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观察记录表(蒋莹)(2018.6)

(2018-09-26 06:34:44)
分类: 过程性材料

幼 儿 观 察 记 录表

观察对象

妞妞

对象年龄

4  11

观察者

蒋莹

观察时间

2018.6.4

观察地点

 中二班区域

观察目的

 鼓励幼儿学会分享

观察内容

 幼儿在创意区的表现

区域活动时,妞妞在进行纸杯加工,拿起剪刀尝试在纸杯上钻孔,但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好放弃。接着就到篮子里找材料,她拿出了一根毛条放在自己的桌前方,但还没有用起来。这时,仔仔的七星瓢虫几乎成型,就差触角了,她就近拿起了绿色的毛条正要用,妞妞就开始找毛条,看到仔仔在用,她马上一边抢一边说:“这个绿色的毛条是我的。”抢到手就用了起来,仔仔看着他不知所措,这时,我走了过来,告诉他们盒子里还有其他颜色的毛条。这时卡卡就从盒子里拿出了几根毛条递给了仔仔。就这样大家又恢复了各忙各的状态,直至活动结束。

(结合纲要、指南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中班幼儿已经能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美工活动,并完成任务。当他们对材料发生争抢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这些都符合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但是整个活动中缺乏同伴互动,比如妞妞在钻孔遇到困难时,同伴们没有主动帮助,而她在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时也没有尝试请同伴帮助解决的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幼 儿 观 察记 录 表

观察对象

童童

对象年龄

55

观察者

蒋莹

观察时间

2018.6.19

观察地点

 陶泥室

观察目的

幼儿在陶泥活动中能否大胆的进行创作

观察内容

 陶泥活动中的“我不会”现象

今天陶泥活动主题是《我的梦》,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梦,说一说自己的梦里有什么,逐步引导孩子们在泥板上画出自己的梦。经过想象和引导,孩子们开始进行创作。

制作泥板阶段,孩子们都在按压拍打着泥板,10分钟之后,孩子们基本都拿起了刻刀进行刻画,而童童眉头紧皱,左顾右盼,迟迟不肯动手,老师走近她的身边,引导她想一想自己的梦里有什么,她摇摇头不说话。20分钟之后,老师走近她。她还用手把泥板捂了起来,老师问她:“怎么了?有什么困难吗?”她哭着说:“我不会”。

 

(结合纲要、指南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指南》艺术领域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经过耐心的沟通,原来童童在家中画画的时候妈妈经常评价她画的不好、不像,她不喜欢画画、不想画画了。

“我不会画”的幼儿受到成人“像不像”的评价而导致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缺乏创作的自信。针对童童的问题,教师需要去引导家长明确幼儿的发展特点,学会倾听与了解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的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