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是我读》读后感

(2017-03-29 08:23:02)

《如是我读》读后感

莲东中学    张家福

作为新罗区“初中语文罗燕名师工作室”的一名成员,在领衔人 罗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幸运地拜读了陈日亮老师的《如是我读》,淡绿色的封面,如同春日里的一抹新绿,引发我无限遐想。

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先生,这位被中语会列为新时期“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17名语文教育改革家之一的教坛耆宿,已退休多年,但他退而不休,仍然钟情于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书中散发出对语文教学的执著和热情,让人以为他还是一个刚刚踏上杏坛的新教师。读《如是我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先生那端坐板凳,神游字间、目透纸背的认真姿态。

首先,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书名“如是我读”。作者这样解释:“这题目是从‘如是我闻’联想而来的。佛弟子阿难讲经,用了这四个字开头,表示他是听佛这样说的。而我,则是自读自道,自说自话,断不敢以所读所道为唯我独得,更无意与嚼饭哺人而只以自哺。”陈日亮主张文本解读需回归语文教学本质,回归日常教学实践,他身体力行,在自己近几年听课、读课、研课的基础上,节选了中学三十多篇经典课文进行解读。这三十多篇的文本解读个案,是他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的提炼的结果,是他无数个夜晚凝神静气的思考的结晶。“如是我读”,它彰显的是一位语文教师的自信,凸显的是“我”的在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中的不可复制的“个性”。

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正如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教授所说:“一个语文教师首要的,就是要会解读文本”,语文教师的能力范畴广大,比如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活动设计、问题提出等,都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的成果之上才有可能,才有意义”。

但现实呢,与陈日亮先生这有“我”的阅读相对照的是普遍存在于一线教师无“我”的阅读和教学。解读文本乱象丛生:不读文本的有之,全盘拿来,照“案”宣科;浅读文本的有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错读文本的有之,随意而为,胡乱发挥。毋庸讳言,相当数量的一线教师将《教师教学用书》奉为圭臬,成为教参最“忠实”的搬运工,以教参上的解读代替自己的解读,甚至代替学生的解读,彻底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严重缺乏文本解读的意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是我读》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叫醒”功能。这个“我”不应该只指作者,而应该换成每一个读者,换成每一位语文教师。

其次,激发我兴趣的是陈日亮先生的读法。陈日亮先生怎么解读文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的“三以”读法。通读全书,就会发现,陈日亮先生是“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所以他每能于诗文精妙处烛隐抉微,发人所未发,尤其能在被多少人解读过的“熟文”中读出新意与创见;陈日亮先生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注重和倡导的是文本细读,但是,陈日亮先生“却并非一味死细,而是细而精,细而深,精深之功,全在关键词之洞察幽微,不在词句以上,而在词句以下”。

例如,27篇《〈老王〉与时代的伤痕和隐痛》一文,作者是源于一位老师的公开课展开的思考,对文本解读之深刻,让人佩服之至。《老王》这篇文章的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是引导学生读出了老王身上的善、苦,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杨绛的善良。而这篇文章中,却透过淡淡的几句,读出了那个时代的伤痕和隐痛。文中老王最后一次到“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是文章浓墨重彩描述的,也是老师们上课时重点分析和讲解的,大都以“老王知恩图报,作者善良、同情弱者”为论调,而陈老师却读出了作者其实在心里并没有和老王在一个层次上对话,“免得托人捎了”,这样的一句,说明了在作者心里,老王只是一个拉三轮车的,不会是她的亲人。而对于老王的描写,如此细致,岂不是很“残忍”?杨绛用淡淡的叙写,其实是在委婉地讥刺那个时代人生的孤寂和隔膜,那种心灵的隐痛,若非细细咂摸,怎能“解其中味”?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为引导学生把教参上的分析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是一种很肤浅的做法。

书启发我思考的是陈日亮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说的一句话:“我的教法不过就是我的读法。”因为,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朴素简洁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再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很多语文老师教学时都把文章“大卸八块”,着重于赏析“五幅图”。在《如是我读》的第23篇《<</SPAN>春> “拆卸”了还有美吗》一文中,陈日亮先生根据朱自清所追求的“活的口语”和“说话风”的文风,准确把握文章的言语形式的特点,认为这篇散文最好只教学生诵读,而不是具体分析:“它的‘美’是太感性了,太直观了,它是一首从儿童口里唱出来的春的赞歌,准确地说,这是一篇抒情的美文,而不是写景的名篇。它的‘美’须完完整整地感受,而不能拆卸了欣赏。”对课文语句进行具体分析之后,陈日亮先生这样确定了全文的朗读节奏:开头两段要读出欢喜,却不宜太强烈;写小草一段要读出欢快而轻柔;写花的一段,注意读出活泼欢快的动感;写风的一段,注意读出温馨陶醉的快感;写雨的一段,注意读出恬静安逸的静感;写天上景色的一段,注意读出兴奋感;末尾写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青年,在声量逐渐增大、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读出身体活动,生命运动的感觉。

陈日亮先生是这样读的,也觉得应该这样教学生“读”《春》:“如果有哪位教师愿意只是原汁原味地教学生诵读、朗读,任何内容的分析解读都不需要,只要指导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滚瓜烂熟,读得春天仿佛就来到了眼前,那么,这将很可能会是一堂非常出色的语文课。”其实,任何文本,我们需要的就是建立在文本解读基础之上的教学,需要的就是符合文本特征的原汁原味的教学。

陈日亮先生学养扎实,功力深厚,视野开阔,目光如炬。他在《如是我读》中,对每篇课文既有其独特的理解,又自然地融入其教学主张,既品其味,又悟其神.语文教师本身如何解读文本,能读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去读,决定了可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态度,这个过程远比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重要得多。陈日亮老师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也告诉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有的态度和素养。诚如钱梦龙先生所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篇篇课文的解读范例,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的思路、方法、态度方面给予语文教师深刻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