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语文: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2019-06-22 18:26:53)
标签:

365

分类: 学习情况

青春语文: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第三讲)

清澜山学校    王君

【摘要】

词语是死的,但生命是活的。当我们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每一个词语时,文本,就被我们读活了。

【关键词】 词语   生命  延展  自我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5c1HciasJcN0BFa8waaImtibjKjcYCBicqz8K5oTX07sPX0oHyrAEULJJQibxWbWkNPYlwVs3KDNSRAqc0DZwhkxZ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上一期,我们通过咀嚼《陈涉世家》和《散步》的关键词语来讲述“见自我”中的“好我”。“好我”,是时刻处于觉察反省状态的我,是有责任有担当的我。

一个好的我还有什么突出特点呢?

《木兰诗》中有答案。

且看原文: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木兰诗》,我的感动越来越多。我不断追问:这个故事到底为什么动人?为什么木兰归乡这一段,都是家常琐事,已经没有了代父从军的慷慨雄壮,却反而特别让我着迷。

阅读文本和写作一样,描绘大事件解读大事件,往往相对简单,但解读文本的真正功力,是发现寻常之处的波澜,是在家长里短之处窥见生命的真相。所以,大凡第一流的伟大作品,支撑全篇的,往往是小人物小细节。最典型的当属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读《木兰诗》,千万不要以为读的就是一个巾帼英雄的故事。读这个文本,更需要调动我们全部的生活积累,去想象,去补充,去还原。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这是人世间多少家庭求之不得的完美:父母双方均健在,老人身体硬朗到尚能走略远一些的路,且感情深笃,互相扶持。听闻十多年征战在外音讯渺茫的女儿居然就要载誉荣归,两个老人,该欢喜得老泪纵横吧——这就是木兰出生入死的价值——她的奋斗换来了家园的宁静和双亲的安康荣耀。每次读到这里,我的心中就热流滚滚。我的母亲一生坎坷,因病早逝。我如何勤勉,如何进步,我的母亲,都享受不到女儿的奋斗成果了,我的家,都不再会有二老相扶将这样温馨的场面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怎样的无可弥补的生命缺憾。

而“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呢?上课时,我问孩子们,妹妹要回家,姐姐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干什么?仅仅是因为开心吗?仅仅是因为盛装出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礼貌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这个地方,要特别要展示姐姐的美,姐姐的爱美,这些,都是木兰征战的价值——如果家园被涂炭,命都难保,女性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这样写的:

——啊,你,蓬发垢面的小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己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一比较,我们就会领悟:为什么作者要不惜笔墨,一个一个亲人的写,一个一个亲人地描绘他们的生命状态。

作者写得最好的,是弟弟。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样极其浅显又极有生活气息的诗句该如何讲给学生?学生们一般能够看到弟弟要亲自杀猪宰羊迎接姐姐,而且,好肉好菜说明家里还很富裕,这些,都是木兰征战的价值。

但停留在这个层面怎么够呢?学语文不是学政治,如果直接进入思想含义的分析,而跨过了对语言的细腻的咂摸,语文课的味儿,就不足了。你看,“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简简单单12个字,有形有声有色:“磨刀”形象,孔武有力;“霍霍”之声,热热闹闹;更可以想象那杀猪刀挥舞时的银光闪闪,锋利光亮……如果你见识过农村杀过年猪的盛景,你更可“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中看到更多:我似乎看到弟弟挥舞的杀猪刀的银光闪闪,锋利光亮。似乎看到弟弟已经长得那么健壮,那么阳光,充满着虎虎生气,浑身是青年男子的阳刚之美。我似乎看到弟弟热血奔涌的笑容,听到左邻右舍欢聚一堂的笑声,闻到大锅里猪肉羊汤的香味儿……

以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经验。你就能看到弟弟热血奔涌的笑容,听到左邻右舍欢聚一堂的笑声,闻到大锅里猪肉羊汤的香味儿……

这就是人世间最平凡而又最不平凡的场面。我们所有的努力奋斗,不都是为了让家园有鸡鸣狗叫之声,让家家炊烟袅袅笑声朗朗吗?

最迷人的还是小兄弟已经能够“磨刀霍霍向猪羊”了。他那么健壮,那么阳光,充满着虎虎生气,浑身是青年男子的阳刚之美。这些,都是木兰征战的价值啊!如果没有他的木兰姐姐代父从军,如果体力已弱的老父亲被逼上了战场,甚至后来这个男孩子被抓壮丁远离家园,木兰的家,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国农耕社会的家庭,有没有壮硕勤劳的青年男子,这个家的幸福程度,是不一样的。

总之, 12个字,描绘出了万丈红尘中一个平凡底层家庭最富活力的景象。而这些,都是木兰征战的价值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呢?我在文本解读《女子何必要如男》中写到:

木兰也有“不谦虚”的时候,但这不谦虚分外动人:不知木兰是女郎!好个“女郎”,这真真是世界上最妙不可言的夸耀。一身女儿装,真的抵了百千强。女儿娇颜依旧在,十年征战不寻常。护国护家固然光荣,但是,护了自己的美貌才是最最值得的夸耀。

——节选自王君《女子何必要如男》

木兰没有被战争异化为男人,艰苦卓绝的征战之后,她依旧保持着所有的女儿特质,这是木兰最大的成功。她没有丢掉自我!

