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2020-02-13 08:44:5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1)
丰润生活百科
(总分:150分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基础知识(52分)
一、按要求完成练习。(10分)
三月ch xún(
我买了阿胶枣、nián
go(
1.看拼音,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语。(5分)
2.画横线的句子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分)
二、照样子,写词语。(8分)
勇夺第一(形容得第一名的词语):
________
一律(形容没有例外的词语)
________
三、选一选。(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王侯(hóu)
B.腻子(èr)
C.札札(zhá)
D.腊月(là)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栖息
B.通肖
C.猜想
D.空竹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释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D.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与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B.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
C.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D.它在群山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都是民间俗语。
B.藏戏中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
C.《北京的春节》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有详有略地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诗句。
四、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用的标点,两个错别字,两个病句,请用修改符号改正过来。(8分)
那天,我和姐姐去爬山。我们来到一坐大山脚下。开始向上攀登,爬着爬着,我们看见周围开着很多白花,真是五颜六色。攀到山腰,红花渐渐多起来了,它们红得那么鲜艳,灿烂、漂亮,美丽极了。你看,这一簇还是含苞待放,那一簇已是真相盛开了。
五、日积月累。(11分)
1.“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这是唐代诗人________写的《________》,诗歌描写的是________(填中国传统节日)。
2.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从民族戏剧来讲,有藏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从民俗寓意来讲,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过年的时候倒贴福字,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物上雕刻蝙蝠和桃子,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句标语是用在________的,我们还可以为其写这样的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38分)
六、课内阅读。(15分)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终日不成章(文章)
C.相去复几许(距离)
2.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找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4分)
3.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他(她)怎样的一种情感?(4分)
4.这首诗中多处运用了叠词,你认为这些叠词运用得好吗?为什么?(4分)
七、课外阅读。(23分)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了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_________,涉及面之_________,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过端午节的_________。(3分)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能否换成括号里的?为什么?(6分)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撑)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3.选文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4.作者凭着对_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的民族精神。(4分)
5.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练,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6分)
(1)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2)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
作文(60分)
八、习作园地。
家乡令人难忘,家乡的风土人情更令人迷恋。你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怎样的风土人情?有怎样的风俗习惯?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一下你家乡独有的风俗吧。题目自拟。
一、1.初旬
二、摘得桂冠
三、1.C
四、两个标点:“开始”前的“。”改为“,”,“鲜艳”后的“,”改为“、”。两个错别字:“坐”改为“座”,“真相”改为“争相”。两个病句:“五颜六色”改为“洁白如云”,“漂亮”改为“热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