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中的约翰·斯坦贝克与《愤怒的葡萄》及其他

标签:
文化 |
约翰·斯坦贝克,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熟悉社会底层的人们,许多作品都以他们为主人公,表现了底层人的善良、质朴的品格,创造了“斯坦贝克式的英雄”形象。同时,他的小说艺术造诣很高,将写实风格与幻想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后来美国文学,尤其是西部文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其代表作品有小说《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等。
约翰·斯坦贝克人物生平
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于190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小镇萨利纳斯。他的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曾经当过教师。正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小约翰有了对读书的强烈爱好和对写作的兴趣。学生时期,他很早就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还经常给他中学的报纸写文章。不过,他的许多课余时间却是在室外度过的,或在农场干活,或在加州的山岭谷地中漫游。这些地方后来就成为他的小说的背景。
1920年,约翰毕业于萨利纳斯中学,入加州斯坦福大学就学。由于生性好动,加
最后在1925年,他没有获得学位就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年轻的斯坦贝克决意要当作家,并认为纽约市是自己起步之处,因而启程东行。在纽约,他做过各种工作,包括在《纽约日报》当记者。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记者这种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于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斯坦贝克的第一部小说《金杯》发表于1929年。这是一部描写十七世纪加勒比海海盗的历史小说。这本书虽然不成功,但毕竟为他挣得一笔钱,足够他1930年和卡罗尔·亨宁结婚的开销。不久以后,他又写了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比起前一部来,更为逊色。不过,巧遇良机,其中名为《天堂牧场》的那一部为他的作家生涯奠定了根基。有一天,一位乘火车出门远行的纽约出版商帕斯卡尔·科维西,偶然间买了本《天堂牧场》在火车上看。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他立即与这位年轻的作者取得联系。他得知斯坦贝克还写好了另一部小说,但是已经有七家出版商拒绝给他出版,科维西便把小说要去看了。这部小说就是《煎饼坪》,1935年由科维西出版,这本书成为斯坦贝克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1936年,他又发表了《胜负未决的战斗》。这是
斯坦贝克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人与鼠》发表于1937年,写的是两个流离失所的农业工人的故事。斯坦贝克开始动笔时写的是剧本,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写成了一部小说。大获成功之后,他又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斯坦贝克因《人与鼠》而获得1937年纽约戏剧评论家奖金,被誉为”触及了真正扎根于美国生活的主题。“这部小说使斯坦贝克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
两年后,斯坦贝克写的又一本书《愤怒的葡萄》给他带来国际声誉。这是他的杰作,是一部饱含着愤怒的长篇小说,写的是贫苦农民从风沙迷漫的俄克拉何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亚州谷地的悲惨故事。1940年,《愤怒的葡萄》作为当年的最佳小说,使他获得普利策奖金。但是,对斯坦贝克个人来说,这部小说也带来了成名之后的苦恼。他喜欢过简朴安静的生活,不喜欢参加文艺界聚会、应邀讲话和亲笔签名。他觉得与农民、采果工人和工厂工人这样的普通百姓在一起最自在。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坦贝克以《纽约先驱论坛报》战地记者的身份去过英国、北非和意大利。
斯坦贝克战后写的第一部小说《罐头工厂街》又是以他的故乡加利福尼亚为背景。随后,他于1947年发表了《不如意的公共汽车》。但是这两本书都不大成功,于是斯坦贝克就把注意力转到写作电影剧本和戏剧方面去了。
其后,他在1951年发表了《伊甸园以东》。他自认为这是他一生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伊甸园以东》是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在加州开拓新生活的两家人在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
在五十年代,斯坦贝克继续写作。但是,评论家们认为他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都不是上乘之作,有些人甚至说斯坦贝克大概已经开始从作家生涯的顶峰走下坡路了。
然而在1961年,斯坦贝克却随着《我们不满的冬天》的发表而东山再起。在这部小
