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文阅读公开课教案

(2017-02-22 19:54:19)
分类: 教学设计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新罗区南方片片际教研暨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

温暖人心的信念

          ——叙事作品中卒章显志之味

开课时间:2016-12-15

开课地点:适中中学

开课人:龙岩九中  廖玉燕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运用“勾画关键词句、写批注、交流”等方法阅读文章。

(二)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和分享,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通过文本间的连接,使学生理解和运用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

(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叙事作品中篇末点题的作用,并学会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文本间的连接,使学生理解和运用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叙事作品中篇末点题的作用,并学会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教学准备

课件、拓展阅读材料。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你对它的需求越多,它对你的回应就会越强烈。而它,就是信念。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几篇文章来寻找自己的信念,牢牢地抓住它,让它伴随我们的成长。

(二)回顾旧知,初识信念

1.用勾画关键词、写批注的方法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和《山路弯弯》。

教师提问:文章中“我”的信念是什么?这种信念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读出来的?你有跟他们一样的想法或经历吗?

2.交流分享你类似文中主人公的想法和经历。

(三)延伸阅读,理解信念

1.阅读《桃花心木》和《感激一杯温开水》。

2.前后桌分享交流从这两篇文章中你明白了生活中的哪些道理,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的,找出这句话来读一读。

(四)比较文本,思考在叙事类文章中篇末点题的作用。

  

议论句举例

议论句出现的位置

表达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

 

 

 

《山路弯弯》

 

《桃花心木》

 

《感激一杯温开水》

 

(五)写作实践活动

请学习文中卒章显志的写法,给特定的事件补充议论的句子。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试从平淡的小事中挖掘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用卒章显志的手法写一篇短文。

2.推荐阅读林海音《城南旧事》,进一步体会叙事作品中议论的作用。

板书设计:

分解困难

信念 分段前进     写法:卒章显志

独立自主

传递温暖

 

 

群文材料

文本1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人教版)

 

 

文本2

山路弯弯

谷声

    读高中的三年,我一直是步行家与学校之间40公里的山路上的。40公里的山路,现在连自己听起来都有些胆怯了,但上高中的第一学期,我就回了6次家。第一次出远门,太想家了。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想家的心情,那几次我一点也没体会出走山路的感觉,自然也没有真正学会走山路。

高考下来,紧张的神经放松了许多,与老师同学们告别后,匆匆捆好铺盖、衣服和复习资料,背着回家等录取通知书去了。这一次不是想回家,而是学习告一段落回家休整;不是轻装走路,而是负重远行。

从前的感觉没有了。走了十几里,就筋疲力尽,举步维艰了。我歇下来,躺在路边,想着长长的山路。什么是山路?山路不就是转不完的弯吗?翻过一条沟壑,就是转了一个向下的弯;越过一道山梁,就是转了一个向上的弯;绕着山根转,围着山腰旋,左一个弯,右一个弯,弯弯相扣。几乎同时我也捕捉到一点走山路的灵感:我是回家去,但我并不去想怎样走到家里,只是如何走过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我盯着前面那棵树,把它看作一个的终点,咬紧牙关往前走。这是个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近在眼前,心里总觉得走到那里不会太难,于是就走到了。到了那棵树,又眼盯着前面的山崖口,把它作为另一个的终点,脑子里一点不想山崖口前头的路,一点也不考虑要给下一段路分配力气,只管拼命往山崖口走。于是就走到了,于是又缩短了一截回家的路……

就这样,一个一个地各个击破,太阳落下不久,我居然就回到了家里。我一下子没有了下个终点,身体瘫软了,精神崩溃了,再要我走一步路似乎都不可能了。母亲一再埋怨:“半路上有的是人家,咋就不知道借一宿歇歇脚。父亲说:“这小子有点拼搏精神!”我从中似乎能听出一种隐隐约约的夸赞。

假如那一天,我想到要去借宿,那么,或许第二天可能还要在外边过一宿;假如我到陌生人的家里去借宿,那么,说不上就会遇到热心人容留我,也很可能相反碰上另一类人推我出门。但是,我走了,一直走到了家里。我没有感受到别人的温暖,更没有遭遇到别人的冷酷无情。我十分珍惜这种与别人相互对视的关系。

