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读后感
大家好,其实初读这一课题,我心中是存在三个疑惑的,我就在想:什么样的活动是积极活动?为什么要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积极活动?而我又该怎样为我的学生创造积极活动?带着这几个问题,反复阅读了这一章节,对这些疑惑也有了一些浅显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活动的内容要能鲜明地反映出并且让学生深刻地思考各种事实、事物、现象、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在劳动中产生思想,而不仅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我觉得这里所讲的积极活动,就是和生活劳动的结合。我们都知道,学习的目的或许是对知识的掌握,但掌握了知识的目的又是为了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劳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生活和劳动中同样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的智力活动往往在这时候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他们能够在“发现”中积极的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这时的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我想这样的活动也就可以称之为积极活动。
数学学科,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活动对于学生的思考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有了活动的体验,才能在自主的意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提高数学活动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必须使学生参与到积极的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就无法理解。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积极活动更加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运用知识。比如:二上数学《观察物体》这一课时目标要求是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我们都知道,如果仅是靠教师的讲授与平面图的引导,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并运用。而且,几何概念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具:茶杯、洒水壶设计数学活动,先以实物观察,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认识到物体的三面。再通过画茶杯等简易图形,由简易图形抽象出实物图形,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就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进行思考、探究,这时,他们对于此课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更有效。
我们深知,孩子接受知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由孩子自己亲身经历,老师不能替代。在教授《克和千克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带来了质量为1克的2分钱硬币。学生们看到之后都想亲自掂一掂,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在初步体验之后,我启发学生联想身边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令我惊奇的是,许多学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具盒中的圆片、方块,竟然能够联想到如药片、玉米粒、发夹、图钉及回形针等生活中的细微物品。于是我抓住时机又设计了用天平称一称发夹的活动,孩子们通过估计、发现再到实际操作等活动,对克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从生活出发,在积极的活动中感知、发现、交流、探索,学生不仅能给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概念、知识的把握也非常的透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