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四,谈当代社会对理论的新要求:从简单思维到对应思维——对应论教育哲学课堂讲问稿系列之三十六(
(2020-03-09 09:09:15)总结四,谈当代社会对理论的新要求:从简单思维到对应思维——对应论教育哲学课堂讲问稿系列之三十六(完)
切问:1、只能把握到人的主动性而没能把握到人的被动性的静态抽象思维,就是简单思维吗?既能把握到人的主动性又能把握到人的被动性的动态事实思维,就是对应思维吗?
4、简单对象性社会观,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静态抽象思维,就是简单思维吗?相互对象性社会观,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动态事实思维,就是对应思维吗?
5、简单对象性自我观,关于角色与自我关系的静态抽象思维,就是简单思维吗?相互对象性自我观,关于角色与自我关系的动态事实思维,就是对应思维吗?
6、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看,从简单思维到对应思维的转换,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吗?
针对现行简单教育论所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前面我们连续发布了三十多篇博文。不用多说,这些博文都是对简单教育论在不同维度上的具体问题或不足而做出的对应的反思与改造。为了从整体上更简明、更清楚地把握我们的反思与改造,就有了从思维运行维度上,对这些博文做出概括或归纳的必要;当然,这也就是本文写作的动因。
从教育理论的来源说,现行简单教育论,源于人们对教育活动或教育实际的认识或考察;但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或考察,却不是简单的或直接的,而是要受到人们既有的认识前提或理论前提的制约。在前面已经发布的五个单元的博文中,我们谈到现行简单教育论的认识前提,涉及到哲学观、心理观、自然观、社会观与自我观这五个方面。在思维运行的维度上,我们看到,现行简单教育论的五个方面的认识前提,依旧滞留在近代产生的哲学观、心理观、自然观、社会观与自我观的状态之中。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现行简单教育论的这些认识前提,不仅已经无法回应当代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而且,已经成为人们认识或考察当代教育的阻隔或障碍。因此,现行简单教育论的这些认识前提,就必须被合理地改造、克服或转换。下面,我们将结合从前近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当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从总体上来阐明——当代社会对人们的认识或理论的新要求,即从简单思维转换到对应思维。
不管人们对近代与前近代的历史有多么不同的认识或理解;但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却构成这些理解与区分的基础。在前近代的数千年间,人们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对自然简单利用所得到的石器、青铜器与铁器。以这种原始、半原始、手工、半手工工具为基础的生产能力还很低,人们只能生活在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靠天吃饭的状态。前近代的这种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们就处在强大的自然高出于人的等级性状态,或者说,人们就处在自然对人的统治与人的被统治关系状态;从人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看,人们就处在强大的族群或阶级高出于个人的等级性状态,或者说,人们就处在族群或阶级对个人的统治与个人的被统治关系状态;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人们就处在由特定社会规则所决定的社会角色高出于自我的等级性状态,或者说,人们就处在社会角色对自我的统治与自我的被统治关系状态。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简单关系状态,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简单思维,即在感受人与对象的关系时,只能把握到处于对立或对抗关系中的双方的单一属性。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只能把握到自然的单一自主性与人的单一被动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们只能把握到统治者的单一控制性与被统治者的单一被控制性;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只能把握到社会角色的单一的规定性与自我的单一的被规定性;等等。在这方面,欧洲宗教社会关于上帝创造人与人被上帝所创造的观点,中国先秦时期的孟子所表达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都是人们熟知的对处于关系存在中的双方单一属性把握的明证。当然,这种关于人或事物的单一属性的思维,就是简单思维。
近代以来,随着对自然与对自身的理解或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增长,人们将从自然中探索到的原理加以物化而产生了机器,并逐渐运用到生产与生活之中。以机器为工具的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分工与交换关系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那就是由前近代的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社会状态,逐步转换到以分工与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社会状态。这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状态的根本转换,当然不可能在旧有的等级性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相反地,这种转换的历史需要,就是首先要展开对旧有的等级性社会基础的批判或否定。