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谈关于单性人的简单教育论——对应论教育哲学课堂讲问稿系列之三十三
(2020-02-17 09:42:27)
——对应论教育哲学课堂讲问稿系列之三十三
切问:1、在心理观上,仅仅把握到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而没能把握到包括人脑在内的人的完整生命体的对应感受的现行教育理论,就是简单教育论吗?
3、在社会观上,仅仅把握到他人作为个人的活动对象,而没能把握到个人与他人是相互的对象的现行教育理论,就是简单教育论吗?
4、在自我观上,仅仅把握到自我作为角色的活动对象,而没能把握到自我与角色是相互的对象的现行教育理论,就是简单教育论吗?
围绕现行教育理论的认识基础与现实基础,前面,我们连续发布了三十二篇博文;当然,这些博文都是针对现行教育理论在不同维度上的价值与不足而做出的具体反思与改造。将现行教育理论在不同维度上的这些价值与不足归纳起来,我们就不难发现,现行教育理论就是关于单性人的教育理论。下面,我们将结合现行教育理论的心理观、自然观、社会观以及自我观基础,对关于单性人的简单教育论做一总结。
第一,简单教育论的心理观基础,是现行简单反应论的心理观——具体内容,可回望前面已经发布的“对应论的生命感受心理学与教育单元”的六篇博文。
在心理本质的维度上,现行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这种简单的理解:能够把握到人的心理,却遗漏了动物的心理;能够把握到人脑的活动,却遗漏了人的完整生命体的活动;能够把握到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却遗漏了对主观世界的反应;能够把握到心理的社会活动基础,却遗漏了心理的生命活动基础;能够把握到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却遗漏了被动反应。以此为基础的简单教育论:能够关注到人类的教育,却遗漏了动物活动对人类教育的影响;能够关注到人脑的认识活动,却遗漏了人的完整的生命活动;能够关注到对客观现实反应所形成的间接经验,却遗漏了人的主观世界或直接经验;能够关注到人的社会活动,却遗漏了人的生命活动;能够关注到人的主动性,却遗漏了人的被动性。
在智力开发的维度上,现行心理学认为,智力活动,是人脑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反应过程;因此,智力开发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以此为基础的简单教育论认为,智力开发的过程,也就是在人为创设的认识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去解决特定的智力任务,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不难发现,简单教育论所认为的智力开发的根据,就是人脑的能动反应性。这种简单的理解,虽然能够把握到人脑的活动;但却遗漏了人的完整的生命体的活动。
在心理活动的机制维度上,现行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机制是人脑的能动反应或主动反应。不难发现,这种简单的理解,虽然能够把握到人脑活动的能动性或主动性;但却遗漏了包括人脑活动在内的人的生命活动的被动性或受动性。以此为基础的简单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就要同时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主动性——所谓“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流行观点,就是这种主张的实证。也不难发现,简单教育论的这种理解,虽然能够把握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但却遗漏了师生双方的被动性。
在心理活动的内容维度上,现行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不难发现,这种简单的理解,虽然能够把握到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但却遗漏了人的生命对主观世界的感受。以此为基础的简单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作为对客观现实反应的间接经验——所谓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的流行观点,就是这种主张的实证。也不难发现,简单教育论的这种理解,虽然能够把握到教育内容中的间接经验;但却遗漏了教育内容中的直接经验。
在心理活动的情感维度上,现行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具有积极与消极或者健康与不健康的两极性。不难发现,这种简单的理解,虽然能够把握到情感功能的两极性;但却遗漏了情感本身的内在对应性及其两极转换的过渡性。以此为基础的简单教育论认为,情感教育,也就是关于人的积极的或健康的情感的教育。也不难发现,简单教育论的这种理解,虽然能够把握到人的积极或健康的情感;但却遗漏了人的情感的多样性及其不同情感状态的转换。
第二,简单教育论的自然观基础,是现行简单对象性的自然观——具体内容,可回望前面已经发布的“对应论的自然观与教育单元”的五篇博文。
在人与自然双方地位关系的维度上,现行教育理论依旧沿袭近代主体哲学的观点,即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或者说,人是主动者,而自然则是人的活动对象。这种简单对象性的自然观:能够把握到人的主动性与自然的被动性,却遗漏了人的被动性与自然的自主性;能够把握到人的优越性与自然的不足性,却遗漏了人的不足性与自然的优越性。以此种自然观为基础的简单教育论,在人与自然双方的地位关系上,很容易陷入人高出于自然的等级性状态,也很容易陷入历时久远的人类中心论的误区。
