精神彻底崩溃——疯了。影片开始展现出来的最后一公里,表面上是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被打通,随着剧情发展,揭示出脱贫攻坚真正没有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实质却是广大村民的心结,这个心结就是村民对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如果这两点不通,扎在村民心里的那颗刺,就永远拔不掉,扶贫攻坚的任何措施注定是徒劳的。
先谈一谈信心问题。信心就是动力,没有信心,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底气,脱贫致富也不例外。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每位生活在大山深处贫困户们的千年梦想,广大立志扎根乡野的热血青年跃跃欲试,并为之做了很多尝试。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如影片中周富贵调侃主人翁李双红那样——“喂鸡鸡瘟,种树树枯”,希望一次次熊熊燃起,却又一次次无情熄灭,村民们的身心受到一次次摧残,信心受到一次次打击。在万般无奈之下,广大农村壮劳动力不得不舍家弃口,背井离乡,留下老人和孩子,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
再说一说信任问题。人无信而不立,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是人与人心灵碰撞的前提。精准扶贫初期,广大贫困户对下派干部和村干部缺乏足够信任,往往持怀疑态度。一是认为下派干部结对帮扶,就是为了应付中央精准扶贫的任务,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不是真心诚意帮助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个别政治素质低下的村官甚至利用精准扶贫机遇,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捞好处,把不该享受贫困户政策的亲戚申报为贫困户,伤害了广大村民的心,拉远的政府与村民的距离,这点影片中有体现。三是村民闭塞的认知水平,对政府部门推荐的致富项目不放心,不信任,特别是收益时间长的脱贫项目,心中更是一片迷茫,害怕担风险,对他们而言也扛不起风险。
(桂宾g2019年1月15日撰于学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