然后“伙伴皆惊忙”,发现没有,木兰回家后不仅带给家人盛大隆重的幸福,带给自己那么多欢喜甜蜜,同时,也把欢乐惊喜带给了伙伴们——她调侃大家的语言,多么俏皮。我们因此可以想象她的表情包,也该多么丰富,

你看,我们读《木兰诗》的方法,还是词语的丰腴延展法。你要展得开,还是你必须对生活有丰富的认知和体验。否则,你就被静止的词语箍死了。词语是死的,但生命是活的。当我们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每一个词语时,文本,就被我们读活了。

《木兰诗》一课的总结,我用的是对联点题法。我出上联,学生对下联。教师的概括写作能力,在许多画龙点睛的时刻,都可以用到。

(师)上能赴疆场挥刀保家卫国

(生)下可去厨房运筹油米柴盐

(师)既要停机叹息想爷娘泪水潸潸

(生)更能精挑细选购装备豪情满满

(师)既为忠臣良将威武壮士

(生)更是贤妹慈姐孝顺女儿

(师)上立明堂见天子侃侃辞官

(生)下回故乡戏战友机灵鬼怪

(师)既有飒爽英姿横刀立马

(生)更有对镜梳妆娇媚容颜

(师)既能战功赫赫威震朝野

(生)又能俏丽活泼欢笑家园

(师)做美娇娘,娇嗔可爱

(生)变女汉子,豪气冲天

(师)在家是顶梁柱撑门立户

(生)出门成女汉子建功创业

教学《木兰诗》,我用以支撑全课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叫“矛盾对立法”。听说读写都围绕矛盾对立来展开。木兰这个形象,是越矛盾越和谐,越矛盾越丰满。

我以为,《木兰诗》的终极魅力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好的我”:一个好的我,一定是一方面不丢失自我,一方面又带给了周围人欢乐和幸福的那个我。这个“我”,既坚守了自我,同时,对他人,又很慷慨。不慷慨的“我”,绝不是好我。

所以哲人说:当我们自己足够美好,一切美好都将随之而来——唯有先爱自己因而感到安全的人,才具有更温润更慈悲的心境,才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别人的爱。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5c1HciasJcN0BFa8waaImtibjKjcYCBicqzibNBSbrgRqIzCVJJYUibtO3ibnjWDH3wlAKTnhicO432UTAfdCKrzwAGG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谈木兰对于家庭建设的奉献,我想到了课文中的另一位老人。那是当代散文名篇《柳叶儿》中的经典形象。《柳叶儿》讲的是灾荒年月,我们靠吃柳叶儿度过荒年的故事。

课文的第12段,分外动人:

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节选自《柳叶儿》

这一段,出场的只有“奶奶”和“我”。收拾柳叶儿,让不能吃的树叶变成可以下肚的东西,这本是一个心酸的过程。但是,我们听不到抱怨看不到慌乱。奶奶是那么的气定神闲:她严谨,每一道程序都有条不紊——捋、煮、泡、换、攥、剁、放,一招一式,胸有成竹;她耐心,绝不焦躁——一锅开水,一两天,三五次水,数量词的背后是从容和节奏;她慈爱,想方设法变野菜为美味儿,她的爱在葱花中,在那一把黑豆一勺油中,在对我的千叮万嘱中……也许,奶奶应该就是家里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人,她的精神状态和行事风范彰示着这个家的精神面貌——在饥饿袭来时,这个家不仅没有垮掉,而且依旧其乐融融。

读这一段,我总会想起我的小姨,她也是这样的一个老人。我几乎在我的所有书中都写过她的故事。当灾难袭击我们的家庭甚至于全家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是我的这个小姨,用她的镇定和智慧维持了一家人的尊严,带领着大家走出了困境。

在《柳叶儿》中,还埋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秘密:为什么抢柳叶儿这么心酸的事情成为了我的“乐”事?

原文这样写:

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柳叶儿》节选

原来,我之所以“乐”得起来,是因为“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好一个意味深长的“只允许”啊!文中并没有交代这个家庭有几口人,有几个孩子。但是我们可以猜测,文中的“我”或者是相对年龄最小的孩子,或者是相对瘦小体弱的孩子。于是,“我”成为了苦难家庭中集体保护的对象。在“我”吃撑了肚子的时候,家人们一定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不饿”:那是奶奶爷爷坚持挺住的“不饿”,是父亲母亲含笑掩饰的“不饿”,是兄弟姊妹强行忍住的“不饿”……这个家,因为艰难而更加懂得尊长爱幼。这份温馨,因为苦难而更显厚重。

