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培育幼儿园教师的“家国情怀”
(2021-03-18 12:33:35)| 分类: 示范引领 | 
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实,不仅中国学生发展有核心素养体系,幼儿园教师也有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师资质量提升的关键与重要抓手。
通过十多年的研究,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立场,初步确定了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这五大核心素养涉及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对话倾听,这需要涵养教师的“仁爱之心”,所以是培育“以善致善”的教师。二是教师与自我的关系:意识唤醒,这需要激励教师的“自由之性”,所以是培育“静待花开”的教师。三是教师与自然的关系:美学意境,这需要陶冶教师的“审美之情”,所以是培育“美育熏陶”的教师。四是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人文之旅,这需要经营教师的“文化之品”,所以是培育“人文情怀”的教师。五是教师与家园的关系:忠诚热爱,这需要砥砺教师的“家国情怀”,所以是培育“赤子之心”的教师。详见下图。
在这五大核心素养之中,“家国情怀”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幼儿园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为什么我们格外强调幼儿园教师的“家国情怀”?一是因为幼儿园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应该培育自身的“家国情怀”外,还应该肩负起将“家国情怀”向幼儿传达、传递、渗透与熏陶的教育责任;二是因为目前确实还没有高度重视对幼儿园教师“家国情怀”的培育,甚至还存在一种蛊惑人心的论调,认为“教育就是教育,与政治无关”。
“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战略的总方针和根本任务。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特别指出,“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1〕
可见,如何使教育真正回归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上来,如何使教育真正关注到儿童的精神成长而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与学业的成功,如何增强儿童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时代的担当意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之一。
我们可以来看看法国是怎么重视和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这可以说是法国教育的“家国情怀”。日前,法国巴黎和美国洛杉矶正在竞争2024年奥运会的主办权。2017年2月3日,巴黎奥申委和政府合作,在巴黎地标性建筑埃菲尔铁塔上打出了一句申办口号:Made for Sharing。口号本身并没有什么政治性错误,但当英语版而非法语版的口号出现在法兰西的象征——埃菲尔铁塔上时,却引起了法国民众的极为不满。人们掀起了一股反对浪潮,其中,有一种声音最为强烈,那就是来自法兰西学院院士们的抗议和谴责。法兰西学院院士之一、著名电视人、龚古尔学院(Edmond de Goncourt)院长贝纳尔·毕佛(Bernard Pivot)公开表示,“‘Made for Sharing’ 这个口号不仅是错误,是愚蠢,还是谬误”。除了基于语种和民族自尊心的考虑外,30多位法兰西学院的院士还在一份联名抗议书中翻出了《奥林匹克宪章》中的条目加以证明:《奥林匹克宪章》第23条规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虽为并列关系,但法语是排在英语之前的。民众的意见是,宣传标语不应该出现英语,而应该用法国人自己的语言——法语!〔2〕
反观我国,显然,确实到了需要努力加强幼儿园教师“家国情怀”教育的时候了,也有必要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组织教师欣赏震撼心灵的优秀作品,运用情感陶冶的方法,打动教师的赤子之心,是谓“心弦的拨动”。在这几年的研究中,我们精心挑选了十几部能唤醒教师“家国情怀”的影片,包括《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可爱的你》、《死亡诗社》(The Dead Poets Society)、《我是山姆》(I am Sam)、《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lisa’s Smile)、《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铁腕校长》(Lean on Me)、《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热血教师》(The Ron Clark Story)、《伟大辩手》(The Great Debaters)、《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等,并请师范生和教师一起分享和讨论“影片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欣赏震撼心灵的优美作品,并深入开展讨论,真正触动了师范生与教师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当然,能震撼心灵的优美作品不只局限于故事片,也可以是纪录片,还可以是其他文学艺术样式。例如,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大师》栏目,播放了《陈寅恪》《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等诸多大师的纪录片,可让人深受感动。又如,中央电视台的《客从何处来》栏目曾介绍过中国有一所独特的幼儿园,它的名字叫北京香山慈幼院,是由曾担任北洋政府总理的著名慈善家熊希龄先生创办的。1920年,香山慈幼院一开办,就接收了150名灾区难童,在最优美的校区成立了“蒙养部”,收养年满4岁、不足6岁的灾区孤儿。1923年,“蒙养部”正式改成“蒙养园”,又称“第一幼稚园”。白瓷砖的大门上有“蒙养园”三个大字,左右门联分别为“生生如己所生”“幼幼及人之幼”。进门踏上几步石阶,迎面尖顶建筑的拱形园门上有“蒙以养正”四个大字,这是香山慈幼院的教育方针。为了办好香山慈幼院,熊希龄在慈幼院里设立了幼稚师范学校,聘请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南陈北张”(南方公认的学前教育大家是陈鹤琴,北方公认的学前教育大家是张雪门)的张雪门先生担任校长。幼稚师范学校的校歌旋律优美,文字典雅,非常动听,特别彰显了教师的“家国情怀”。
绘本中也有很多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同样值得师范生和教师阅读与欣赏,如《小石狮》《团圆》《有一天》《再见》《夏夜音乐会》《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虎子的军团》《南京那一年》《家书》《爱心树》《中国民间童话系列》(包括《长发妹》《鱼姑娘》《金头发》《火童》《猎人系列》《十二王妃》《小狐狸》等),等等。以《南京那一年》为例。这一扛鼎之作是由南京的1位历史学家、8位作家、9位画家共同完成的。绘本描绘了1937年的南京。绘本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血腥杀戮的场景,而是以间接手法传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还有黑暗中闪现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很多读过这一绘本的家长都说,虽然孩子才五六岁,但这样一部经典的绘本,非常值得每一位中国的孩子阅读,这是心灵的洗礼,家国精神的洗礼,更是培育孩子民族精神与未来时代担当的洗礼。
王阳明倡导“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参与一部作品的演绎,是谓“知行合一”。参与演绎的作品可以是参与式培训中的歌词创编,可以是教育戏剧的排演,也可以是教育类文学作品的创作。创作与演绎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是传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充分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而节目中朗读嘉宾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带给观众文学、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则让这股‘清流’更加透彻、明亮。”〔3〕
“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塑造不仅是情感的、认知的,更是行动的,是需要人们付诸实践的,是谓“致良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须臾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行动。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的过程即是知行合一的行动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下工夫的过程,淬炼的过程,磨练心志的过程,也即是真正将“家国情怀”落实到行动上的过程。例如,我们为师范生和教师创设了“歌曲创编”活动,借此激发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