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互参定位原则

(2018-05-26 22:13:30)

谈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互参定位原则

     ——互育论视野中的德育原则系列之七

 

切问:1、缺少了反面教训的对比,正面教育会沦落为简单灌输吗?道德灌输的根源在哪里?

      2、一般说理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怎样的价值?其不足性是什么?

      3、纪律约束,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怎样的价值?其不足性是什么?

      4、根据一般说理教育与纪律约束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我们可以提出两者之间的互参定位原则吗?

 

在现行的德育原则中,有一条大家熟悉的原则,那就是“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基本意思是说,对学生的认知,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要用规章或规则加以限定;以便使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与约束下,更好地成长。这一原则,能够把握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或同一性;但却仅仅是简单抽象的把握。不是吗?缺少了反面教训的所谓正面教育,因为没有对比或参照,不是很可能会沦落为正面的简单灌输吗?正面教育具有理论性或一般性,而纪律约束则具有操作性或规则性;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同性:具有一般性的正面教育,又怎样与具体性的纪律约束相结合呢?约而言之,现行所谓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因为没能把握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不一致性或差异性;所以,就很难对德育理论建设与实际教育产生有效的指导或提示。因此,它必须被合理地改造。为此,根据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我们提出了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互参定位原则。

所谓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互参定位原则,包括三层基本内容。一是区分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不同:正反面教育属于说明道理的教育,它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认知理解问题;而纪律约束则是对活动的具体限定,它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行为边界问题。二是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相互参照:正反面教育涉及的一般认知,需要转化为可以操作或执行的具体的纪律限定;而具体的纪律限定,也需要转化为一般的认知。三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做出准确定位:针对学生的认知问题,需要进行正反面教育;而针对学生的行为问题,则需要加强纪律的约束。

在德育过程中,尤其在学校德育教学中,落实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互参定位原则,要特别关注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明确正反面教育本身及其对学生成长的两面性,即优越性与不足性,这包括两层内容。首先,要明确正反面教育本身的优越性与不足性。由于学生生活经历的简单,他们缺少对生活规范的了解或把握;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引导或教育——这是现行德育理论能够把握到的方面,也是其大谈特谈的方面,此不多论。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现行理论把握不到的另一方面,即正面教育本身的不足性。所谓正面教育本身的不足性,最根本的就是正面教育本身的简单片面性——因为它缺少反面教训的对比或参照。就道德教育的语境看,人们对道德的合理认知或追求,都来源于人们生活行为的自返性教训。比如,学生破坏了学校的纪律就会受到惩罚;而因为受到惩罚,学生就有了遵守纪律的明确感受或认知。比如,学生上课迟到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而因为受到批评,学生就有了不能迟到的明确感受或认知。再比如,学生不努力学习而导致考试不及格的自然结果性的惩罚;而因为受到自然结果性的惩罚,学生就有了要努力学习的明确感受或认知。等等。然而,现行的所谓正面教育,却仅仅从简单正确的方面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缺少了反面教训的比较或参照,结果就像人们经验中的事实那样——单一的正面教育就蜕变为死板的道德灌输。鉴于此,道德教育就必须坚持正面与反面的对比或参照,以求在这一比较过程中,确立起道德教育合理性的根据。其次,要明确正反面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优越性与不足性。通过正反面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关于生活规范的一般认知或理解;这些一般认知或理解,可以对学生的生活起到基本的指导或提示——这方面的内容,现行德育理论多有论述,此不多谈。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现行德育理论把握不到的另一方面,即正反面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不足性。这种不足性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正反面教育的一般性或理论性,难以对学生生活产生具体或细则维度上的提示或帮助。学生通过正反面教育所获得的一般认知或理解,尽管小部分地涉及学生自身的具体经历;但是,就现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德育内容看,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抽象认知的范畴,如纪律教育、公德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等等。要把这种抽象认知,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还必须进行具体细则上的安排。如,教师当然可以对学生提出遵守纪律的正反面教育;但是,怎样具体地去操作或执行呢?这就需要针对学生生活的具体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或安排——这却是正面教育本身无法实现的。概括正反面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两面性,我们看到:正反面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般认知上的引导,却难以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细则。

