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中的雨巷

(2019-01-14 16:00:33)

 

黔西赤水河畔的大同古镇并不是我们当初预设的攻略,仅仅是由于天气原因,被四洞瀑布景点值班人员劝阻返回宾馆途中的偶然,歪打正着地见识了这个完全不加雕饰的原生古镇。

小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可贵的是在千篇一律的所谓古镇当中,它是一座真正尚未遭受现代商业化浸蚀的古农耕文化样本。

暴雨过后,依山傍水的古镇静谧安详,水响淙淙,雨丝淅沥,受阻的居民就在自家门前挡块木板防止雨水迸溅,自己则搬把木椅靠在家门前呆呆地望着串串珍珠般的雨帘顺着房檐次第滑落,任晶莹的水滴在黝黑的石板上砸出一簇簇诡异的花朵,良久寻味,乐此不疲。

小镇的民居一色川南风范,且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穿架接庐,错落有致。陈旧的铺板印满岁月沧桑,一家接一家,如窄窄的飘带,一直蜿蜒到江边。

临江的岩石背负着小镇的全部光景,于吊脚小楼的间隙中露出五彩缤纷的丹霞地貌来。

从小巷的一侧,每家每户都可直接眺望到旖旎的江景。

雨霁的时光,偶有船家口叼叶子烟,随意地驾着三尺小舟,挑一杆鸬鹚沿河边的回水捕鱼捞虾。

雨后的小巷游人极少,当地人也完全没有景区商人惯常那副取悦他人的样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想,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可能都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悠闲自在,自给自足。因为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生态家园,是他们平稳心态的安放之地。

镇口的斑驳的石栅下就是汹涌的赤水河,大雨初霁,激练滔天,白浪击岸,洪峰轰鸣。沿江一字排开十来棵井口粗的老榕树,最老的一棵少说也有300多年的树龄。两岸云遮雾罩,植被葱茏,枝繁节茂,白鹭翻飞。

绿藤悬垂中的小巷,把多少年的风雨沧桑都磨进了凹凸不平的青石小径当中,极似诗人戴望舒《雨巷》里的情景,淅沥细雨的酥润,经年累月的车马徜徉,青石板平滑如玉,锃光瓦亮,隔着雨丝和薄暮泛起一层微微的幽蓝。

小巷仅仅是当地人遮风避雨的生息之所而已,古码头、古庙宇、古会馆,甚至像禹王宫这样规模的豪宅大院、望族祠堂都以残碣断碑、苍烟落照这样一些美丽自然的人文生态元素来展示农耕时代的历史风貌。

镇上一家油纸花伞铺好像只为展示,不图利润似的,随意而散漫,来也不迎,去也不送,一切自便。雨后的陋巷孤寂而凄清,自有一番寒江独钓的韵味。

满目苍翠中,一位红衫女子撑着油纸伞,从小巷尽头款步而来,臂弯上挎个藤条小筐,上覆一方碎花青布,也不知是不是为辛勤劳作的父兄或夫婿派送的膳食。

入夜,除了几盏摇曳在晚风里的灯笼,再无现代的阑珊和浮华。年迈的老者背着幼小的孙孙在青石板上来回走着柔声哄她入睡。

江风习习,夜鸟呢喃。

在雨巷中漫步,就像在时光隧道中穿行,那种缓慢的、与世无争的、自我满足的远古场景依稀再现。

歇息在被萋萋芳草淹没的古石阶上,眼前除了锈蚀的门环以外,留给人们的只有一堆堆残垣断壁了。望着一旁懒散的花猫和椽角高悬的蛛网,我忽然觉得这个场景并不真实,它就像一个恍恍惚惚的梦幻娇弱而易碎,远去的历史,喧嚣的红尘,梦中的精神家园,魂灵的栖息之地,便如漫江雨雾一样,随夜风的荡漾飘进你的心海。

哦,静谧的雨巷。

一个梦幻中似曾相识的意境就这样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切入你的价值评估体系,你会充分认同,在当今这个奢华浮躁的年代,也许只有大同这样的古镇,才能算得上是历史繁星中筛落下来的独帧孤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猎狐小记
后一篇:《黄昏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