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要求

(2017-04-19 17:35:43)
标签:

微课

教育

分类: 微课解读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方法论的观点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现代新型多媒体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媒体于一身,是以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下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全球的信息资源和各种学科都相互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它们不再是过去的单学科协作和个人之间的相互隔离,而是全球在不同学科之间应相互合作,共享全球信息资源。教师之间,无论你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相互合作,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并交换自己的心得,经验实现共享,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由过去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教师应在学生学习需要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依据自身的因素,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上的E-mail与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相互讨论,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二)、从教学方法来看,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可以获得全球的信息资源,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传播者,不再是以教学生为主,而是主动地传授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特征,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进程,选择适合的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通过教师、校园网来寻找一些学习需要的资源,以帮助他们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起到一个表率作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人格,身心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避免他们产生不良的行为。

(三)

(三)、教师由过去的“备大纲”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以“备学生”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有,使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范例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因此,教师把再是过去的依据教学大纲和现成的教材来准备教学,编写教案,而是应该以信息论、控制论、方法论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开发。依据网上提供的信息资源,现有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征,对学生在课堂内外所学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定义。而且,教师必须通过校园网与其他学科的异地教师相互交流,讨论课程的设置,改革课程的结构和课堂教学风格,重组教学内容的传递形式,依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此外,各学科的教师应相互配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确定各科的开设时间,分为几个学习阶段,使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进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和难易点,需要利用哪些学习资源,来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教师还必须从课堂上及网上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对自己的教学加以改革,以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的。

 

 

(四)、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德洛尔在主题发言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责任,其中之一就是教师自身的培训,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另外,由于时代的需求,教师必须学习新知识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理论,并且利用它为教育教学服务,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以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的。

 

 

(五)、由过去的“教书匠”向新型的教育专家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具有稳定的学习环境系统,教学内容的设计开发由固定的教育部门统一完成,教师无须对此做过多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记忆教学内容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而且,还需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不同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如何;如何选择不同的媒体组合,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研究如何改善学生的学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及CAI课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