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从观前街步行前往平江路,路过的街景随拍
3月25日傍晚我来到苏州,次日中午离开。时间不长,感受颇多。一直非常喜欢苏州,喜欢她的鹅卵石街道,喜欢她的评弹,喜欢她小小甜甜的豆腐干...。
这天想去平江路用晚餐,跟着导航走,感觉是走错了路,糊里糊涂进了一条僻静的小巷。回来才知道这条小巷叫南石子街。这里最出名的是苏州望族潘氏的老宅,就静静地伫立在小巷深处。
潘家门第显赫,苏州人称“贵潘”,家族之中,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老宅门口的标志牌告诉人们,这里是探花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的晚清重臣潘祖荫的故居。“海内三宝”之二的西周青铜器大盂鼎、大克鼎,当年就埋藏在这所宅子里,躲过了侵华日军7次搜查。
历经世事沧桑,昔日的老宅在苏州市属国企文旅集团的修缮和保护下,重新焕发光彩。如今,故居的东路、中路后半部及西路已经改造成一家园林式文化精品酒店“苏州文旅探花府花间堂”,为古宅保护再利用做出了新的探索。
南石子街旧时为泥土路,后用碎石子铺道,因而得名。小巷平素安静,不远处的苏州第一初级中学,偶有朗朗读书声传来。一片粉墙黛瓦之间,潘宅东路的大门低调内敛,只有镌刻于门楣之上的“探花府”三个字,隐隐透出名门望族的昔日气象。
潘祖荫和他的祖父潘世恩一样,也是少年得志,年仅23岁就考中了探花。据史料记载,潘祖荫自幼好学,精通经史,咸丰二年(1852年)殿试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
潘祖荫入仕后,曾负责乡试考试,挑选提拔了大批人才。左宗棠受人诬陷,经他三次力保,后来成为“同治中兴”得力重臣。潘祖荫为官体恤民情,每闻民间水旱灾害,他便四处奔波,详细了解灾情,全力赈救。光绪十六年(1890年),顺天府24个州县水灾,他为救灾事积劳成疾,竟一病不起,“病中喃喃,皆言赈务”,最后卒于任上,年仅60岁。
潘祖荫精通金石书画,喜好收藏,有专藏珍本书籍的“滂喜斋”和专藏青铜器的“攀古楼”,是当时青铜器第一藏家。他去世6年后,潘夫人亦去世,弟弟潘祖年赴京料理丧事后,将兄长的青铜器和书画典籍足足装了4船运回苏州,其中就有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大盂鼎是目前出土的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铜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的大克鼎,几经转手后被潘祖荫重金购得。
潘祖年去世后,孙媳潘达于挑起守护家藏的重任。抗战爆发后,潘达于带着家人到光福一带避难。1937年阴历八月,潘达于和姐夫潘博山一起,悄悄回到苏州家中,在中路第三进的内厅里撬开地砖挖出一个深坑,先放入木箱,再把两鼎慢慢放进箱子。随后填平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还在埋鼎的位置放上案几、八仙桌等家具。日军占领苏州后,先后有7批日本鬼子闯进潘家老宅,除掠去大批财物外,还逼问大盂鼎、大克鼎的下落。潘家历尽艰辛,终于把这两件国宝完整地保存下来。
1951年,潘达于将两件国宝捐赠给即将开馆的上海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重组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成开馆,上海博物馆以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支援。自此,两鼎两馆各镇南北。
图2.大街上的牌坊
图3.苏州文旅会客厅,其实也是潘府的一部分
图4.这里就是当年深藏大盂鼎和大克鼎的地方
图5.旅游类书籍
图6.墙上有潘祖荫生平介绍
图7.南石子街5号到10号,就是潘家大宅所在。有关这幢宅子的种种,留待后叙
图8.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紧挨着潘宅
图9.探花书房,就是在探花府里卖书的所在
图10.店堂里的布置很精心、很温馨
图11.探花书房过道
图12.这两个鼎是仿制品。真品主人已经捐献给国家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