在人的自然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维度上,简单对象性的自然观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动性与优越性,而自然则因此而具有被动性与不足性。这种以单一的主动性与优越性或者被动性与不足性为前提的认识,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等级性观点,并进一步导致人的自然权利与义务的失衡状态。以此种自然观为基础的简单教育论,在人的自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很容易导致人的自然权利大于或多于自然义务的偏差,也很容易导致对人自身与自然双方的伤害或破坏。
在人对自然已知与未知关系的维度上,简单对象性的自然观:能够把握到在特定范围与程度之中对自然的已知,却遗漏了在特定范围与程度之外对自然的未知;能够把握到在特定时空中对自然的已知,却遗漏了在特定时空之外对自然的未知;能够把握到在特定方法之中对自然的已知,却遗漏了在特定方法之外对自然的未知;能够把握到在特定的认识动力中对自然的已知,却遗漏了在特定认识动力之外对自然的未知;能够把握到由已知所带来的对自然的过度自信的傲慢态度,却遗漏了由已知与未知所带来的对自然的谦虚态度。以此种自然观为基础的简单教育论,在人对自然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上,很容易导致对自然的倨傲态度以及对自然探索中的自大自满状态。
在人与自然双方影响或改造关系的维度上,简单对象性的自然观:能够把握到人对自然的影响或改造,却遗漏了自然对人的影响或改造;能够把握到人对自然的优越性与自然的不足性,却遗漏了自然对人的优越性与人的不足性;能够把握到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与自然对人的有限性,却遗漏了自然对人的超越性与人对自然的有限性;能够把握到人对自然的主观愿望,却遗漏了自然自主运动的事实。以此种自然观为基础的简单教育论,在人与自然双方影响或改造关系上,很容易导致人对自然的任性妄为以及对自身与自然双方的伤害或破坏。
第三,简单教育论的社会观基础,是现行简单对象性的社会观——具体内容,可回望前面已经发布的“对应论的社会观与教育单元”的六篇博文。
在教育者或教师与受教育者或学生双方地位与活动关系的维度上,简单教育论认为,教育者或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或主动者,受教育者或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或被动者;因此,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或教师对受教育者或学生的影响活动。简单教育论的这种简单对象性的认识,反应出其背后的简单对象性的社会观,即社会活动是一方以另一方为对象的活动。简单教育论的这种理解:能够把握到教育者或教师的主动性、优越性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性,也能够把握到受教育者或学生的被动性、不足性以及被影响性;却遗漏了教育者或教师的被动性、不足性以及被影响性,也遗漏了受教育者或学生的主动性、优越性以及对教师的影响性。由此,便很容易导致教育者或教师与受教育者或学生双方在地位与活动关系上的等级性或不对等性。
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关系的维度上,简单教育论认为,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对受教育者或学生提出的一般要求。这种简单的理解:能够把握到社会需要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以及个人需要的不合理性与不足性,也能够把握到社会需要对个人需要的调控;但却遗漏了社会需要的不合理性与不足性以及个人需要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也遗漏了个人需要对社会需要的调控。由此,便很容易导致社会需要对个人需要的压抑或控制。
在教育活动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维度上,简单教育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且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种简单的理解:能够把握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一致性,也能够把握到直接经验对学习间接经验的一般作用;但却遗漏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性,也遗漏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转换机制或机理。由此,便很容易导致间接经验对直接经验的压抑或排斥。
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关系的维度上,简单教育论认为,情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或完满的社会情感的教育。这种简单的理解:能够把握到情感教育的单一对象即学生,却遗漏了情感教育的另一对象即教师;能够把握到情感教育的单方面的内容即积极的或完满的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却遗漏了情感教育另一方面的内容即消极的或不完满的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能够把握到情感教育的外在感化或熏陶,却遗漏了情感教育的内在涵养或内在修养;能够把握到对单方面的学生的积极情感的教育,却遗漏了对师生双方的丰富情感的教育。由此,便很容易导致情感教育的肤浅与简单。
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行为与他人行为关系的维度上,简单教育论认为,教育活动是施教者一方对受教者一方的影响活动。这种简单的理解:能够把握到施教者一方行为的主动性、合理性以及对受教者一方的影响性,也能够把握到受教者一方行为的被动性、不合理性以及被影响性;却遗漏了施教者一方行为的被动性、不合理性以及被影响性,也遗漏了受教者一方行为的主动性、合理性以及对施教者一方的影响性。由此,便很容易导致施教者一方对受教者一方行为的简单控制或改造。