同年,斯坦贝克发表了《同查利旅行》,描写了他和爱犬在美国的游历。这是迄今对美国最生动的描述之一。
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纽约报纸《新闻日报》的战地记者前往南越。
斯坦贝克返回美国后,继续在家中写作。但是,在1968年5月,他的身体开始垮下来。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终年六十六岁。[1]
1920年,约翰毕业于萨利纳斯中学,入加州斯坦福大学就学。由于生性好动,加
http://h.hiphotos.baidu.com/baike/s=220/sign=ad24e42eb07eca8016053ee5a1239712/8d5494eef01f3a2932c097c39925bc315c607cb6.jpg约翰·斯坦贝克
之对自己的职业举棋不定,他还长期离开学校到农场、制糖厂和修路队去干活。最后在1925年,他没有获得学位就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年轻的斯坦贝克决意要当作家,并认为纽约市是自己起步之处,因而启程东行。在纽约,他做过各种工作,包括在《纽约日报》当记者。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记者这种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于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斯坦贝克的第一部小说《金杯》发表于1929年。这是一部描写十七世纪加勒比海海盗的历史小说。这本书虽然不成功,但毕竟为他挣得一笔钱,足够他1930年和卡罗尔·亨宁结婚的开销。不久以后,他又写了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比起前一部来,更为逊色。不过,巧遇良机,其中名为《天堂牧场》的那一部为他的作家生涯奠定了根基。有一天,一位乘火车出门远行的纽约出版商帕斯卡尔·科维西,偶然间买了本《天堂牧场》在火车上看。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他立即与这位年轻的作者取得联系。他得知斯坦贝克还写好了另一部小说,但是已经有七家出版商拒绝给他出版,科维西便把小说要去看了。这部小说就是《煎饼坪》,1935年由科维西出版,这本书成为斯坦贝克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1936年,他又发表了《胜负未决的战斗》。这是
http://d.hiphotos.baidu.com/baike/s=220/sign=e6fca6f5a786c9170c03553bf93d70c6/0e2442a7d933c895a275da76d11373f0820200b7.jpg约翰·斯坦贝克
一部描写加州采果工人罢工的现实主义小说,饱含着辛酸苦楚。斯坦贝克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人与鼠》发表于1937年,写的是两个流离失所的农业工人的故事。斯坦贝克开始动笔时写的是剧本,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写成了一部小说。大获成功之后,他又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斯坦贝克因《人与鼠》而获得1937年纽约戏剧评论家奖金,被誉为”触及了真正扎根于美国生活的主题。“这部小说使斯坦贝克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
两年后,斯坦贝克写的又一本书《愤怒的葡萄》给他带来国际声誉。这是他的杰作,是一部饱含着愤怒的长篇小说,写的是贫苦农民从风沙迷漫的俄克拉何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亚州谷地的悲惨故事。1940年,《愤怒的葡萄》作为当年的最佳小说,使他获得普利策奖金。但是,对斯坦贝克个人来说,这部小说也带来了成名之后的苦恼。他喜欢过简朴安静的生活,不喜欢参加文艺界聚会、应邀讲话和亲笔签名。他觉得与农民、采果工人和工厂工人这样的普通百姓在一起最自在。
http://e.hiphotos.baidu.com/baike/s=220/sign=a25a4e730c33874498c5287e610ed937/adaf2edda3cc7cd9d96e24fa3901213fb80e9155.jpg约翰·斯坦贝克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坦贝克以《纽约先驱论坛报》战地记者的身份去过英国、北非和意大利。
斯坦贝克战后写的第一部小说《罐头工厂街》又是以他的故乡加利福尼亚为背景。随后,他于1947年发表了《不如意的公共汽车》。但是这两本书都不大成功,于是斯坦贝克就把注意力转到写作电影剧本和戏剧方面去了。
其后,他在1951年发表了《伊甸园以东》。他自认为这是他一生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伊甸园以东》是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在加州开拓新生活的两家人在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
在五十年代,斯坦贝克继续写作。但是,评论家们认为他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都不是上乘之作,有些人甚至说斯坦贝克大概已经开始从作家生涯的顶峰走下坡路了。
然而在1961年,斯坦贝克却随着《我们不满的冬天》的发表而东山再起。在这部小
http://d.hiphotos.baidu.com/baike/s=220/sign=e19eae0ec895d143de76e32143f08296/9f2f070828381f304a1dcfa4a9014c086e06f0b3.jpg约翰·斯坦贝克作品
