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山野士
吴山野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509
  • 关注人气:1,0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有”“无”同出而异名?

(2022-10-27 07:35:48)
标签:

范式文字

中文宝典

中文常识

逻辑学

吴山野士

分类: 中文探索

为什么“有”“无”同出而异名?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地的开始一切都没有名称这是“无”。

《说文解字》:“无,奇字无,通于元者。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天体不能正圜犹天体未始者是无字之范式。

为什么“有”“无”同出而异名?

将万物取名而分别之这是“有”。

《说文解字》:“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

月、又两范式叠加:本是无,所持之物可遮蔽相得之物犹持月以蔽日者是有字之范式。

为什么“有”“无”同出而异名?

古人认为将要开始一切都没有产生这是“无”。所产生的一切可以持之以覆蔽者是有。万物的产生是最玄妙的。而产生的万物须从细微处才能认识其本真。

所以“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了一个使玄妙产生的“无”。纯粹的“无”即是纯粹的“有”。纯粹的“有”,“有”了什么?追究到根本那个可以持之以覆蔽者还未产生。即“有”了一个“无”。纯粹的“有”即是纯粹的“无”。

“无”是“有”的起点。“有”是“无”的见证。也就是说“有”、“无”最初是基于同一个认识。只是将名称作了区别。所以有无同出而异名。

有无是一个相对的认识。“无”是使玄妙产生的开始。因为开始了,所以对“无”的认识是参照了“有”。即以“有”为标的来确定“无”。如:先前有的而失去了这是”、应该拥有的而没有拥有是“”、已获得的逃亡隐匿而失去了相当于没有是“”。

“有”是玄妙产生的开始。而在原始的认识中,日是地球一切生命的源头。认定“日”是玄妙产生的开始,那么与之对应可以把握的便是有。与日对应的是月。所以手持月以蔽日为有之典范式样。

日月是阴阳的典范式样。无即被遮蔽而不见者,有即持以可遮蔽之者。有无也同样是一个阴阳的典范式样。日食是一个不常见之现象。用月遮蔽日即日食之现象来表示有。日不见了若日还没有出来是无。这其中的构想是令人惊叹的。《说文解字注》第1253页:“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日下之月,衍字也。此引经释不宜有之恉,亦卽释从月之意也。日不当见食也,而有食之者,孰食之,月食之也。月食之,故字从月。

有无的是阴阳变化的事物。有什么即无什么。假如除去阴阳变化的事物。那么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对有无阴阳变化的理解是逻辑认识的起步。也就是说至少在甲骨文时代中国已经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认识。

而近现代的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才在(《逻辑学》第一部客观逻辑第一编有论)把“有就是无、无就是有”立为逻辑学的起点认识。其间相隔数千年。让人感叹。可笑的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二版序言的第二段中居然说中国的语言居然来不具备逻辑思维。想必是黑格尔掉井里了,看不见什么叫博大精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