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移民迁徙的目的地主要是安庆府及其周边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第一卷记载:“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这次移民中,汪姓由于人口众多而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安庆地区现今的汪姓居民处于较多的数量,如桐城境内就有“九李十三汪”之称。据考证,瓦屑坝今在鄱阳县莲湖乡,据该地《朱氏宗谱》等记载,瓦屑坝已变为“瓦燮坽村”。
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地区(今江西省上饶市波阳县莲花乡一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有洪洞(今山西)、南有瓦屑坝(今江西)”。从各地聚集的因战争和灾荒的难民集中在鄱阳湖边的这个小村庄,大致分为两大支,向西迁到两湖(湖北、湖南)和四川地区,向东迁往江淮一带(今安徽)。这支有东迁徙的人口最多,度过长江天堑,最终在广袤的安庆府和庐州府落家安户。由于当时的安庆府(管辖面积和今天的安庆市差不多)从地理环境和气候上,都和瓦屑坝差不多,所以留在这里的人数占了瓦屑坝大迁徙的总人数中的一大部分。那是的安庆府下辖六县,分别是潜山县(今潜山、岳西县一带)、太湖县(今太湖、岳西县一带)、怀宁县、宿松县、望江县和桐城县(今桐城、枞阳县一带),以及长江南岸的池州府(今贵池、东至、石台和铜陵市一带)是这次大迁徙留在这一带的主要地区。
现在查找安庆当地居民族谱,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祖籍都是江西鄱阳湖瓦屑坝。所以,安庆人除了故乡安庆之外,最亲近的异乡当是大部分安庆人的祖籍---江西上饶波阳一带。并且,为此还至少留下了两个重要的人文风俗和地域遗产:
1,安庆8个县市中,至今有6个县的方言是赣语,即江西话。分别是:怀宁、潜山、望江、太湖、岳西、宿松。安庆老城区(西门)一带讲的安普中,也夹杂着很多的赣语方言。安庆也成为江西之外的唯一讲江西话的外省地区。
2,安庆农村至今有一个民俗。人死之后,实行土葬的,棺材要放置在野外(通常是自家的田地或者山头上)三年才可以入土下葬,这个殡葬风俗在安庆叫做厝(cuo)柩,又叫蚕基。这个风俗其实就是源于从江西迁移过来的历史因素,据说是当时为了躲避战争迁到安庆的江西先民,总是盼望着战争结束还能迁回鄱阳湖老家,所以家人死后都不愿意立即下葬,等几年之后战争结束将棺木一同运回老家。久而久之,这个风俗就流传到了今天,成为了安庆农村独特的殡葬习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