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观察记录表(蒋莹)(2018.3)

(2018-09-25 13:46:16)
分类: 过程性材料

 

观察对象

朱朱

对象年龄

4岁  11

观察者

蒋莹

观察时间

2018.3.19

观察地点

 教室创意区

观察目的

 给孩子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观察内容

 幼儿画出众不同的太阳被同伴嘲笑

 创意区里,朱朱和点点、麦麦、小杰等五名小朋友在画画,点点说:“我要画太阳。”其余四名幼儿也积极响应,大家一起画太阳。这时,点点指着朱朱的画叫了起来:“你画得不是太阳,太阳是红色的,你画的是绿色的。”麦麦听到了,站起来看朱朱的画,他也叫了起来:“没有三角形的太阳。你画得一点都不像。”“你画得真丑。”小杰也开口了。听到同伴们这样说,朱朱双手盖住了画,眼泪含在眼眶里,抽泣着:“我就喜欢绿色的太阳。”说完,她扒在桌子上哭了起来。我见状,走了过去,轻声问:“朱朱,怎么了?”“他们说我画的不是太阳,说我画得丑。”朱朱抬起头,脸上挂满了泪珠。“我来看看。”说完,我拿起画来,问道:“你为什么会想到有绿色的太阳呢?”“我上次在泡泡里看到的太阳就是绿色的。”朱朱答道。我摸摸她的头,说:“朱朱观察得真仔细。太阳可不都是红色的,它的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孩子们听了可感兴趣了。“你们想想,太阳可不可以像月亮一样,变成不同的形状?我觉得朱朱就画出了一个和你们不一样的太阳,太棒了!”听到我这样说,孩子们马上行动开了,开始设计不同造型及颜色的太阳了。

(结合纲要、指南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了  《指南》要求: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今天,朱朱画出了与众不同的太阳,受到了同伴的嘲笑,很难过。但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朱朱其实并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画的,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她的创新,我首先给予支持,同时,通过几个小问题,帮助其他幼儿跳出惯性思维,启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画出不一样的太阳。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观察对象

桐桐

对象年龄

4 7

观察者

蒋莹

观察时间

2018.3.7

观察地点

 陶艺室

观察目的

 泥塑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更好地进行创意想象

观察内容

 幼儿在活动中边创作边根据自己的作品创编故事

 今天的陶泥活动是《有趣的泥球》。活动开始前,我以游戏“小泥球魔术师”引入活动,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什么东西是圆圆的?泥球可以变出什么?桐桐很兴奋,她一遍又一遍地抢答着:“小泥球变苹果。”“小泥球变棒棒糖。”“小泥球变雪人、”……同伴在她的影响下,也想出了好多物体。

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陶泥搓泥球进行创作。桐桐拿了一大块泥,她一会儿搓了三个泥球,串在吸管上,变出了糖葫芦;一会儿用两个大小不一的泥球捏在一起变出了一只小鸡;一会儿又用许多泥球变出了一条毛毛虫。她边捏泥,嘴里还边在说着自己编的故事:“毛毛虫看到了糖葫芦可开心了。它好想吃葫芦,就急急忙忙地爬过去,这时,来了一只小鸡,把毛毛虫啊呜一口给吃掉了。”

整个活动,桐桐都是边做边讲,她根据自己的作品编出了好几个小故事。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表扬,并鼓励其他小朋友要向桐桐学习,用小泥球变出更多有趣的作品来。孩子们在桐桐的带领下,有的捏出了饼干,有的捏出了金鱼,还有的捏出了花……

(结合纲要、指南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本次活动中,我以游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给予机会让他们去想象泥球可以变出什么来,并没有进行泥塑基础知识的讲解,比如如何搓泥球、如何组合泥球造型,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制作泥球,并进行创作。

正是没有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束缚。桐桐可以自由地想象创作了。可见,桐桐是个有想法,能力强的幼儿。她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及时表达出来。对于这种有创新意识的幼儿,我们老师更多的是关注,提供机会,并对于她的创意进行肯定与赞赏,让孩子觉得自豪,从而能在同伴中起好带头作用,给同伴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也能激发她更浓厚的创作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