好的文字后面,都是形象。《柳叶儿》跟《木兰诗》一样,尽量地淡化苦难的波谲云诡和战争的血腥残酷,而把真纯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的信仰借助于美感、诗意和童趣化表达出来,于是,苦难的沉重被消解了,而且渐变为模糊的背景和底色。这当然不是作者的逃避,而是一种审美情怀的折射。

人生而劳苦,但我们都要诗意地栖居。

这不是诗人风花雪月的吟诵,而是最终要沉淀在一蔬一饭中的生命追求。

《柳叶儿》中的奶奶,和隐藏在文字后的家人们,都在告诉我们“好的我”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我”,面对生活,贫富不惊,荣辱不乱。

“好我”的特质,还有很多。

“好我”是自信的。你看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同类信息句整合:

|           21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           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           至发电时止,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           ……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           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些句子共同诠释着一个好我:多么自信,多么豪迈。这个“我”,让你想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了吗?让你想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了吗?让你想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了吗?睥睨天下横扫千军,我们的生命战场,也在呼唤这样的气概。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5c1HciasJcN0BFa8waaImtibjKjcYCBicqzQcwth9LlomAfumpKwkB14RYXLYeayFKwI5L7rTW8YjutR36gybR2A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好我”能动,更能静。她在下面这幅举世闻名的画卷之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这好像是写景,但其实写的是人。教学时,我做了这样一个情境设置对比,让学生做情景选择:

情景一: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亦大喜曰:“知音也!知音也!”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情景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心曰:“憾也!憾也!”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做这样情景设置对比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一幅画卷后边的那个“我”。那个我,正在享受孤独。

那个我,懂得“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阿桑《叶子》);那个我,懂得“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往往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孤独往往是自豪的”(蒋勋《孤独六讲》);那个我,懂得“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者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 ”(蒋勋《孤独六讲》)。

好我,一定具备了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能力。这个“我”理解:一个人活着,一定首先要学会和自己相处,要留出时间让自己安静地与天地精神对话。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我,从而走向生命的圆满……

好我,是不寂寞的,他有一种自豪的孤独,他有与自己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中就叫做“静默”。所有的宗教都讲究静默,打坐,面壁,参禅……说法不一样,目的都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就像浑浊的水,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方式让浑浊的水沉淀下来,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进入沉潜宁静状态。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静默,就是破心中之贼的重要途径。

千经万典,只是修心。《西游记》中的唐僧如是说。此中有真意也!

这样的一个“好的我”,更在《记承天寺夜游》之中。

讲这篇课文,我的主问题是:

月是“空明之月”,人是           之人?

这里就藏着“好我”了。因为人是空明之人,所以,月才成为了空明之月。什么是空?了无尘埃。什么是明?明心见性。一个人最好的修炼就是修炼到了这样一个状态,因为有了空明之心,所以才可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才可能“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才可能“何处歇不得”,才可能“江海寄余生”……这个“我”好到了无论在什么境遇下,都保持了自我选择的权力。选择什么?选择快乐,选择洒脱,选择超然。

看到了吗?苏轼人在红尘,但他的心,一直在修行状态。他已经修到了“空明”的境界。

我们普通人的心,总是向外追求,追求,追求,修行则让我们练习放下,放下,放下。把一切放下,没有什么好追求的。到最后,内心无有恐惧,没有什么是不安全的。不需要找避风港,此刻,当下,就是我的避风港。苏轼就是这样的。他已经找到了“没有归属的归属”,任何一时一处,都是他的归属,即使大风大浪,也是他的归属。

据说,佛陀就是彻底根除了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已经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和祥和。

苏轼,是红尘中的佛陀。

而向佛陀的境界靠近,也是我们的追求。

……

经典文本中,处处都有“好我”,字数所限,不再赘述。

总之,“好我”,就是一个时刻领悟的我,能够担当的我,带去欢乐的我,充满自信的我,能够静默的我,保持空明的我,敢于舍弃的我,超越自我的我,融入“我们”的我……

具备了这些要素,基本可以算作是“见自我”了。要做到其中任何一点,其实都不容易,都需要修炼的。

我很喜欢一句话:做你自己,不是做你想要的自己,而是做回你本来的,本源的,清净无染的自己。

那个好的自己就是“好我”,我们终生的成长,就是在寻找这个好的自己。

重读《西游记》,感慨良多。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次打不了折扣的“西游”。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灵山”。

灵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人心的一种高等意识状态——即处在当下的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人从心理上的日常沉睡状态回到神圣当下的清醒状态。灵山代表的是延长的当下。西游记则是一个通往清醒的内在旅程。

所谓各式“魔鬼”,实际上来说,就是人的低等自我和低等欲望。

作者借行者之言叮嘱我们:但要一片赤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行者还说: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我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从“见自我”开始,且莫胡疑,随“我去”!

战胜我们的低等自我和低等欲望,抵达我们的“灵山”。

(待续)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5c1HciasJcN0BFa8waaImtibjKjcYCBicqzIVwMllice5RzDyvOmMKK5iaqOnN3ibaWsK8jxWQgkvADpCpPia8NgmJ9o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