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宝典说明三、范式之方式会意
(2022-07-31 05:58:54)
标签:
会意范式文字中文宝典吴山野士相与比述 |
分类: 中文探索 |
中文宝典说明
三、范式之方式。
会意:
《说文解字》:“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止:参见四画之三“止”)
(戈:参见四画之八“戈”)
“止、戈”两范式叠加:犹征伐动行如物鼓舞定功戢兵以止戈者是武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人:参见二画之一“人”)
(言:参见七画之十二“言”)
“人、言”两范式叠加。犹至诚相爱守命共时之言者是信字之范式。
打胜仗以止戈者这是一个相与比述的最终结论。至诚相爱守命共时之言是值得信赖的,这是一个相与比述的判断。说得对不对
比较一下就可以明白内容而不会产生疑问。由此可见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可以将意义细分出来,让人理解。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中文字典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也”字。《说文解字注》:“(也)女阴也。此篆女阴是本义。叚借为语词。本无可疑者。而浅人妄疑之。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从乁。象形。乁亦声。按小徐有乁声二字。无从乁二字。依例则当云从乁。故又补三字。从乁者、流也。乁亦声。”。犹女阴来月经阴液流出之形者是也字之范式。
女人来月经意味着可以生育的时机来了。女阴又称作“匕(比)”。将“也”字放在语句后面,便是一个比较的提示。“相与比述”产生了意义的导向。
中文的意义一般都来自“相与比述”。所以“也”字便成为字界的网红。字后加也,皆提示与之相与比述。相与比述而意有所领会。故谓之“会意”。“会意”不是凭空想象便神领意会。而是通过一个“宪象”(范式)作参照进行相与比述而获得领会的意思。内涵有“宪象”(范式)作参照,所以就会获得相对稳定共同可以领会的意义。
比如“运动”。某人坐火车从杭州到了上海。在火车上他睡着了一路上没有动过。他动了吗?动与不动是相反的,两者必居其一。没有参照体系是无法说清他有没有“动”的。有了参照体系就不一样。相对在火车上他没有动,但相对杭州他到了上海他动了。有了参照体系就可以能产生相对一致的认识。
再比如:来,去是一个相反的表达。而在日常用语中就可以是同一个表达。“有空,到我家里来。”“有空,到我家里去。”这里的“来,去”表达的都是到我家里。目标是一致的。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在潜意识里建立参照体系。以我家为参照,“有空,到我家里来。”。以我家以外作参照,“有空,到我家里去。”。有了合谊的参照体系,那么相与比述就有了明确的导向性,也容易获得一致的认识。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合谊的比类主导意义的方向。可以将意义分裂出来而被指明。从“相与比述”中可以见到主导意义导向的方法。用双方都明白的事物进行一个“相与比述”的表达,就能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典范式样进行一个“相与比述”的表达就可以更有说服力地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典范式样进行“相与比述”可以更丰富自己表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