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读后感(罗莹莹)
(2018-01-04 10:30:06)分类: 阅读感悟 |
读了《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一书,一直非常认可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应用思维导图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能化繁为简,把语篇信息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块”,帮助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语篇材料,提高学生理解语篇的能力。细细读下来,原来思维导图真的是门学问,使用也是有方法的。
思维导图也称为心智图。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的过程中,发现协同运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技巧,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他又受到达芬奇所做的有关笔记的启发,不断研究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理解力和创意力及一般科学,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步设想。此后托尼·巴赞将这种思维技巧传授给一群学习障碍者,而这些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就成为学校中的佼佼者。他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书,逐步完善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强调用大脑本身的思考方式来思考,让大脑处于积极和不断创造的状态。从一个中心开始发散,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整个画面就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强化了联想的功能。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
思维导图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把一学期、一章节、一堂课需要考虑的每一个因素作为一个结点,再分别考虑每个因素的细节逐级扩展下去。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可以用思维导图来表示,若再将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个个结点汇聚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每个单元汇聚起来就可以作为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这样教师可以将积累起来的所有教案、课件等组建成个人资料库,以备后续学习的参考,需要调整教学设计时,也可以直接在原来的思维导图上修改,非常方便。这会大大地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辅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的工具。绘制思维导图既是一种学习策略,也是一种元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学生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不仅要把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涉及快速阅读、扩充材料、整理信息等学习的基本技能。通过把学习过程用图表的方式可视化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发现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及时做出诊断与反馈。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找出关键词,通常对核心内容的查找、反复阅读和详细分析,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地加以深化。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原来的教学设计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用不同颜色的结点表示反思的结果并最终把这些教学反思中产生的想法汇聚成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