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讲座《科学做好入学准备》
(2019-06-03 07:58:07)“幼小衔接”家长讲座《科学做好入学准备》
——2019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主题解读
松兹幼儿园
引导广大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理念,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将入学准备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为幼儿今后的学校生活做好准备,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松兹幼儿园宣传月活动:参观小学,班级环境主题,毕业典礼,亲子游园会,家长知识讲座等
众所周知它们在课程设置、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也面临许多重大转变。比如,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转向以课堂学业为主。
帮助幼儿平缓过渡就显得极其重要。一方面要在幼儿园阶段做好入学准备,即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专注力、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等学习品质,而不是过早地让幼儿品尝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学初期应在教学方式上与幼儿园衔接,在学习内容上保持所有幼儿同一起点,放慢学习进度,而不能让新生进行竞争性或追赶性的学习。目前,小学也都在尝试降低坡度,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学习准备,以更好地对接幼儿园教育。
人与动物相比,有着更长的童年期。这意味着人具有比动物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得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生存环境。而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需要较长的童年期进行学习与奠基。如果人为缩短童年期,跳过幼年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提前进入更高年龄阶段的概念符号学习,就会形成一种机械记忆式的学习,丧失变通和理解的灵活性,进而难以适应不确定的未来生存环境。
我们知道,幼年期的孩子是从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学习,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这样的学习一定会过渡到书本学习、理性思考,过渡到基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但这样的过渡不能太急。拔苗助长产生的早熟的果实并不甜美,这些道理我们都懂。
如果我们去看一看小学的语文、数学,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会发现其中很多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相当多的小学生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不识字、不会运算,而是因为生活经验不丰富,读不懂某道题、某句话的意思。如果能遵循孩子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就不会出现网络上家长辅导孩子作业而自己崩溃的现象。因为读不懂、听不懂,意味着孩子缺乏相应的感受、体验,他们的理性缺乏感性的基础。
学习品质不是儿童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面对这些知识技能时,即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比如,一位拥有听的能力(听力很好,能听到很细小的声音、很远的声音)的儿童,未必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位力气不够大、动作甚至不太协调的儿童,却愿意与妈妈一起抬桌子、扫地,前一儿童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却没有相应的品质,后一儿童知识技能不强,却有相应的品质。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这些学习品质,就是家长、幼儿园应该着力培养的。
学习品质非常重要。知识技能没有获得可以日后逐渐获得,而好的学习品质一旦没有形成,就很难弥补。这要求家长朋友们,不要单纯追求知识技能,一定要在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倾向。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什么能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认多少字、做多少数学题、读多少唐诗吗?不是。年幼时儿童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也正是中小学生正在倡导的核心素养,远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
良好的交流模式应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的,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孩子也该有话语权。当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平起平坐”的时候,便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理解孩子心中对入学的担忧。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表达方式,一百种表情。若想倾听孩子对入学准备的真实想法,就要融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方式交流。现在我们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的心理想法——
“上学前我要准备一个又大又漂亮的书包”,“我要准备好文具、水杯”……从孩子的话语中可见他们主要是从学习和生活角度考虑入学准备问题的,这种物质性准备也是他们心中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透露出学习之中有生活的气息,学习使生活丰盈,生活令学习斑斓。
“我想去看看小学是什么样的,离家远不远”,“我担心上学后学习跟不上,老师不喜欢我”……从孩子的话语中可见对于入学准备他们关注的是经验性准备,对于新生活的到来他们内心有好奇、憧憬、惶恐,这正是儿童的天性所在。
“我想学会跳绳,这样可以和新朋友一起玩”,“要先学会整理东西,我的本子和笔总丢”,“要学会听课”……从儿童话语中可见他们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看重能力准备并坚信通过努力可以获得能力上的长进,进而追求一种“可能生活”。
科学的入学准备,只有成人是全心全意为儿童的,和儿童有一样心灵的,成人才会变成儿童,继而支持儿童的发展。
四、家长的困惑和问题
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该怎么办?
提起孩子的磨蹭,每位父母都有诉不完的苦。事实上,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建议不如通过如下方式改变:形成时间观念。很多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他们可能觉得五分钟是很长的时间。家长要教孩子学会看钟表,还可以买来沙漏,让孩子更了解时间的长短。这样能让孩子对时间有更直观的印象,然后自己去把握时间。制订合理计划。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列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孩子每完成一项,让他自己在任务后面打一个勾。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因为心急就包揽孩子的任务,养成他们的依赖心,以为拖拉也没关系,反正有人会帮自己完成。需要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以后孩子的生活就会有规律了。用清晰的指令代替催促。以出门穿鞋为例,与其凶狠训斥,不如换个方式跟孩子说:“先去鞋架拿那双红色的凉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孩子会更容易做到。告诉孩子迟到的后果。快一点和慢一点有什么区别,孩子并不知道。告诉孩子如果不能尽快完成,迟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要承担什么结果。只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磨蹭给他带来的烦恼,他才会重视。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可以采取措施激发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例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让孩子有取胜的可能,他便会觉得自己能做得很快。
班级:
|
序号 |
内容 |
是 |
基本是 |
否 |
|
1 |
我经常陪孩子阅读,培养他(她)的阅读兴趣 |
|||
|
2 |
我经常在陪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学习的内容 |
|||
|
3 |
孩子遇到困难时,我总是先让他(她)动脑筋想办法 |
|||
|
4 |
我一直注意培养孩子守时的时间观念 |
|||
|
5 |
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我基本不帮忙 |
|||
|
6 |
我经常带孩子去参观各种博物馆 |
|||
|
7 |
我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常常会与他(她)一起做购物清单 |
|||
|
8 |
我和孩子外出活动后,我们会一起回顾活动的情况 |
|||
|
9 |
我总是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或与他(她)一起寻找答案 |
|||
|
10 |
我常常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与孩子一起讨论 |
|||
|
11 |
我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 |
|||
|
12 |
我常常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 |
|||
|
13 |
我会教孩子认识周围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符号或标志 |
|||
|
14 |
孩子即将入小学时,我会激发他(她)上学的欲望 |
|||
|
15 |
我会坦然面对孩子入学初可能遇到的暂时不适应 |
|||
|
总分 |
注:填“是”得2 分,填“基本是”得1 分,填“否”不得分。得分越高,说明你为孩子做的入学准备越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