我庆幸那一次的策略,虽然其中搀和着许多的盲目和无意,但我却得到了一种自觉的、可以永久使用的奔向最终目标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我们常说人生之路,如果人生真是一条路的话,那么它就肯定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相扣的山路;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上路的话,那么你就肯定是负重在身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远目标,但是如果一心想着那个遥远的地方,那么很可能在行程中就会捻,就会泄气,甚至会躺倒不干,半途而废。

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事情是一件一件办的。如果按照山路原理,把一步路、一天日子、一件事情都看成人生的一个的话,那么,走一步看一步、过一天算一天、干一件是一件的分段前进的办法就不失为一种智慧了。只要下决心走好每一步路,踏踏实实过好每一个日子,拼死拼活干好每一件事情,才配得上有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也才能走向那个寄寓自己一切心情的精神家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是一个走惯了山路的人,走在任何路上都有一种走山路的感觉。

 

(选自《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七年级)

 

文本3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爱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从从容容?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惯,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其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选自《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七年级)

 

 

文本4

感激一杯温开水

丁立梅

这是朋友讲的故事。

十年前,他还在深圳打工,整天帮人家掏下水道,走哪儿,身上都一股下水道的异味,很让人侧目。所以,他一般不到热闹中去。那个城市的繁华和优雅是那个城市的,装不进他兜里一点点,他住工棚,倚墙角吃冷馒头。

一日,天下雨,是深秋的雨。虽说是在深圳,可也带了寒意。他当时已掏好一家酒楼的下水道,雨大,回不了,就倚在酒楼的檐下躲雨,一边就掏了怀里的冷馒头吃。

冷。他抱臂,转过脸,隔了酒楼玻璃的窗,望里面蒸腾的热气和温暖。一些人悠闲地在吃饭,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多好。呵呵。他在心里面笑着对自己摇头,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他看天,只等雨歇,好回他的工棚去。

这时,酒楼的门忽然开了,一位服务员径直走到他跟前,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您请进。”他愣住了,结巴着说:“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只是躲会雨。”服务员微笑:“说,进来吧,外面雨大。”朋友拒绝不了那样的微笑,鬼使神差地跟进去了。进去时,他暗地里想,想宰我?没门!我除了身上的破衣裳,什么也没有的。

他被引到一张椅子上坐定,脑子还没来得及想什么呢,另一个服务员就端来一杯温开水。“先生,请喝水。”同样的彬彬有礼。朋友不知道她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想:既来之,则安之。遂毫不客气地端起茶杯,把一杯水喝得干干净净,且把怀里的另一个冷馒头掏出来吃了。服务员又帮他续上温开水,他则接着喝,喝得身上暖暖的,额上渗了细密的汗,舒坦极了。

后来,雨停了,他以为那些服务员会来收钱的,但是没有。他坐等一会,还是没有一个人来问他。刚才喊他进来的服务员正站在大门口送客,他忍不住走过去问:“白开水不收钱吗?”服务员微笑:“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

那一杯白开水的温暖从此烙在了朋友的记忆里,每每谈到深圳人,朋友的眼里都会升起一片感激的雾来。

朋友后来从深圳回来发展,也开一家酒楼。他定下一条规矩:凡是雨天在他檐前躲雨的人,都要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

他酒楼的名声因此而打响,那是朋友没想到的,许多人提到他时都会说,那个老板好啊,下雨天,不管大人小孩,不管城里人乡下人,在他屋前躲雨,他都会请到屋里坐的,并且提供免费的茶水。

仅仅一杯温开水,就温暖了一个人一生的记忆,甚至产生连锁反应。世界的美好,因此而摇曳在一杯温开水之中了。

 

(选自《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七年级)

 

 

 

课堂练习: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在文段末尾写一句或几句包含哲理的人生感悟。

材料1因为对电影的痴迷,王宝强8岁上少林寺拜师学艺,14岁只身闯荡北京,成为北漂一族。很多人因生活得不到保障而纷纷退却时,王宝强留了下来。他夜宿街头,啃冷馍,喝冷水,每天到片场等待……16岁时被导演李扬挑中,从此成为著名的影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人生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曼德拉出生于南非大酋长家庭,却“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为反对白人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坚持民族解放斗争,他历经坎坷,饱受27年的牢狱之苦。1994年,斗争取得最终胜利,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还担任过非国大主席,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人生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