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微课,注意这六点才可成为获奖微课
(2017-05-09 12:07:21)
标签:
翻转课堂微课制作微课教学 |
分类: 微课制作工具、教程、技巧 |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已经进入作品收集阶段啦。据了解,各市县各地区教育局、电教馆也正在积极组织各类微课制作大赛。那么,要做好一个获奖的微课,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我们可以对微课的特征做一个归纳,即“短小精悍”。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再来审视当前各种微课大赛及众多微课作品,不难发现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上依然存在很多困惑和偏差。
1.超时
关于微课的时长,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科学研究来说明究竟多长才合适。但根据一般网络视频的观看规律以及大多数人的体验,不宜超过十分钟。这点在中小学的微课制作中相对较合理,反而是高校制作的微课时间太长。首届高校教师微课大赛规定的时长为“10分钟~20分钟”,这与微课的“短”这一首要特征契合度不高。笔者以为,微课宜短不宜长,对于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拆分成几个微课来解决。
2. 微课成了课堂的浓缩
许多人认为微课就是精讲,把原来课堂中四十分钟的内容浓缩到十分钟左右讲完。这一观念从逻辑上就可以证伪:四十分钟面对面都不一定能讲清楚的内容,如何能通过十分钟的视频讲明白?微课是针对某个小的知识点或习题等来制作的,并不是完整的一节课的内容,也不是传统课堂的浓缩。
3. 微课中可否出现教师
虽然微课起源于课堂教学片段,但它是直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因此,需不需要出现教师或学生,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学习的需要来判断。但从当前看到的微课作品来分析,笔者认为大部分出现教师和学生的微课都是画蛇添足,多数此类微课的制作者还在延续以往课堂视频的制作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多次微课的培训中都使用过这个例子:“我今早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不错。但我有必要把下蛋的老母鸡抓来看看吗?微课就像鸡蛋,而教师就是老母鸡,把蛋下好就行,何必总是惦记着出来展现自己的风采呢?”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评审标准中,并没有像以往课堂录像评比一样有“教师风采”这一项评价指标,其原因也在于此。
4. 选择什么点来制作微课
微课的选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重点、难点,二是解决个性化学习的点。所谓重点、难点,就是针对学习过程中认知上存在困惑,或者学生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制作微课进行讲解或引导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但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对不同问题产生困惑,因此从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来看,只要有学生可能会不明白的内容或习题,都可以制作微课。当然,在制作的顺序和优先级上,可先考虑重点、难点,这能解决大多数人的学习问题,相对价值更高。
从目前各地微课大赛的作品来看,选点的重复率较高而覆盖度较低。有些点很多人做,一个点有几十节微课,很多点却没人关注,一节微课都没有,因此后续的微课建设(包括大赛)应考虑在这方面做适当引导。
5. 缺乏趣味性
目前大多数微课作品都是教师的讲解,很像是课堂搬家,这是制约微课发展的深层原因,因为它反映的是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以及设计教学的能力,同时它又是微课制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与课堂教学不同,微课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传统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与学生进行眼神等交流,课堂学习环境也可使学生更容易保持学习积极性。微课在这些方面不具备优势,缺少了教师的监督,学生更容易产生疲倦感。
更麻烦的是,控制权掌握在学生手里。传统课堂中,学生即使不想学,也不能随意离开教室,或者中止教学过程。但在观看微课时,学生可以随时关闭视频或者切换到其他地方去,因此,微课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需要有更多的设计。例如,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困惑,从而吸引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完成学习过程。多媒体的使用也是一种提升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简而言之,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要不断思考,学生在看到这段时会不会厌倦、会不会关闭这个微课视频。如果会,就需要在这个节点设置一些活动或环节来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这也是目前多数微课制作者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6. 如何才能做出好微课
笔者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难度相当于回答“如何才能上好课”。从微课制作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制作微课时教师需要把自己当作一对一课外辅导的教师,而非面对一个班级进行集体教学的教师。因为,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通常都是自己一个人看,这和集体授课的感觉是不同的,而集体教学与一对一辅导的教学方法和操作技巧存在诸多不同。教师必须设想自己对学生一对一辅导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临场感。
以上是笔者对微课外在特点和核心特征的分析。之所以做这样的分析,是因为微课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热点,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这都是一个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事实。问题是:微课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将这些价值发挥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