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对应”思想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金倩
植树问题这节课当初是从植树节导入出示题目:“全场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4米种一棵树,需要种几棵?”大部分同学非常好,都急于实践去画了。我觉得主题进入得太过于急切。应该让学生在理解了“间隔”的意义后再进行。比如设计一个感知间隔的环节。两根手指,一个间隔。三根手指,2个间隔。让他们说说间隔怎么来的。然后再出示植树的问题,让学生们动手去画一画。是在理解间隔的前提下去画,就会容易下手很多。
第二个忽视的点就是,虽然对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分析了,但没有结合图形对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一对应画清楚,应该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箭头弯下去标起来。那两端都种的情况就是最后一棵树是没有与它相对应的间隔的。所以棵树=间隔+1。让学生知道这个1在哪,为什么加上1。用相同一一对应画图的方法,那么两端都不种的情况就是第一个间隔相对应的树不种了,棵树=间隔-1。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在哪里?学生们能指出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直观的图形,再用直观的体验(脑海中的图形)解决其他更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只要方法渗透理解内化了,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第三点,练习应该要脱离植树问题了,意思是题目要与植树问题的思考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因为很多题目都可以归结为对间隔问题的研究的,比如:挂彩旗,挂灯笼,锯木头。让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感知和准确把握。无论题型如何变化,学生都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解决不同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