说里,他描述了一个出身于新英格兰世家的男子如何由于为安全问题提心吊胆而背弃了他的理想主义。这本书博得许多评论家的好评,尤其给瑞典文学院的评选委员们留下深刻的印像。正是这些评选委员在1962年给斯坦贝克颁发了闻名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金。同年,斯坦贝克发表了《同查利旅行》,描写了他和爱犬在美国的游历。这是迄今对美国最生动的描述之一。
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纽约报纸《新闻日报》的战地记者前往南越。
斯坦贝克返回美国后,继续在家中写作。但是,在1968年5月,他的身体开始垮下来。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终年六十六岁。[1]
约翰·斯坦贝克著作目录
中文名
|
英文名
|
出版日期
|
---|---|---|
《金杯》
|
Cup of Gold
|
1929
|
《天堂牧场》
|
The Pastures of Heaven
|
1932
|
《小红马》
|
The Red Pony
|
1933
|
《大地的象征》
|
To a God Unknown
|
1933
|
《煎饼坪》
|
Tortilla Flat
|
1935
|
《胜负未定》
|
In Dubious Battle
|
1936
|
《人鼠之间》
|
Of Mice and Men
|
1937
|
The Long Valley
|
1938
|
|
《愤怒的葡萄》
|
The Grapes of Wrath
|
1939
|
《被遗忘的村庄》
|
The Forgotten Village
|
1941
|
Sea of Cortez: A Leisurely Journal of Travel and Research | 1941 | |
《月亮下去了》 | The Moon Is Down | 1942 |
Bombs Away: The Story of a Bomber Team | 1942 | |
《罐头厂街》 | Cannery Row | 1945 |
The Wayward Bus | 1947 | |
《珍珠》 | The Pearl | 1947 |
A Russian Journal | 1948 | |
《燃烧的夜晚》 | Burning Bright | 1950 |
The Log from the Sea of Cortez | 1951 | |
《伊甸之东》 |
East of Eden
|
1952 |
Sweet Thursday | 1954 | |
The Short Reign of Pippin Ⅳ: A Fabrication | 1957 | |
Once There Was A War | 1958 | |
《烦恼的冬天》 |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 1961 |
Travels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 | 1962 | |
America and Americans | 1966 | |
Journal of a Novel: The East of Eden Letters | 1969 | |
Viva Zapata! | 1975 | |
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 | 1976 | |
Working Days: The Journal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 1989 | |
Steinbeck in Vietnam: Dispatches from the War | 2012 |
约翰·斯坦贝克文学特点
约翰·斯坦贝克作品主题
在斯坦贝克的艺术世界中,对人类贫苦物质条件下各种生存状态的观照与描绘,具有一种突出的、决定性的地位。这是他小说创作(也包括大部分新闻纪实性作品)的一个普遍特征。他对于人类生存的本质问题乃至超越性问题的思考。这也是我们谈论其作品“因贫称义”主题的由来。这里有必要对“贫”的意蕴略作解释。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在将生存的贫因状态视作生存的价值祈向之必要条件时,所谓“贫穷”可能包含有两层含义,一种指的是物质上贫乏,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那种“贫穷”;另一种则可能指“灵性的贫穷”。亦即所谓“虚心”的意思。这两种意洒都需要上溯至原始基督教时代耶稣的教诲。”但在斯坦贝克的小说中,“贫穷”主要指的就是物质上极其匮乏的状态。斯坦贝克笔下的人物,一般总是生存在物质条件相当困窘的状态中——或者说,他执意于描写人类贫穷条件下的种种生活状态。在具体的创作中,他有关贫因的书写当然会和现实主题发生联系,但对贫穷问题的一般化考察和对人生无法摆脱的物质贫困状态的探讨则是他更内在、更深刻的艺术关切。
需要指出的是,在斯坦贝克的创作中,这种对物质贫穷的关注事实上还内在地转化成了他对世界的一殷体验方式。在斯坦贝克的笔下,贫因诚然给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毁灭性的痛苦,但是,他更着意刻画的,却是在此种看起来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的巨大痛苦中,没有被击垮、没有被磨灭的人性尊严的部分。[2]
约翰·斯坦贝克的许多作品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他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他的小说刻划了富于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生活时世的广阔壮丽的图景。