第四,简单教育论的自我观基础,是现行简单对象性的自我观——具体内容,可回望前面已经发布的“对应论的自我观与教育单元”的六篇博文。
在师生双方自我与角色关系的维度上,简单教育论认为,自我是角色的对象。这种简单的理解:能够把握到角色对自我的规定性与自我的被规定性,却遗漏了自我对角色的规定性与角色的被规定性;能够把握到角色的合理性与自我的不合理性,却遗漏了自我的合理性与角色的不合理性;能够把握到角色对自我的改造性与自我的被改造性,却遗漏了自我对角色的改造性与角色的被改造性。由此,便很容易导致角色对自我的掩盖或压抑,也很容易导致角色的孤立与僵化。
在师生双方自我有知感与无知感关系的维度上,简单教育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教育的对象。这种简单的理解:能够把握到教师的有知与有知感以及学生的无知与无知感,却遗漏了教师的无知与无知感以及学生的有知与有知感;能够把握到教师指向学生的教育向度与教育影响,却遗漏了学生指向教师的教育向度与教育影响;能够把握到师生双方以单一的有知感或无知感为前提的教育的外在推动力量,却遗漏了以师生双方的有知感与无知感的对应为前提的自我教育的内在推动力量。由此,便很容易导致师生双方在知识领域的地位关系上的等级性或不对等性,也很容易导致师生双方对自我教育的轻视或忽视。
在师生双方自我有所感与无所感关系的维度上,简单教育论认为,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对象。这种简单的理解:能够把握到教师的有所感与学生的无所感,却遗漏了教师的无所感与学生的有所感;能够把握到教师指向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向度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却遗漏了学生指向教师的情感教育的向度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影响;能够把握到以师生双方单一的有所感或无所感为前提的情感教育的外在影响力量,却遗漏了以师生双方有所感与无所感的对应为前提的自我情感教育或情感涵养的内在推动力量。由此,便很容易导致师生双方在情感领域的地位关系上的等级性或不对等性,也很容易导致师生双方对自我情感教育或情感涵养的轻视或忽视。
在师生双方自我有所支配与无所支配关系的维度上,简单教育论认为,教师能够主导学生的发展。这种简单的理解:能够把握到教师的有所支配与学生的无所支配,却遗漏了教师的无所支配与学生的有所支配;能够把握到教师指向学生的意志力影响的向度与教师对学生的意志力影响,却遗漏了学生指向教师的意志力影响的向度与学生对教师的意志力影响;能够把握到以师生双方单一的有所支配或无所支配为前提的意志力影响的外在支配力量,却遗漏了以师生双方有所支配与无所支配的对应为前提的自我意志力教育或意志力涵养的内在支配力量。由此,便很容易导致师生双方在意志力领域的地位关系上的等级性或不对等性,也很容易导致师生双方对自我意志力教育或意志力涵养的轻视或忽视。
在师生双方自我有所能与有所不能关系的维度上,简单教育论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这种简单的理解:能够把握到教师的有所能与学生的有所不能,却遗漏了教师的有所不能与学生的有所能;能够把握到教师指向学生的行为能力教育或培养的向度与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能力影响,却遗漏了学生指向教师的行为能力教育或培养的向度与学生对教师的行为能力影响;能够把握到以师生双方单一的有所能或有所不能为前提的行为能力教育或培养的外在推动力量,却遗漏了以师生双方有所能与有所不能的对应为前提的自我行为能力教育或培养的内在推动力量。由此,便很容易导致师生双方在行为能力领域的地位关系上的等级性或不对等性,也很容易导致师生双方对自我行为能力教育或培养的轻视或忽视。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现行的简单教育论:在其心理观维度上,以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为基础,但却遗漏了包括人脑在内的完整的人的生命体的对应感受;在其自然观维度上,以单一对象性的自然观为基础,但却遗漏了人与自然双方的相互对象性关系;在其社会观维度上,以单一对象性的社会观为基础,但却遗漏了人与他人双方的相互对象性关系;在其自我观维度上,以单一对象性的自我观为基础,但却遗漏了自我与角色的相互对象性关系。这种简单教育论所要培养的人,也就是:能够关注到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却难以关注到人的完整生命体的对应感受;能够关注到人对自然、对他人、对自我的对象性活动,却难以关注到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的相互对象性活动。简约地表达,简单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也就是:将自然、他人与自我作为认识与行动的单一对象的人;而不是将自然、他人与自我作为生命活动的相互对象的人——不难理解,将自然、他人与自我作为单一的对象,只能带来人的主动性或被动性、合理性或不合理性、优越性或不足性等等属性的单一性或片面性;而将自然、他人与自我作为生命活动的相互对象,则能够带来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优越性与不足性等等属性的相互性或对应性。因此,我们就可以恰当地概括出简单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属性:简单教育只能够培养出具有单一性质的人即单性人或简单的人,而不是具有对应性的人;而简单教育论,也就是关于单性人或简单的人的教育理论。
附言:1、在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中,仅仅将自然、他人与自我作为对象,而不把个人作为相互对应的对象的教育理论,就是简单教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