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学校教育内容观的遮蔽性分析
(2019-03-04 08:57:30)对现行学校教育内容观的遮蔽性分析
切问:1、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当事者,学生有权力并因此而有必要参与到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过程之中吗?在现行学校教育内容的人为干预过程中,为什么会轻视甚至排斥学生一方呢?
现行学校教育理论,在学校教育的内容维度上,一般表述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是怎样的?二是,教育者所期望的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就第一个问题来看,那就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或“全面素质的教育”;具体地看,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智育与体育表达中的“三育”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表达中的“五育”等等。就第二个问题来看,那就是期望学生朝着“三育”或“五育”所规定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全面发展或全面素质发展。把现行学校教育理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再征之于实际的学校教育;那么,我们就能够看到:在现行整个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关于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结晶或文明的成果——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文本中,也就是正确的、善良的或完美的教育内容;即真、善、美的教育内容——简约地表达,即完满的教育内容——这也就是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
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包含两个切入点:一是,学校教育内容,是经过人为干预的;二是,人为干预的目的,是要把完满的教育内容选择出来。从这两个切入点上,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能够把握到哪些内容呢?就第一个切入点来看,人为地干预教育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目的性以及以目的性为基础的计划性与组织性即控制性——丝毫都不夸张地说,现行学校教育理论,就是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与控制性的理论;所以,本文不再赘述。就第二个切入点来看,把完满的教育内容选择出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或生活的遵循或参照标准;这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这也是现行学校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的方面;所以,本文也不再多谈。总结上述两个切入点,我们看到,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能够把握到学校教育的目的性与控制性;也能够把握到学校教育的参照性或标准性。
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在把握到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控制性与标准性的同时,又遮蔽了哪些内容呢?从第一个切入点——即人为干预教育内容——来看,那就是: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在把握到学校教育的外在目的性与控制性的同时;却遮蔽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与自我控制性或自我控制能力。从学校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看,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当然离不开体现社会需要的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人为干预;但同时,也不能脱离开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从现行基础教育的学校实际看,经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人为干预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与校本教材之中——却依旧存在脱离学生需要的严重偏差。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缺少甚至排斥了学生一方的参入,却是基本的原因。既然在现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中,主要体现在教材中的教育内容的选择,缺少了学生一方的参入;那么,学校教育内容偏离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也就成了具有因果必然性的令人遗憾的事实。而既然学校教育内容偏离了学生一方的实际需要;那么,学校也就必然会加强对教育内容教学的计划与组织即外在控制,而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自我控制。总之,现行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选择上的人为干预,在把握到外在目的性与控制性的同时;却偏离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并因此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控制性或自我控制能力。从第二个切入点——即人为选择完满的教育内容——来看,那就是: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在把握到学校教育所提供的参照或标准的同时;却遮蔽了不完满的教育内容,进一步又遮蔽了完满与不完满教育内容之间的互观互参。从生活的事实看,完满的教育内容与不完满的教育内容,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真实与虚假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善良与恶劣是相对应而存在的,美好与丑陋也是相对应而存在的,等等。然而,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却在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在思维中片面地将完满的教育内容孤立地抽取出来,并且进行简单完满的教育——也就是现行教育理论所谓的以真育真、以善育善、以美育美的单一孤立的教育。这种脱离开不完满教育内容相互对比或参照的简单孤立的教育,在最好的情况下,象人们经验中的事实那样——也只能制造出简单完满的学生;而难以涵养出以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等的对应为基础的具有辨别或鉴别能力的人。总之,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在其内含的两个切入点上,都存在遮蔽,归纳地说,也就是: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以其人为干预性,遮蔽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性;又以其对单一完满教育内容的选择,遮蔽了不完满的教育内容,并且进一步又遮蔽了完满与不完满教育内容之间的互观互参。现行学校教育内容观的这些遮蔽,在学校教育实际中,不仅导致了学校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严重脱节,而且导致了对学生自我控制的轻视甚至忽视;还导致了对学生的辨识能力或鉴别能力的压抑甚至排斥。
既然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观,存在严重的遮蔽并导致了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该如何对它进行改造——即边界定位呢?针对第一个切入点上的遮蔽——即遮蔽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自我控制能力——来看,我们的边界定位就是:在对学校教育内容的人为干预过程中,除了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干预之外,必须增加学生一方的参入或干预。而针对现行学校教育内容的干预过程中,轻视甚至排斥学生一方的严重偏差;我们愿意强调,必须特别重视学生一方的参入或干预。这种特别重视包含两层基本内容:一是,特别重视学生一方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干预,可以从干预者这一环节上,去克服学校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偏差;二是,学生干预学校教育的内容,可以从参入者这一环节上,去实现对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涵养。我们相信,如果依旧不关心学生对学校教育内容选择的参入或干预,如果依旧等待外在干预者对学生实际需要的关注;那么,就不可能指望学校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也就不可能指望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关注或涵养。针对第二个切入点上的遮蔽——即遮蔽了不完满的教育内容,并因此而进一步遮蔽了完满与不完满教育内容的互观互参——来看,我们的边界定位就是:在对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过程中,既要包含完满的内容,又要包含不完满的内容;以便在完满与不完满的教育内容的互观互参中,更好地把握完满的教育内容。而针对现行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偏重于完满内容的偏差;我们愿意强调,必须特别关注对不完满内容的选择。这种特别关注包含如下两层基本内容。一是,从实然状态或客观状态看,完满与不完满的学校教育内容,是相互对应的存在。或者,准确地说,完满与不完满的学校教育内容,只有在相互的对应中,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脱离开不完满内容的对应,孤立地谈论完满的学校教育内容,其实不过是思维中片面抽象的恶果——从实然状态看,其实就是不存在。二是,脱离开不完满内容的对比或参照,完满学校教育内容的教授与学习,很难避免人们熟悉的灌输或填鸭的方式。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如果没有虚假的对比或参照;那么,师生怎样去把握真实?如果没有恶劣的对比或参照;那么,师生怎样去把握善良?如果没有丑陋的对比或参照;那么,师生怎样去把握美好?既然象现行学校教育内容观所把握到的那样——仅仅是简单孤立地选择完满的教育内容;那么,除了依靠灌输或填鸭的粗陋方式,将这类完满的教育内容粗暴地灌入或填充到学生那里之外,恐怕是很难找到其他有效的办法的。因此,要想根本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中的灌输或填鸭的方式;就必须确立出对应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本文语境说,那就是——将完满与不完满的学校教育内容,做出对应的相互观照;并在互观互参中去实现对完满内容的追求。具体地说,也就是:在与虚假的对比中,去实现弃假存真;在与恶劣的对比中,去实现弃恶向善;在与丑陋的对比中,去实现弃丑求美。
归纳上面对现行学校教育内容观的遮蔽性分析,我们对学校教育内容观的边界定位有如下两点。一是,对学校教育内容的人为干预,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外部干预的状态;而必须包含教育世界内部学生一方的干预。只有如此,才可能从干预者环节上,根本改变现行学校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的严重偏差;同时,也才可能从干预者环节上,根本改变现行学校教育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疏忽甚至排斥的严重偏差。二是,对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绝不能仅仅包含完满的内容;而必须同时包含不完满的内容。只有如此,才可能在对应或对比的基础上,根本改变现行学校教育的灌输或填鸭的粗陋方式;同时,也才可能在对应或对比的基础上,去认识并排斥不完满的内容而有根据地选择或走向完满的内容。当然,这两点也就是本文的结论。
附言:1、只要学生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对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过程之中;那么,学校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的严重偏差,就不可能得到根本上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