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测试孩子的专注力?小孩注意力测试

(2019-12-04 14:18:09)

 

  小细节大问题,爱孩子的父母总能通过观察孩子的细微变化调整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他们更健康的成长和生活...


  如果你总是观察到孩子有下面这些行为:


   玩玩具,每个都是玩一会就不玩了;


   读绘本,没等你讲完,就着急翻后面的;


   只有对着电视和手机、ipad能看很久;


   ……


  那你就要注意了,这可能是孩子将来专注力差的苗头。


  说起专注力,不少家长把它简单地理解为“长时间做某件事的能力”,这个就太片面了。你会发现你的孩子能看一小时动画,但是不能写一小时作业。

http://www.zkdot.com/ueditor/php/upload/image/20191204/1575440870129430.jpg

  你不知道的是,专注力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看电视玩手机都是被动注意,孩子在被动地接受刺激,没有动脑。而我们想锻炼的是孩子主动注意的能力, 因为主动注意需要转动脑子,对信息进行记忆、思考、加工,这才是孩子将来学习好的能力基础。


  仅仅有主动注意还不够,专注力广义上称为注意力,它包括4个方面:注意的稳定、广度、转移及分配。



  注意的稳定,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长时间做某件事情不被干扰的能力”。


  注意的广度,通俗来说就是注意范围。


  学霸通常读书很快,一目十行;而学习一般的孩子阅读速度不快,就是因为注意范围窄,记得慢。


  注意的转移,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快速切换状态的能力。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有这种感受,学霸愉快玩耍后能快速静下心学习;而学习一般的孩子,课间休息后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这就是注意的转移出了问题。


  注意的分配,就是多任务处理时能合理分配注意力。


  举个例子,听课的时候,有些人记着笔记,就把老师讲的重点错过了,而有的人就能一边记笔记一边听重点,两不误。


  由此可得,专注力的4个特性都和学业发展息息相关,忽略任一方面,都会给学习拖后腿。只有四个方面都兼顾培养,才能养育一个有超强专注力的孩子,为孩子将来的学业打下基础。


  如何测试孩子的专注力?


  下面是一份国际上非常权威的筛查量表,家长们可以对照着一起来评估下你家孩子的专注力水平。


  这个量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9题)是测量孩子的注意力水平,第二部分(10-18题)用于评估孩子多动冲动的情况。


  为什么需要结合着来评估呢?


  那是因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伴有多动、冲动的行为。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表现出过于好动的情况,也需要留意他的注意力。所以,注意力与多动常常需要一起测量。


      【注意力测试】

http://www.zkdot.com/ueditor/php/upload/image/20191204/1575440935970883.jpg

  表中的数字为分数,测试完请算出平均得分(总分除以9)


【多动冲动测试】

http://www.zkdot.com/ueditor/php/upload/image/20191204/1575440946259782.jpg

  表中的数字为分数,测试完请算出平均得分(总分除以9)



  ps:这个量表比较适合4周岁以上的孩子。


  4周岁以下的小朋友还不太适用,因为他们专注力还在高速发展阶段,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大。


  我们无法判定他的注意力短暂是因为受外界因素干扰(如:故事的有趣程度、玩具吸引程度等)还是他本身注意力真的有问题。


  不过,如果你家孩子未满4周岁,这份表还是用得上!


  4岁前,小朋友专注力的培养以保护为主。如果等到4岁才发现孩子的专注力已经出现问题的话,妈妈就已经错过了最佳的保护时机,接下来得花上更多的力气去引导。


  量表中,我们其实给出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九种外在表现方式。


  妈妈可以以此作为参考,提前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必要的干预,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测试答案分析


  (针对4周岁以上的孩子)


  【注意力测试】(1-9题 )


  平均分 ≥1分:表示孩子在注意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检查;


  平均分<1分:表示孩子注意力水平正常。


  【多动冲动测试】(10-18题)


  平均分 ≥1分:表示孩子在多动冲动上需要训练和进一步检查;


  平均分<1分:表示孩子在多动冲动上水平正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