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心了!城里老破小,哪有村里的别墅香?

2023-05-29 08:46:55
标签: 家居 时尚 水晶镜面高光板 文化 杂谈

   记忆中「城中村」的房子,好像都差不太多,破旧、拥挤、脏乱……总之,印象分不高。

   但在厦门的集美半岛上,有这样一座小白房子,它建在一众村屋之中,精致小巧,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回村建房的故事,我们听过很多。但和屋主深聊之后,我才发现:和表面看起来不同,这是间十分「合群」的房子。

为什么这样说?还得从它和主人的经历讲起。

走过世界无数角落,

还是小村子最得我心。

主许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

因为在海边长大,她十分着迷于自然风光,喜欢在海边散步,看日出日落。

   这里的气候、环境和人文,都让她钟爱到无法离开,「即便是多次出国、去过不少城市,每次下飞机都忍不住想,还是厦门好。」

   事着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教育工作的她,也将这份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疗愈孩子们的一个载体。所以她把工作室也建在山脚下的一处村庄里,到家只有半小时的车程。

   许女士的丈夫也是厦门人,我们开头提到的白色房子,就是先生家的祖屋,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的一处城中村里。

子离山不远,山里的水会流到村中。

   先生说,本来每一家门口都有一条水道,水很清澈,白天大人洗漱,晚上孩子们抓鱼。可惜现在没有了。

   子们会在溪流中玩耍打滚,衣服和头发都湿透了,脸上还洋溢着童真的快乐,实在应当感谢自然的馈赠。

   许女士说,「村子里的大部分人,都选择留在了这里,村里地方大,人也少些,少了大城市的嘈杂和压力。现在生活也挺方便的,习惯了村里的生活,也就没那么想去城市了。」

不走乡村土奢风,

靠精致+舒适打动家人。

女士的家,是一栋 4 层半的白色小楼,一层和屋顶都有花园。

当初要改造这栋房子,主要的诉求就两点:能住下一家 9 口人;有独立的院子。

   家人们很放心许女士,把设计交给她来把关,于是她找到建筑师郑磊,完成了这次祖屋重

   子里是许女士打理的花花草草,角落里还种着一棵香橙树,院子里有颇具闽南特色的茶桌,左邻右舍也常会坐这里喝酒打牌。

     入房子内部,就是宽敞的客餐厅+大厨房,因为家人个个都是大厨,一家老小每天坐在这吃饭、互嘲厨艺,热闹极了。

   了二层以上,就是家人们各自的私密空间,二三层是大哥和侄儿们的房间,四层是许女士一家。

顶设计看似鸡肋,建筑师却运用得十分妥帖。

   测算好距离,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矮凳,引导坐卧,完全不担心碰头的问题,还把视线、动线的焦点,都引向了花园的长窗。

   许女士意外的是,原本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喜欢鼓捣花花草草,但入住之后,她发现大哥一家也慢慢折腾起了这些。

   大哥会弄弄一楼的植物,大嫂会给花瓶换花,这在他们的以往的生活中是没有的。

   本以为人是房子的主人,能改变房子的样貌,殊不知我们也在被房子影响和改变着。

居住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影响着居住者的行为、生活,或许就是好设计带给屋主的价值。

实,房子刚落成的时候,大哥的心里还有点落差,觉得不够「豪华」。

   但一住进去就发现,这个家足够舒适、好住,处处都是为居住体验花的心思,越住越满意。

括由于城中村房屋密集,左右邻居的房子又高,采光成了很大的问题。

   建筑师就从日照分析入手,在上午两小时能享受到宝贵阳光的区域设置卧室,下午太阳绕到西侧,就在这边设置起居室。

对群居的向往,

是中国人不变的乡土情结。

少住在城市中的人,都会感叹人情疏离,可许女士的村子里,总少不了人来人往的热闹——

自家的院子里,没事就聚着村里的人,喝酒的、打牌的、闲聊的,从没断过。特别是许女士的婆婆生前人缘很好,家里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

这样紧密的群居状态,也扎根在村民们的思维里,在建筑师和村民的这段闲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做基础施工时,村里有位老人来围观,问建筑师:「搞个地基干嘛这么麻烦?村里没人这样盖房子。」

建筑师解释,这样更牢,地震来了也不怕,老人却笑了:「如果地震来了,其他房子都没了,只剩一家孤零零的留下来,又有什么意思?」

想了解中国,就跨不过去乡土。

村落社群也好,家族群落也罢,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联结,无法被轻易剥离。即便是走出家乡,故土始终是根一样的存在。

赫誉木业集团,欢迎您的到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