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探索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6-10-04 14:29:15)
标签:

教育

分类: 优秀教学设计

《1.2探索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公刘中学       刘文娟

一、 教材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上节课又已经通过测量和数格子的方法,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发现了勾股定理,但没有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验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验证,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上节课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经历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勾股定理的验证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并通过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用面积法验证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置疑,复习导入

内容:教师提出问题:

(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请一名学生回答)

(2)上节课我们仅仅是通过测量和数格子,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是否成立呢?这需要进一步验证,如何验证勾股定理呢?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几百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这节课我们也将去验证勾股定理.

第二环节:小组活动,拼图验证.

     内容: 活动1:  教师导入,小组拼图.

教师:今天我们将研究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请你利用自己准备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请每位同学用2分钟时间独立拼图,然后再4人小组讨论.)

     活动2:层层设问,完成验证一.

 

 22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到两个图形:

1

 

 


 

 

图2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

(1)如图1你能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能用两种方法吗?

(2)你能由此得到勾股定理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a+b)2=4× ab+c2.并得到 )

从而利用图1验证了勾股定理.

活动3 : 自主探究,完成验证二.

教师小结:我们利用拼图的方法,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结合起来,联系整式运算的有关知识,从理论上验证了勾股定理,你还能利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吗?

第三环节  延伸拓展,能力提升

1. 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2+b2=c2

_

b

_

a

_

a

_

c

_

b

_

c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20cm ,且两直角边长度比为3:4,求两直角边的长。

(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得出:如果一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三边a,b,c不满足a2+b2=c2。通过这个结论,学生将对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为后续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打下基础。)

第四环节: 例题讲解  初步应用

内容:例题: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子头顶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子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目的:(1)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2)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第五环节: 追溯历史  激发情感

活动内容:由学生利用所搜集的与勾股定理相关的资料进行介绍.(趣闻调查组报告: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

a

a

b

b

c

c

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他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

于是这位中年人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留下

的难题.他经过反复的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道理,并给

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
    1876年4月1日,他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法.

    1881年,这位中年人—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总统”证法.

第六环节:  回顾反思  提炼升华

内容: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师生共同畅谈收获.

目的:(1)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并进行总结;(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内容:教师布置作业

1.习题1.2   1,2,3

    2.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搜集至少1种勾股定理的其它证法,至少1个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一周后进行展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