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直到资产阶级革命等等,都是这种批判或否定的基本史实;而发端于欧洲的近代主体哲学或主体实践哲学,则是这种批判或否定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尽管近代主体哲学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具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却有一个趋同的或相同的基础,那就是对人之为主体的能动性或主动性的强调。德国的康德所宣示的为自然立法、为社会立法、为自己立法的基本精神,就是这种强调的较为系统的表达。近代主体哲学,为什么强调人之为主体的能动性或主动性呢?那当然就是因为要反对旧有等级性社会所造成的人的被动性或受动性。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那就是要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自然的被动性,以否定自然高出于人的等级性;从人与社会的的关系看,那就是要强调个人的主动性与社会的被动性,以否定社会高出于个人的等级性;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那就是要强调自我的主动性与角色的被动性,以否定角色高出于自我的等级性。不用多说,作为对欧洲千年中世纪宗教等级性社会所造成的对人的主动性的普遍压抑的批判与否定,欧洲近代的主体哲学是具有极大的社会历史价值的。然而,从思维运行看,近代主体哲学却存在简单主动性的偏蔽,即偏重于人的主动性而蔽失于人的被动性——这当然依旧属于简单思维。这种简单思维所带来的认识结果,就是造成了新的等级性关系状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那就是人类高出于自然的新等级性关系;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那就是个人高出于社会的新等级性关系;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那就是自我高出于角色的新等级性关系。从思想史的维度看,近代以来所形成的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所谓人类中心论、个体本位论以及自我中心论,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上存在新等级性的确证。认识上或思想上的这种新等级性关系,又给人类的行为或活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一方面是带来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另一方面却是带来了人类对自然的毁坏;而这种对自然的毁坏,又必然地会伤及人类自身。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一方面是带来了个人利益的扩大,另一方面却是带来了个人对社会的破坏;而这种对社会的破坏,又必然地会伤及个人自身。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一方面是带来了自我对角色的改造,另一方面却是带来了自我对角色的损害;而这种对角色的损害,又必然会伤及自我本身。总之,近代以来,为反对或对抗历史上形成的旧有等级性社会而产生的主体哲学或主体实践哲学,不管在认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带来了对旧有等级性社会的颠覆并产生了新的等级性社会;而这种新的等级性社会又导致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双方的伤害或破坏。
那么,该如何改造或调整近代以来所产生的新的等级性关系呢?从现行简单教育论的认识前提或理论前提这一维度看,那就是要摆脱近代以来的哲学观、心理观、自然观、社会观与自我观所内含的简单思维,而转换到对应思维上来。
从现行简单教育论的哲学观这一认识前提看,那就是要摆脱主体哲学关于人与对象在属性上的简单性,即人的单一主动性与对象的单一被动性;而转换到人与对象在属性上的对应性,即双方相互对应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在主体哲学的视野中,人是主体,而对象是客体;或者说,人是主动者,而对象是被动者;也可以说,人具有主动性,而对象具有被动性。这种以人的单一主动性与对象的单一被动性为内容的区分,就是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等级性关系的认识根源。当然,这种区分,只能是在静态抽象思维或简单思维中的区分;因为,在实然状态的生活过程中,人指向对象的任何主动性行为或活动,都必然会受到源于对象的反向的作用或影响,并因此而使人具有被动性——这便是人的行为或活动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对应性。然而,近代以来的主体哲学,却脱离开人的行为或活动的实然状态,只是在其静态的思维中,片面地抽取出人的主动性与对象的被动性,并以此去以偏概全地泛指双方的属性;便导致了对人的被动性与对象的自主性或主动性的遗漏或遮蔽。因此,要改造人与对象之间的等级性关系状态,就必须由主体哲学的简单思维,转换到对应思维上来;以便建立人与对象双方之间的对等关系。
从现行简单教育论的心理观这一认识前提看,那就是要摆脱简单反应论的心理观关于人的心理属性的单一性,即单一的能动性或主动性;而转换到生命感受心理观关于人的心理属性的对应性,即对应的主动性与被动性。近代以来的心理学,深受作为对欧洲中世纪宗教批判而产生的理性精神的影响;这直接推动了人们对心理的理性意识及其生理机制即大脑的特别关注。按照近代以来人们对心理的基本理解,心理,也就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这种理解,首先是在静态抽象思维即简单思维中,把大脑从完整的生命活动中抽取出来,并以大脑的活动去以偏概全地泛指完整的生命活动。然后,还是在静态抽象思维中,又抽取出大脑对客观现实反应的主动性,并以大脑反应的主动性去以偏概全地泛指生命感受的相互对应的主动性与被动性。这种理解,当然只能是简单抽象思维的结果。这是因为:就人的心理活动的实际状态来看,大脑不可能脱离开人的完整生命体而孤立地存在,心理的生理机制只能是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大脑;同时,生命体对其经历中的对象的生命感受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对象对生命感受的限定性与生命感受的主动性——这也就是生命感受的对应的主动性与被动性,而不可能是单一的主动性。因此,要改造近代以来简单反应论的心理观,就必须由这种心理观背后的静态抽象思维,转换到动态的对应思维上来,以便确立出人的心理即生命感受内在的对应属性。
