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心灵之树长青——“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成果概述
(2020-07-19 15:06:42)让学生的心灵之树长青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成果概述
1.教育改革呼唤心理教育。教育实践活动表明,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学生写字经常张冠李戴;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数学应用题就无法分析;没有耐心和毅力,学习中的困难就难于克服等。同时,小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智能的发展将促进脑的发育,情绪的愉快将带来胃肠、心肺、神经功能的协调等。不难看出,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健全学校的心理教育机制。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和教育行政机构曾作大量的抽样调查,其结果都表明: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抓紧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2.社会的发展呼唤心理教育。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如健康的心态,积极自我调整的能力,不怕苦难挫折和挑战,责任心,进取心,爱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有三亿多儿童,十多年后便是承担二十一世纪未来中国建设历史重任的主人。从现在开始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教育的要求,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3.学校发展呼唤心理教育。学校义不容辞的担负着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排解各种心理问题的历史责任,同时,也从更深层次去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耐挫力、自制力不高,缺乏团结精神和合作意识,自我发展、积极适应等心理能力欠缺,面对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若不能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合肥等地的许多学校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这些地区和学校日趋完善的学校心理教育体系、制度化的辅导计划、有序而有力的组织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显示出的巨大作用,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一句话,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的标志。
4.儿童的成长呼唤心理教育。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心理素质教育上的误区和盲区。如许多学生由于认知过程缺乏心理方法的指导,导致成绩下降、焦虑、厌学,而被看成是学习态度问题;把一些说谎、嫉妒、冲动等心理问题用伦理道德眼光来看待。有的教师缺乏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许多受心理困扰的学生无能为力;在思想教育中忽视心理教育,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引导、预防和矫正,是提高学生智能发展、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实验研究课题组,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设想通过实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又主动的发展。
二、研究思路和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1998年元月至2001年底)
1.课题组成立
1998年元月,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室、科科室、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和实验教师参与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组,课题负责人是原副校长林红同志。课题组成立以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前期准备工作:
(1)培训师资,组织全体实验人员认真学习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心理咨询、中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有关知识,切实解决实验前的师资培训工作。
(2)搜集数据。利用各种量表进行实验前的资料准备工作。
(3)召开课题组全体人员会议,撰写、审议课题研究方案并上报市教科所备案。
2.课题组成员的变更
由于学校领导的变动和班主任、实验教师的工作调整,我校2001年5月市级立项的课题"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以后相应调整为:曹蔚萍、潘一涵、刘晓萍、彭坚、王怡、董越红、葛戴丹、陆文红等同志,明确落实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3. 提交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02年元月至2004年底)
1.全面启动。学校课题组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课、心理咨询、班队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
2.深层次开展。课题组针对心理咨询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发动学生参与、完善咨询干预模式等研究策略。
3.定期研讨。学校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种交流研讨,积极参与市内各学校心理教育的展示活动,并努力创造条件,向外展示研究活动。
(三)总结阶段(2005年元月至2005年底)
主要工作包括搜集、整理、核实、分析实验结果和研究资料,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评价研究工作,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对学生指导和帮助,促进其全面发展,尤其是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使所有学生具备一个成功者的心态走向今后的中学,为发挥自己的潜能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实现主体的自我发展。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能自我认识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立志,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适,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取,健康地发展,顺利地自我实现。
3.学会人际交往。通过对学生进行交往原则和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的辅导和训练,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克服紧张、恐惧、孤僻、自卑、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4.塑造优良的性格品质。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主体的自觉修养,同时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在培养、强化学生的优良性格的同时,要注意对其存在的不良性格品质的矫正,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完善。
5.提高学习效率。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合理竞争,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科学应试,减轻紧张、焦虑程度。
学校要求各年级根据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己班级实际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在这一层次目标中尽可能地具体一些,使教师和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减少盲目性,提高效益。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措施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理论研究。主要由学校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他们搜集国内外各种有关心理教育的相关情报资料,邀请有关专家给予指导,专门研究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目标、途径、方式方法等。
2.实验研究。在全校开设心理教育实验班,集中精力按目标体系开展实验研究。
3.行动研究。由一些热心于心理教育的骨干教师,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有关学生心理教育的课题,一边勤学理论,一边进行研究实践。
4.经验总结。由学校提供学习资料,做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到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教师完成"五个一"。即上好一节心理教育课;设计好一份活动方案;开展一次心理辅导活动;研究一个辅导个案;撰写一篇心育总结等。通过总结教师们的工作经验,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与应用价值
孩子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源清流澈,需要阳光照耀,雨露滋润。那里将会开出世界上最芬芳的花,长出最茁壮的树。孩子的心灵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关注和引导,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细心呵护。
(一)在环境中创设心育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类创造了建筑,建筑也可以透过人类心理,改变人的气质、态度,我校的绿野村素质教育基地,四周没有高层建筑物,三面是较广阔的田野。空气清新,占地面积200余亩,分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组织学生每学期在此开展各种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愉悦身心,感受生活。
学科综合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也体现了我们心理素质教育精神,组建的新芽文学社、小雨点合唱团、小记者团等10多个社团。成立的硬笔书法、韵律操、摄影、绘画、计算机、数学活动等十多个学科兴趣小组,开展的 “追星族心理分析”“新概念作文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沙龙活动中,组织的学生插花、IT广角、未来家园模型塑造、十字绣、做水果拼盘……扬起同学自信的风帆。
寻找学生文化的积极的支点,与他们共同交流、探讨,引导把握学生文化取向,深入了解学生寻找对策,积极创设健康积极的学生文化,如在“解忧屋”“班级社区”中开展“男生与女生”“追星到底对不对”“我的心里话” “小学生该不该上网”等讨论,让学生思考,上网发贴,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熏染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建立班级图书馆,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规定读书目录。指导各年级学生通过阅读与年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名著以及报刊杂志,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从中促进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发展,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
我们在校内大力开展心理教育阵地建设。学校特地辟一间教室作为学生心理活动室,为学生提供放松的场所;设立了"心育信箱",学生有了烦恼可以写信寄入信箱,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启,还邀请学生到心理辅导室做客。我们的心理咨询室布置温馨,较为隐蔽、安静。咨询制度严格规范,咨询人员慎重挑选,咨询内容健康保密。咨询室每周利用课后时间开放一次,咨询员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咨询时不仅指出学生问题所在,还帮助他们制定了较为具体可行的训练措施,有效地改变了一些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实行学校心理干预,通过家长委员会或教师家访来影响家长。督促教师、家长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规范自身言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二)在自我教育中强化心育色彩
(三)在班级建设中运用心育方法
通过让学生参与班集体的自我管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求班主任教师运用"班干部轮换制""值日班长制"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担任一定的管理角色,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锻炼各种能力,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参与集体管理中,发挥作用,认识自我。要求各班多要开展"读书竞赛""智力竞赛""特长展示""成功论坛"等活动,办中队角、壁报、黑板报,对大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促进学生求知欲、兴趣、思维、个性的发展。要求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每学期开展两次各种主题的心育班队会(展示一次),班主任老师根据校课题组的统一辅导,严格执行主题活动计划。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行设计一系列符合本班级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在多次活动中受到同一意识的“轰炸”。着重培养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班风,使其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有效途径。
学校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以来,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普及,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了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得到了优化。
此项研究也促进了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的多重角色中除了有管理者、长辈、朋友等角色外,还有"心理医生"的角色。另外,广大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高涨,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努力寻找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