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宝典》序

标签:
中文宝典表意文字象形文字范式文字吴山野士 |
分类: 中文探索 |
《中文宝典》序
我年轻时喜欢中国画理论,谢赫六法有“气韵生动”。而气有:手气、馊气、脚气、娇气、运气、云气、疠气 、疫气、、、、一时间被气迷住了。坠入魔道。百思不得其解。这气是什么?看了一些书。有人说中文是象形文字。气象云气之形象。我忽然嗅到了一丝气味。这香气、臭气可有云气之形象?手气、脚气又怎么说?于是钻了几十年的牛角尖。
有人说是中文表意文字。沙漠无水,怎么用水字作偏旁?滚、法无水,又为什么用水字作偏旁?怎么来表意的?一直云里雾里。拔剑四顾心茫然。
十年前看了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mual Kuhn)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书中提出“范式”这一概念。简单地说库恩认为科学的语言表达应该有一个可以通用的“范式”。并可以以此来消弭各学科之间的语隔。从而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以使科学有更大的进步。
这使我忽然想起《说文解字》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个“宪象”不就是“范式”吗?如果中文是范式文字,那么中文就将是未来科学的通用文字。
当我把“范式”简单化理解为典范式样时。眼前忽然开朗。中文不就是“典范式样”造就的文字吗?简称范式文字。于是我就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我居然发现所有中文字都可以依凭《说文解字》通过“范式”来解读。
造字六法就是“范式”的六种经典形态。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是很容易通过“范式”来解读的。其中的象形也就是象宪象之形。不再具有随意解读性。而成就范式宪象的逻辑就是意义的导向。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囗、丨,下上通也。”。“囗、丨”两范式叠加。犹种子生根发芽上下通指向于外壳以内者是中字之范式。相对种子外壳之内是种子的中间。相对种子外壳之内核是种子的中心。中是一个相对的认识。这种逻辑导向是具有必然性独特性可验证的。
而近现代文字学家把中字看作旗斿的象形。这种看图说话的方式非常幼稚,且不准确。唐兰在《殷虚文字记》(第53、54页。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5月第1版)上说:“中为旂旗旐之属,何由得为中间之义乎?吴大澂谓‘两旗之中立必正’,亦响壁之语,篆形既未显两旗,又何由知其立必正也。余谓中者最初为氏族社会中之徽帜,周礼司常所谓‘皆画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号’,显为皇古图腾制度之孑遗。周礼九旗以日月,交龙,熊虎,鸟隼,龟蛇等画之,亦皆由图腾蜕变而来。此其徽旗,古时用以集众,周礼大司马教大阅,建旗以致民,民至,仆之,诛后至者,亦古之遗制也。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列众为陈(注:与“阵”为通假字),建中之酋长或贵族,恒居中央,而群众左之右之望见中之所在,即知为中央矣。若为三军,则中军也。然则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如上下之中,前后之中,大小之中等。后人既习用中央等引申之义,而中之本义晦。徽帜之称,乃假常以称之,周礼记常有十二斿,九斿,七斿,五斿,明即中。中常声相转也。而其分别,则十二斿为常,九斿为旂,七斿为旟,六斿为旗,四斿为旐,而中字遂无用为徽帜之义矣。”。吴大澂、唐兰的说法没有必然性、没有独特性、不可验证。插旗所在没有必然是中心或中间的逻辑。插旗所在其导向只是有可能是中心或中间,不是唯一的导向。除了所编故事,很难验证其真伪。
而范式构成是可以通过同旁范式相互映证的。这就使得我自信起来。更找到了中文意义产生的方式。《说文解字》中使用频率最多的字是“也”字。
《说文解字》:“也,女阴也。象形。”。犹女阴来月经阴液流出之宪象者是也字之范式。女人来月经是性成熟可以生育的标志。生殖器官为“匕”。示意与之相与比述会怀孕而有所得。“字”是由“文”孳乳而成。意义是通过相与比述中来获得进一步认识的。这就使得文字的架构非常清晰。伏羲创意而仓颉成就了中文的方式。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类鸟兽蹏迒之迹以垂宪象。这是中文构成的源头。最初的时候对宪象或典范的认识并不周全,随着交流沟通的扩展,一轮一轮的选择与淘汰。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而历代解说中以许慎《说文解字》为最正宗。
因此《中文宝典》以《说文解字》为根本。试图用现代语言方式来解说《说文解字》。让使用中文的人对字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我第一个明确确认中文是范式文字的概念。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认识。将改变世人对中文的看法。看图说话解释中文将成为过去式。
第二:我对文字的构成作了深入细致具体的研究。发现《说文解字》的从字法就是文字构成法。理解构成更能帮助理解意义。可以更好地把握中文。
第三:我对文字背后的文化作了研究。《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甲骨文的写法“
”,上面是“人”,下面是“乂”。“人”、“乂”错画、象交文。)“人”、“乂”两范式叠加:交错画犹示爱求交配发出之信息者是“文”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化。教行也。从(
)从人,(
)亦声。”
(
)、人两范式叠加:犹教行使人重生若人之生人者是化字之范式。(人生人是一正一倒。从倒人,是指其所生为化)。
文化即是信息导向背后引起的变化。古人云: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字蕴含了三观。好坏是以仁爱为依凭来判断的。义为担当。担当须从我做起。故在古代义写作“義”。《说文解字》:“義,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我、羊两范式叠加。犹我之吉祥担当者是義字之范式。我担当之时是我最具威仪之时。
这种文化的导向在中文中存在。很少有人有这样的研究。而我在这方面进行了独特的研究。
本书主要参照书籍有《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诂林》、《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经籍籑诂》、《龙龛手鉴》、《类篇》、《字汇》、《正字通》、《集韵》、《中文大辞典》、《书法字典》、《甲骨文字典》、《金文字典》、《文字源流浅析》、唐兰《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5月第1版)、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mual 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