从现行简单教育论的自然观这一认识前提看,那就是要摆脱近代主体哲学所谓“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这一命题反应出的简单性观点;而转换到人与自然双方互为主体与客体的对应性的观点。所谓“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这一命题的简单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在静态的抽象思维中,区分出人与自然并设定了人的单一主体地位与自然单一的客体地位;二是,在静态的抽象思维中,设定了人的单一主动性与自然的单一被动性;三是,依旧在静态的抽象思维中,设定了人的单一的改造性与自然的单一被改造性。不难理解,这种片面的单一设定,也就是导致近代以来的人高出于自然的新等级性关系的认识根源。当然,这种单一的设定,只能是片面抽象思维中的产物。这是因为:从人与自然在实际活动中的事实关系看,人对自然的任何行为或活动,都必然会受到源于自然的反向的作用或影响。这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不是片面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不是片面的人的主动性与自然的被动性的关系,而是双方各有自身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对应关系;不是片面的人的改造性与自然的被改造性的关系,而是双方彼此的改造性与被改造性的对应关系。因此,要改造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等级性关系状态,就必须由主体哲学的简单思维,转换到对应思维上来;以便建立人与自然双方之间的对等关系。
就现行简单教育论的社会观这一认识前提看,那就是要摆脱简单对象性的社会观关于社会与个人双方属性的单一性,而转换到社会与个人双方属性的对应性。这种简单对象性社会观的简单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基本方面。一是,在静态的抽象思维中,区分出个人与社会并设定了社会单一的优越地位与个人的不足地位;二是,在静态的抽象思维中,设定了社会单一的主动性与个人单一的被动性;三是,在静态的抽象思维中,设定了社会单一的合理性与个人单一的不合理性;四是,依旧在静态的抽象思维中,设定了社会单一的改造性与个人单一的被改造性。不难理解,这种片面的单一设定,也就是导致社会高出于个人的新等级性关系的认识根源。当然,这种单一的设定,只能是片面抽象思维的产物。这是因为:从个人与他人或社会在实际活动中的事实关系看,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任何行为或活动,都必然会受到源于他人或社会的反向的作用或影响。这意味着,人与他人或社会之间:不是片面的优越与不足的地位关系,而是双方各有优越与不足的对应地位关系;不是片面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关系,而是双方各有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对应关系;不是片面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关系,而是双方各有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对应关系;不是片面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双方彼此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对应关系。因此,要改造简单对象性的社会观及其所导致的社会高出于个人的新等级性关系,就必须由其静态的简单思维,转换到动态的对应思维上来;以便建立人与他人或社会双方之间的对等关系。
就现行简单教育论的自我观这一认识前提看,那就是要摆脱简单对象性的自我观关于角色与自我双方属性的单一性,而转换到角色与自我双方属性的对应性。这种简单对象性自我观的简单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在静态的抽象思维中,区分出自我与角色并设定了角色单一的主动性与自我单一的被动性;二是,在静态的抽象思维中,设定了角色单一的合理性与自我单一的不合理性;三是,依旧在静态的抽象思维中,设定了角色单一的改造性与自我单一的被改造性。不难理解,这种片面的单一设定,也就是导致角色高出于自我的新等级性关系的认识根源。当然,这种单一的设定,只能是片面抽象思维的产物。这是因为:从角色与自我在实际活动中的事实关系看,角色对自我的任何作用或影响,都必然会受到源于自我的反向的作用或影响。这意味着,角色与自我之间:不是片面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关系,而是双方各有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对应关系;不是片面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关系,而是双方各有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对应关系;不是片面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双方彼此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对应关系。因此,要改造简单对象性的自我观及其所导致的角色高出于自我的新等级性关系,就必须由其静态的简单思维,转换到动态的对应思维上来;以便建立起自我与角色的对等关系。
综上所述,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维度上,在前近代时期,人类都处在以自然高出于人类、他人或社会高出于个人、角色高出于自我为基本内容的等级性关系状态;近代以来,作为对这种等级性的批判与否定,西方社会又进入到以人类高出于自然、个人高出于他人或社会、自我高出于角色为基本内容的新等级性关系状态。不管是历史地形成的前近代的等级性关系,还是近代以来所形成的新等级性关系;都直接决定了人们在思维上的简单性状态即静态抽象思维状态。要想摆脱这种简单思维状态,从现行简单教育论的认识前提或理论前提看,最基本的就是要摆脱近代以来的哲学观、心理观、自然观、社会观与自我观中的静态抽象思维的片面性;而转换到对应论的哲学观、对应论的生命感受心理观、对应论的自然观与对应论的自我观中的动态事实思维的对应性上来。当然,这也就是要求:在考察人与对象的过程中,要避免脱离开实际历史进程的静态思维的片面抽象性;而转换到密切关注实际历史进程的动态的事实思维的对应性上来。总之,由简单思维到对应思维的转换,绝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向,而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必然要求。
附言:1、从思维运行看:简单教育论,就是关于教育活动的简单思维的结果;而对应教育论,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对应思维的结果。因此,从简单教育论到对应教育论的转换,也就是从简单思维到对应思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