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教学的张力原则

(2017-06-22 21:17:34)

 谈教学的张力原则                                  

            ——互育论视野中的教学原则系列之五

 

切问:1、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能够给双方带来智力或精神的紧张状态吗?

2、缺少智力或精神紧张的教学,可能带来智力或精神的变化或发展吗?

      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造成教师与学生双方智力或精神的紧张呢?

      4、智力或精神的快乐,或者说,智慧之乐,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呢?

 

在现行简单教学论视野中,有一条所谓的量力性原则,也叫做可接受性原则,基本意思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进度等等,都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同时,又要有一定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以便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教师在向学生单向度地传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以外在的推动力量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从教学实际看,这一原则存在如下三个基本问题:第一,教师确实传授了教学内容,学生确实也接受了教学内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记忆或背诵了不少书本知识,进一步还能将书本知识应用到考试或简单的重复性日常生活中;但他们的智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不足,确实也是许多人的共见共识。第二,在这种简单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的智力,当然包括创新能力的发展,因缺少来自于学生一方的推动而难有长进。第三,现行简单教学论的单向度传授或传递过程,很容易形成教师“对”学生的简单关系,而很难形成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为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本文提出了教学的张力原则。

所谓张力,主要指人的心理或精神或智力上的紧张感受力,它是人的心理或精神或智力活动的内在推动力量;没有或缺少张力,人的心理或精神或智力就很难进入运动或活动状态。就智力活动看,学生的好奇,就是张力;正是在这种想知道而还不知道的紧张感受的推动下,学生才走向对好奇对象的探索。学生的疑问,就是张力;正是在这种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的紧张感受的推动下,学生才走向对答案的求索。学生的困惑,也是张力;正是在这种想走出困境而还没有走出来的紧张感受的推动下,学生才为排解自己的困惑而启动智力活动。孔子之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与“悱”,同样也是这种紧张感受状态。朱熹就曾解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种“求通而未得”与“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就是人的心理或精神或智力的张力状态。按照孔子的思路,学生只要还没有进入这种张力状态,那么就不要去启发他们——很明显地,这可以被认为是孔子对学生教学的张力原则。

教学的张力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学生的张力、教师的张力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张力。学生的张力,指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的教与学,去启动或激发学生进入心理或精神或智力的紧张状态。教师的张力,指围绕教学内容的教与学,教师因受到来自于学生问题的激发而产生的心理或精神或智力的紧张状态。师生之间的张力,指围绕教学内容的教与学,双方因问题或困惑而产生的心理或精神或智力的紧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成这些张力的产生呢?下面,结合我的三层次反思教学法,略作说明。

第一层,关于人的精神活动“结果反思”的教与学。教材或课本所承载的教学内容,直接呈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的,就是以语言或数字或图表等文化符号所表达的人的精神活动的结果;也可以被简约地表达为知识与技能。围绕人的精神活动结果反思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反思性的提问与思考,以推动双方进入智力活动的张力状态;其中的重点是要将书本上处于静态的知识与技能,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动态的认识活动的对象。双方反思性的提问与思考,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或知识与技能而展开,如,知识本身是什么?知识内部的关系或联系是什么?技术包括哪些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性?等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于双方的提问,都要努力避免即时性的依赖于书本的现成回答即线性“问——答”形式;以免出现大家熟悉的师生双方的“文本依赖”——只要将考试中的所谓“标准答案”与教材中的“标准规定”相联系;就不难理解——或者,想想那些“教死书”的教师与“死读书”的学生;也可获得很直观的理解。双方的反思性提问,不是为了获得简单的现成答案,而是为了引发双方具有张力的思考或探索——只有经过思考或精神加工过的知识与技能;才可能在理解这一不可或缺的前提下,被牢固地掌握——教学实际中常见的“死记硬背”,最主要的就是缺少对所学内容的带有张力的思考与加工这种精神的运动或智力的活动,而只是简单的几乎没有精神张力的重复性记忆的后果。

第二层,关于人的精神活动“过程反思”的教与学。上文谈到,教材或课本中所呈现的知识与技能,首先是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结果而出现。拿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为例,首先就会涉及到有关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技术,这当然是人的精神活动的结果;关于这些结果反思的教与学构成教学的第一层次,即关于知识与技术“是什么”的教学。接下来,教学就要进入第二层次,即这些结果是怎么得到的或如何得来的;或者说,是关于知识与技术“如何得到”的教学。如,关于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技术是如何获得的?那最基本的就是源于人们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甚至灾难——正是对这些问题甚至灾难的反思与改造,才带来了对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技术。这一层次的教与学,要集中于知识与技术的来源这个关键环节,尤其要注意运用教学的“逆推法”或“反思法”,即围绕教学内容,去反向地寻找教学内容的来源;不用多说,对教学内容来源的寻找或探索,当然要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从实际的教学看,第一层次的教学涉及“是什么”的问题,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结果,知识与技能都表现出较为完整的结构或顺序;由此,师生双方反思性的提问与思考也会表现出相对的有序性。但是,第二层次的教学涉及“如何得到”的问题,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来源却会表现出多样性或不确定性;由此,师生双方的提问与思考就会表现出相对的无序性甚至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或探索性——也正是在这种激活或相互的智力或精神活动的紧张状态中,师生双方的智力或精神才可能得到富有实质内容的变化或发展。

第三层,关于人的精神活动“发生反思”的教与学。第一层次的教学,要解决的是作为人的精神活动之结果的反思性问题;第二层次的教学,要解决的是作为人的精神活动之过程的反思性问题;第三层次的教学,要解决的是作为人的精神活动之发生的反思性问题。如,人们为什么会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为什么会关注破坏环境所导致的问题?那最基本的就是源于人们对生产与生活的自返性的关注——对环境的破坏活动会反过来伤及人们自身——由此,就可以较为客观地发现人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的出发点,即构建人与环境的对等关系:保护环境,会得到环境的回馈;破坏环境,会得到环境的报复。围绕人的精神活动之发生的反思的教与学,对教师与学生双方都会带来多样性的问题与探索,当然也会因此而促使双方进入精神活动的张力状态,并进一步促使双方的精神运动出现开放性、探索性与丰富性:这正构成三层次反思性教学的张力原则的根本追求。

综上所述,现行简单的量力性原则,是以教师的外在力量去推动学生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在这种传授与接受的线性关系中,很难实现师生双方智力或精神的发展;为此,本文提出教学的张力原则。所谓教学的张力原则,就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的三个基本层次,即人的精神活动的结果、过程与发生层次,展开相互的反思性的提问与思考;以推动双方进入精神或智力的紧张运动状态,以便经由这种紧张的精神或智力运动,去达成对教学内容三个层次的较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推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精神或智力的共同变化或发展。

 

附言:1、智慧的快乐,源于智慧的紧张。所谓轻松的愉快教学,在很多时候,无非是流于俗世的简单浪漫或虚构。

      2、没有身体运动的紧张,就没有体格的强壮;没有心智运动的紧张,也就没有心智的健康成长。

      3、教师要与学生一同成长,最根本的,就是要与学生一同经历智力或精神的紧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