第二,明确纪律约束对学生成长的两面性,即优越性与不足性。纪律约束对学生成长的优越性,最基本的就是为学生的生活提供具体的指示或提示。从纪律本身看,这种指示或提示表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怎么做的维度,即操作维度。如,学生需要提前进入教室的纪律规定,学生上课提问要先举手的纪律规定,学生要保持教室卫生的纪律规定,等等;就是关于学生在出勤、提问与保洁等等方面怎么做或如何行为的具体操作或执行上安排。二是不能做的维度,即禁约维度。如,学生上课不能无故迟到的纪律规定,学生不能扰乱课堂秩序的纪律规定,学生不能破坏公共财物的纪律规定,等等;就是关于学生在出勤、课堂秩序与公共财物等等方面不能做或不能为的具体禁约或禁止上安排。正是在这种关于操作维度与禁约维度的纪律限定下,学生才逐渐形成生活的行为能力与规避的能力——正是这两种能力保障着学生的具体行为,不会偏离正确的路径。纪律约束对学生成长的不足性,最基本的就是由纪律本身的具体性而遮蔽着的一般性或理论性;直白地说,纪律本身是具体的,因此它缺乏抽象性。如,学生上课为什么要提前进入教室?为什么不能迟到?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先举手?为什么不能破坏课堂秩序?学生为什么要保持教室卫生?学生为什么不能破坏公共财物?等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的一般理解或解释,都不是纪律本身所能完成的。概括纪律约束对学生成长的两面性,我们看到:纪律约束可以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具体的生活指示,但难以为学生提供一般认知上的引导。

第三,对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进行具体定位。既然正反面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般认知上的引导作用,而不具备行为上的指示作用;既然纪律约束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可操作的行为上的指示作用,而不具备一般认知上的引导作用;那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就要将两者进行具体的定位,而不是象现行德育原则所谓的进行抽象的结合。这种具体的定位,包括三种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针对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或偏差,就要进行正反面教育;以满足学生一般认知上的需要。第二种情况是:针对学生行为上的不足或偏差,就要加强纪律约束;以满足学生具体行为上的需要。第三种情况是:针对学生认知与行为两方面的不足或偏差,就要进行正反面教育,同时加强纪律约束;以满足学生在一般认知与具体行为两方面的不同需要。

综上所述,现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受其简单抽象思维的限制,只能把握到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而无法把握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因此,它就需要被合理地补充或改造。为此,根据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我们提出了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互参定位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层基本内容。第一层内容是,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区分:正反面教育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一般认知问题;而纪律约束需要解决的,则是学生的具体行为问题。第二层内容是,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互观互参:正反面教育涉及的一般认知问题,需要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而纪律约束涉及的具体行为问题,也需要转化为一般认知问题。第三层内容是: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具体定位:既要针对学生的一般认知问题,进行正反面教育;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问题,加强纪律约束。在实际德育过程中,要落实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互参定位原则,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关注正反面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优越性与不足性;而针对现行理论的偏差,我们特别强调,要关注反面教训的价值与一般认知对学生成长的不足性。二是关注纪律约束对学生成长的优越性与不足性;而针对现行理论的偏差,我们特别强调,要关注纪律约束对学生成长的不足性。三是关注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具体定位,而不是象现行理论那样仅仅抽象地谈论两者的所谓结合。需要说明,我们所以提出正反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互参定位原则,不仅是要改造现行原则的不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摆脱现行原则背后的简单抽象思维,而转向具体的边界思维;以便进一步摆脱现行原则在实际中模糊的抽象结合,而转向明晰的准确的定位。

 

附言:1、没有反面教训的正面教育,只不过是道德灌输的同义词。

2、人的行为本身的自返性,是建立道德规范最直接的路径。

3、道德上的禁约或戒律,就是人的行为的禁区或防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