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劳动与消费的对应性与经济生活教育
(2019-01-14 21:06:28)
——相互教育基础论(之十九)
切问:1、不管是个体的人,还是整体的人类;人只要想存在,就必须劳动:据此,可以说,劳动属于生命的义务吗?
现行学校的劳动教育,象法制教育、政治教育一样,也是在所谓“大德育”的迷离视野中进行的。其基本内容或任务,是要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与劳动行为的教育,以便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创造精神。这种理解,虽然能够把握到劳动观念与劳动行为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却属于现行简单教育理论典型的主观抽象的片面理解。这种理解,只是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简单地规定出对学生的所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创造精神等等“优良品质”的培养与教育;然而,却因为缺乏对劳动在人的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关注,也因为缺乏对包括劳动与消费在内的人的经济生活教育的内在机制或机理的考察;所以,现行劳动教育所主张的所谓简单优良品质的培养,也就只能成为空空如也的悬谈。因此,现行学校的劳动教育,就必须被合理的反思与改造。这当然首先就要从所谓大德育的模糊不清的视野中走出来,而进入到人的实际经济生活的视野当中。
劳动在人的经济生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与作用呢?简单地说,那就是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这种基础性地位与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劳动是每个人生命的义务。与每个人的出生相伴随的,就是生命的索取或获取——人要生存,就必须吃饭。如果说,索取是每一个生命的自然权利;那么,与索取相对应的劳动或付出,就是每一个生命的自然义务。这当然不是说,在每个人的婴幼儿时期或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时候,就需要参加劳动或付出;而只是从逻辑上强调,索取与劳动,在每个生命存在意义上的对应性。也正是在这种对应性视野中,马克思才说,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9岁起,都应当象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人那样成为生产工作者,应当服从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为了吃饭,他必须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二、劳动是报酬或工资的来源。按照英国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解,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这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劳动价值论。在此理解中,不管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在当代普遍交换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交换关系,实质上也就是劳动的交换关系。直白地说,个人付出了劳动并创造了价值,就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或工资;相反地,如果没有付出,那么也就没有报酬。经济交换领域有一个大家熟悉的话: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就是对劳动与报酬或工资的对应关系的理性表达。三、劳动是消费的依据。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所谓的理性消费,尽管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消费要以劳动为依据。直白地说,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越多,获得的报酬或工资越多;那么,个人的消费就越多或越自由。相反的,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越少,获得的报酬或工资越少;那么,个人的消费就越少或越不自由。简单地说,理性消费,也就是依据劳动报酬或工资的消费。总之,在本文论域中,我们认为,劳动是每个生命的义务,是报酬或工资的来源,是个人消费的依据:这也就是劳动在人的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在这种劳动观的视野中,我们认为,现行劳动教育存在以下突出的不足。一是,受现行学校教育偏重于书本知识考试的影响,家庭教育存在忽视、轻视甚至排斥家务劳动的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缺少对劳动的生命义务感。就整个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学校依旧存在对考试以及考试分数的偏重,不少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也就偏向于考试与考试分数。除了与子女一起或让子女单独做完学校教师布置的大量家庭作业之外,父母很少让子女参入到家务劳动当中——其实,在有些父母看来,子女只要学习好或考试成绩优秀就可以了,至于做不做家务劳动则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当然会认为,这是有害的偏见;因为,这直接导致了子女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脱节,也就因此而导致了子女对劳动的最基本的生命义务感的缺失。