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2021-03-18 20:02:04)
标签:

绍兴

分类: 神州大地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图1.清风第一廊桥
   安昌三里长街内仅横跨南北街河造型各异的石桥就有17座,故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称。
   安昌的小桥别具特色,千姿百态,古朴典雅。民间有“水乡古镇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三里十七桥,隔桥便是景”、“流水穿珠,船女织锦”等谚语,赞誉安昌的多桥多船。
   据《绍兴县交通志》载:“后唐钱缪建造安昌桥”,这是安昌建桥史上的最早记载。
   横跨三里街河的十七座石桥,每座桥都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些石桥均呈南北跨向,北面是商铺,南面是民居,民居又依水而建,这给居民出行购物带来方便。
   安昌古石桥有条石铺就的梁桥,有状若月亮的洞桥,有形似弓状的拱桥等。街上任意登上一桥,就能见到桥旁有桥,桥外有桥,风姿各具,层次多变。
   进入安昌古镇街市必定要经过“清风第一廊”,桥头有副楹联"大明弘治开街市,盛唐乾宁名安昌"。点明了安昌镇始建于唐末宋初,钱镠平定董昌之乱,地方得以安宁,命名此地为安昌。由于朝代变更,战乱使安昌多次焚毁,后来在大明弘治年间重建安昌,街市得以开发。
   “涂山廊”,这是进入安昌古镇街市的第二座廊桥。桥头一副对联“涂山雄峙留禹迹,女娇候夫吟绝唱”,说的就是当年大禹为了治水,耗尽心血十三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治水大业的神话传说故事。此桥又名“阳明桥”,系2014年秋,安昌镇人民政府为纪念先圣王阳明而命名的。
   横跨安昌老街南北的十七座石桥,从东至西为:“高桥、水阁桥、颖安桥、寺桥、宏市桥、魏公桥、瑞安桥、安吉桥、利市桥、益市桥、新安桥、庆安桥、广济桥、宁安桥、清风第一桥、清墩江桥和金家桥。
   高桥建于明代,宋时原系木桥,相传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宋高宗路经安昌,有人搀扶他走过木桥。明朝中期,人们把木桥改建为石桥,桥虽不高,因人们怀念宋高宗曾徒步过桥往事,故定名高桥。
   水阁桥即安昌桥的前身,位于古镇安昌东市街端,桥西为百年老厂仁昌酱园。清康熙十四年(1675)僧悟澈募资重建,易名“永安桥”,俗称水阁桥。阁内供奉马太守、汤太守“二圣”塑像,纪念马太守东汉永和年间建鉴湖水利工程、汤太守明嘉靖年间造应宿闸。此桥为畅通泄洪流量,于1953年和1974年两次拆建更名为新建桥和安昌大桥。2012年又原汁原味复建为水阁桥。
   普安桥位于安康寺北,故俗称寺桥,是座梁石桥,桥壁中密布极具沧桑的藤萝,据上海同济大学著名古建筑学家阮仪三教授现场考证,认为该桥呈元代建筑风格,是一座难得的古桥。
   安吉桥是座高大圆形拱桥,建于明代中叶,桥的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底龙门石镌有圆凸形盘龙,桥体半月形,桥梁仍十分坚固,安昌镇已将它作为历史建筑,立碑保护。
   利市桥始建于明代中叶,因地处集市繁华处故而称之,又因桥上铺三条石梁,又称三板桥。
   宁安桥在西市金家弄口,三孔排柱式梁桥,桥型结构精巧,中间桥墩用三根大条石垂直并列砌置。桥西壁石碑刻有“原名安宁,是座梁式石桥,建自康熙丙戊年……”桥西壁石碑字迹依稀可辨。
   安昌古镇老街至今保存着的这些元、明、清代的石桥,凸显了古镇神韵,弥足珍贵。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图2.清风第一廊桥和涂山廊桥(也称阳明桥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图3.利市桥(三板桥)?不确定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图4.拱桥还是多数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图5.时间不够,当时没认真看,桥名傻傻分不清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图6.快到镇东口了,这里还有一座南北向的拱桥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图7.水乡美景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图8.水阁桥的造型很特别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图9.阳明桥
绍兴年味(10)--万古名桥出越州
图10.水阁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