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365#愿做大河之洲守护者,贡献青春和所学
(2024-02-20 11:26:56)每年2—4月份是东方白鹳的繁殖期,对它们的繁殖期进行监测就成了赵亚杰和同事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看!这边5只,正抖着翅膀,怕是要学飞咯!”上午10点,经过一阵走走停停后,车停在了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北的一处高压线铁塔附近,赵亚杰举起单筒望远镜观测起来,轻声对身旁的同事说。
2014年,刚刚博士毕业的赵亚杰从东北来到山东,初到黄河入海口便一下被吸引住了。
“广阔的三角洲,一望无际的芦苇丛,一群群的鸟儿飞过天空,这种壮观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我。”赵亚杰说,她当时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并最终决定在这个神奇的地方留下来。如今,她已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多年来,赵亚杰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监测、智慧化保护管理工作,连续动态监测关键物种变化,用科研数据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山东省创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申报黄河口国家公园、获评“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积累了基础数据,作出了突出贡献。
刚来这儿工作时,赵亚杰远没有如今的从容。她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做好鸟类繁殖监测工作。“自然保护区里有几十个鸟类繁殖岛,我们要上岛实地监测,调查繁殖数据。”赵亚杰说,在保护区里,相似的鸟儿太多太多,对她这样刚入行的新手而言,要准确地辨认出它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为了和鸟儿们尽快“熟悉”起来,赵亚杰曾连续好几个月吃住在基层管理站。
春季,赵亚杰打卡泥泞滩涂。她穿着齐胸高、不透风的连体橡胶裤,背着十几斤重的望远镜、三脚架、照相机等设备,趟潮沟、走样线,奋力守护80多种18万只北迁水鸟栖息的核心区域,获取“鹬蚌相争”资料,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提供了数据支撑。
一年又一年,赵亚杰扎根在黄河三角洲,为82种近20万只水鸟进行了动态记录;为东方白鹳、黑嘴鸥等旗舰物种开展了幼鸟环志工作;为南迁的候鸟部队安排了“体检”,守护着越冬候鸟的安全。
她说:“我愿做大河之洲的守护者,在这里贡献青春和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