二是,现行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以所谓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的直接经验,只是学习或接受间接经验的前提或基础。换一种表达,也就是,现行学校教育,是围绕间接经验而展开的;学生的直接经验,只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工具或手段。现行学校教育的这种根本性偏差,客观上导致了对学生直接生活的疏忽或忽视;也就因此而导致了对学生经济生活的疏忽或忽视——这种疏忽或忽视的最经常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很少涉及到金钱、金钱的来源、对金钱的消费等等基本的经济生活内容。总之,现行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较为突出地存在对学生的劳动、价值的创造、报酬或工资、金钱的来源、对金钱的消费等等基本经济生活的关注;其必然的结果,正如人们熟悉的那样,就是学生缺乏对劳动的义务感,缺乏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识,也当然缺乏对工资报酬以及消费的理性判断,更难以达到理性消费的基本状态——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现行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偏离了学生基本经济生活的教育;而偏离了学生基本经济生活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就是缺失了生活的根本的教育——略嫌夸张地说,不关注学生基本经济生活的基础教育,就是没有基础的基础教育——如果我们确实认为,经济生活属于人的基础性的生活的话。
那么,如何进行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经济生活的教育呢?简单地说,那就是要结合经济生活的内在机制或机理而展开。经济生活的内在机制或机理是怎样的?那就是劳动与消费的顺对应关系与逆对应关系。什么是劳动与消费的顺对应关系?那就是劳动与消费的和顺关系或匹配关系;直白地说,那就是消费要以劳动以及由劳动而来的报酬或工资为前提。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父母或教师,都需要围绕子女消费或学生消费的具体情况,让子女或学生感受或体验到消费与劳动的对应关系;而绝不能仅仅简单地满足子女或学生的消费——片面的消费,永远也涵养不出理性消费的品质;正如片面的劳动,永远也涵养不出理性或人性的劳动观一样——因为,消费是与劳动以及劳动报酬相互对应而存在的;脱离开相互对应中的其他存在,单一的消费或单一的劳动或单一的劳动报酬,都不会是实然状态的存在。在教育领域,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不少学生对于花钱或者消费,根本就没有多少感觉;其中的基本原因就是缺少对金钱与劳动关系的理解或体验。必须指出,现行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其根本的问题也正在于简单与孤立:按照现行教育理论的理解,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了关于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学生就能够形成教师期待的对劳动的态度或情感——这当然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脱离开具体的实际劳动,脱离开实际劳动中的苦与乐,脱离开实际劳动中的思考与体验;学生能够得到的就只能是“知道”劳动,而绝不可能是“感到”劳动。什么是劳动与消费的逆对应关系?那就是劳动与消费的矛盾或对立关系,也就是二者之间的不匹配关系;直白地说,也就是消费偏离了劳动以及由劳动而来的报酬或工资。近些年,受社会上的享乐之风、奢靡之风、攀比之风以及讲排场、讲阔绰、爱显摆等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不少学生的消费,已经超过了学生以及学生家庭的支付能力——实际上,也就是超过了学生及其父母的劳动报酬或工资。面对这种消费与劳动以及由劳动而来的报酬或工资的逆对应关系,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父母或教师,都需要与子女或学生展开双方之间的相互对话或讨论,以便在理性与人性的基础上,调整、改变子女或学生的非理性消费方式,而重新回到理性消费的状态:那也就是消费与劳动以及由劳动而来的报酬或工资的顺对应关系状态。
综上所述,现行学校的劳动教育,受现行教育理论偏重于简单传授间接经验的影响,严重偏离了包括教师、家长与学生在内的人们的直接经济生活;直接导致了劳动教育的单一、孤立与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它必须受到合理的反思与改造。本文在相互教育的对应思维框架中,做出了如下努力。我们认为,劳动是包括教师、家长与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生命的义务;是报酬或工资的来源;是消费的依据。学校中包括劳动在内的经济生活教育,绝不能象现行劳动教育那样仅仅停留在外部一般的说教层面上;而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生活的内在机制或机理而展开——那就是劳动与消费的顺对应与逆对应关系。本文写作的直接目的,当然是为反思与改造现行学校劳动教育的不足;同时,将劳动教育安置在人的经济生活这一可靠的地基上。通过劳动与消费的顺对应关系的教育,从积极的方面,可以推动人们去形成健康、理性与人性的文明经济生活方式;而通过劳动与消费的逆对应关系的教育,从排斥的方面,可以推动人们去改变不健康、非理性甚至非人性的不文明的经济生活方式。顺便一提,本文写作的追求,则是要依托人们包括劳动在内的经济生活,去涵养人们对诸如生命的权利与义务、劳动与报酬、工资与消费等等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以便在人们最基本的经济生活基础上,去涵养人们最基本的对应关系感受,以便为对等社会关系的建设奠立出最牢固的相互对应的地基。
附言:1、现行学校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懒惰教育;因为,它只是好听但却无聊的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