例如《愤怒的葡萄》以经济危机时期中部各州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小说突出描写这些破产农民的互助友爱的精神。互不相识的难民只要走在同一条逃荒路上,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就可以在同样困苦的人们中间得到支援和接济。作者通过人物的口强调说:“你如果遇到困难或者受了委屈,你就找穷人去。除了穷人,谁也帮不了你的忙。”这与奢侈的有产者扔出来的一点点布施有着本质的区别。
斯坦贝克笔下的农民并不停留在互相支援这一点上。他们以切身的经历表现出阶级觉悟的提高,体会到团结战斗的重要。[3]
斯坦贝克笔下的农民并不停留在互相支援这一点上。他们以切身的经历表现出阶级觉悟的提高,体会到团结战斗的重要。[3]
约翰·斯坦贝克诗性语言
斯坦贝克在成为一个小说家的同时,也成为一位散文诗人或者说具有“诗性”写作特征的作家。威廉·亚坡曼·威廉姆斯在谈到斯坦贝克时,甚至更加夸张:“斯坦贝克的作品具有一种整体的诗性——也许斯坦贝克在内在气质上是个诗人,却错误地选择以写散文为生”。斯坦贝克成为一个小说家的选择是有意识的,他却总是一个“行吟诗人”,对自己散文作品中的诗性和音乐性很感兴趣,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语言的“声音、视觉和感觉的重要性。斯坦贝克在自己的小说语言中形成了一种交响乐的风格,创造了一种美妙的音乐曲调,来表现作品宏大和崇高的主题,以便教育和愉悦读者。他的小说语言的诗性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小说题目的隐喻性、人物口语的形象和哲理性以及叙述语言的诗意性。
杰·帕里克认为“美国文学史上,鲜有像斯坦贝克这样的作家固执地关切自己国家的特质与命运。从第一本小说选集《天堂牧场》之后,斯坦贝克在一部部的著作中,勾起了他的同胞对国家自然环境与居住地的难忘梦想。[4]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形象
斯坦贝克在众多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乔德妈众神之母形象、被抛弃却又重新担当责任的罗莎香,压抑、困惑的伊莉莎等等。在这些女性形象上基本可以看出斯坦贝克对女性的态度:斯坦贝克既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又对她们寄予了希望,她们是新生的力量、不亚于男性的力量,不可或缺的另一极。而从乔德妈和罗莎香身上我们又看到了她们身上的女权精神以及斯坦贝克对其寄予的期望。斯坦贝克的女性主义意识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相契合,我们可以说,斯坦贝克有意无意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声音和立场。[5]
约翰·斯坦贝克生态主义
长期以来斯坦贝克的小说经常被作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诸条时期的“左翼文学”来加以解读,评论界通常认为他最优秀的作品是写于30年代。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解构和颠覆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整体现或生态整体原则是生态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的共同原则之一,斯坦贝克生态整体现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控诉上,对人类中心的批判以及对人类集体主义的赞美。[5]
约翰·斯坦贝克成就荣誉
1962年斯坦贝克凭借作品《人鼠之间》“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我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热忱地相信人类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会献身于文学,也不能算是文学界的一员。”这是约翰·斯坦贝克在1962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时所说的话。
1962年约翰·斯坦贝克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最终以官方的形式确立了斯坦贝克在美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小说家和诺贝尔奖得主,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世界各地,斯坦贝克的作品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是批评家研究的对象。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斯坦贝克的作品都经历了很大的争议和考验。由于斯坦贝克作品的主题多关注社会现实,多些理性的沉思,因此有些批评家认为斯坦贝克属于30年代的作家,题材多为无产阶级小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5]
约翰·斯坦贝克人物评价
他的著作不断被翻译到国外,直至他去世那年(1968),已经有44部作品被翻译成12种外文。在1948年,斯坦贝克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威廉·福克纳就把他归为美国第五位重要的小说家。
前一篇:[转载]爱读书的女人最美丽
后一篇:[转载]约翰·斯坦贝克的旅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