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戏堂是苏州博物馆唯一以传统手法营造的书斋,它体现了建筑大师贝聿铭对传统建筑精髓的向往与尊重。
贝聿铭在与东南大学建筑史教授朱光亚教授探讨“墨戏堂宋斋”设计时,谈了他的构思意图:宋代,苏州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宋代是中国建筑的成熟时期,留下了《营造法则》。苏州的古典园林和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而《平江图》是宋代的,因此,要在苏州博物馆内建设一间宋代民居,让海内外游客参观后获得一个惊喜,从中了解和感受中国的历史。
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不存。墨戏堂宋斋是根据古画营造的宋代民居建筑,从基础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施工工艺,青石、编竹夹泥墙、梓木、茅草等也都是现代已不再使用的建筑材料。房内摆设,也是根据宋画模仿宋代家具及厅堂陈列。庭院铺有黄泥,色调与房舍相当协调;右方置放偌大连体灵璧石,形态宛如游龙、甚有灵气。
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聿铭“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事实上这间草堂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展品,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书斋为何名“墨戏”?古人曾说:“画中丘壑,也是画家胸中之丘壑”。山水之博深灵逸,滋养了世间万物,也滋养了中国的山水绘画。宋元以来,绘画已成为士大夫消遣自娱的工具。文人多以画自娱,山水写意画成为精神慰藉、解脱或享受的游戏活动。他们以游戏态度作画,草草数笔,不假修饰,惟取神韵。宋代的大书画家米芾称之为“墨戏”、“清玩”。文同、苏轼、倪瓒、吴镇、文征明等皆喜作墨戏画,以画自娱。这种文艺创作和欣赏的“自娱”曾一度成为文坛时尚。因此,“墨戏”是中国古代文人画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水墨画形式,也是文人画家较为特殊的一种创作心态。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墨戏”渐成为水墨写意画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