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建构下的小学高段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统编版六上《走近鲁迅》为例

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以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本单元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旨在通过鲁迅的作品及别人眼中的鲁迅,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鲁迅,感受这位“民族旗帜”和“文学巨匠”的伟大成就和高尚人格。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呈现,且这个单元全以鲁迅为主题,为群文阅读提供了便利。笔者将把思维导图运用到群文阅读教学中,在课前把握“关联点”巧妙组文、课上寻找“异同点”对比阅读、课后校准“训练点”提升能力,让群文教材、课堂教学、拓展训练都达到∞(无限)化。
一、教材+∞:把握关联点,构建思维导图,巧妙组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语文教材就是“一”,阅读教材就是“三”,通过“一”和“三”巧妙结合,就能创造“∞”。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教材+∞”的结合下,抓住教学线索,运用思维导图筛选关键信息,厘清教材间的关系,从而找到并把握群文关联点,更有针对性地构建起有思考价值的群文,巧妙组文。笔者根据“教材”在内容或结构方面的同异性将群文阅读教学组文类型分为平行类、互补类、互异类。
(一)共通性教材+∞,抓住“同质性”组“平行类”阅读群文
“平行类”阅读群文的特点是教材在结构或内容上是“平行”的,即“1”和“X”之间存在着明显共通性,构建的群文有“同质性”。运用思维导图把握群文“同质性”的关联点,通过“图”梳理整合出共通性教材的∞种组合方式(图1),组合出∞种“平行类”阅读群文。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4zPtjIYgKQzcwhbUsN48NNmG9wb23N1aIEryOIS4L8iaVxPYtYz91DjrA778H1nKibia2iazYAjXeP9Q/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笔者在教学《走近鲁迅》专题群文阅读时,探寻“1”的主题、写法等,归纳整合了如下几组“平行类”阅读群文(表1)。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4zPtjIYgKQzcwhbUsN48NN5JUvUtaaCmObPDIH3DRlarAicI2CxI9UH0mYlGJUKrxIibTNUgdb6S0w/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平行类”阅读群文组文时,不管“1”和“X”如何组合,都要遵循“共通性教材+∞”的原则,所选取的教材在某个方面需具有明显相似特征,然后通过“同质性”关联点进行∞种组合。“平行类”阅读群文中“X”对“1”的作用是巩固印证,强化理解。
(二)相对性教材+∞,抓住“缺失性”组“互补类”阅读群文
“互补类”阅读群文的特点是教材在结构或内容上大致相似,但又有相对不同,即“X”对“1”可以进行补充,学生可通过对“X”的阅读建立起一种更全面、立体、多向的思维系统。运用思维导图挖掘“1”中“缺失性”的关联点,通过“图”导出相对性教材1+X的∞种组合方式,组合出∞种“互补类”阅读群文。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4zPtjIYgKQzcwhbUsN48NNzn5ibALDNgsEVPN0XREj4AE6SGqVvdaficqd6Au4ib6dRjzgSj6TaPN7g/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笔者在教学《走近鲁迅》专题群文阅读时,探寻“1”的“缺失性”,归纳整合了如下几组“互补类”阅读群文(表2)。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4zPtjIYgKQzcwhbUsN48NNfZiaSjdZiac1nBfz5eHevrLpia5sXwibIgfBLAia63mm0wLY76qnZsSOOBQ/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互补类”阅读群文在组文时,可利用思维导图“导”出“1”中的“缺失性”关联点,遵循“相对性教材+∞”的原则,在“X”中寻找可以补充“1”的群文,再进行∞种组合。“互补类”阅读群文“1”和“X”之间求同比异,拓展理解,深层次补充。
(三)差异性教材+∞,抓住“多元性”组“互异类”阅读群文
“互异类”阅读群文的特点是“1”和“X”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以表现为文本风格不同、写作手法或表达方式迥异、文本体裁大相径庭等。运用思维导图辐射不同文本的内容、情感、方法等,把握“多元性”的关联点,寻找文本之间共同存在的母题,通过“图”根据母题抓住差异性教材1+X的∞种组合方式,组合出∞种“互异类”阅读群文。
《好的故事》、《父爱之舟》、《行路难》这三篇文本行文风格大不一样,但都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维度、层次中感受“梦境”这一母题。梦境是现实中人的思想感情、品质、愿望等的一种特殊“折光”,也是作品中人物心情、性格、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这一母题,能让学生了解把梦境引入自己的作文中,通过梦境来达到表现效果的方式(图3)。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4zPtjIYgKQzcwhbUsN48NNwUlcGCzLItaYANoCYUC5OAibXWlkTCGctGDiazsXbxxnLQ90ULF0VHtw/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而且,《好的故事》是散文诗,《父爱之舟》是散文,《行路难》是古诗,学习这三篇文本能让学生积累语言、提升语感,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丰富阅读体验、生化阅读情感、拔高审美境界。“互异类”阅读群文就是用一根隐形的线将那些看似毫无关系的“1”和“X”串联在一起,把握文本的“多元性”,用不断变换的母题视角形成∞种组合,让学生从“1”中解脱出来,用全方位视角窥探文本。
二、课堂+∞:寻找异同点,完善思维导图,类比阅读
我们的课内及课外阅读教材,于它们本身的意义而言是不完整的,需要通过读者用其自身体验和独特感受去填补这些缺失,最终使这些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充分体现。课堂是群文阅读的主阵地,教师在组文后,学生要在老师引导下寻找群文的异同点,然后在∞的课堂模式下,通过类比阅读去完善思维导图,构架∞种阅读体系。
(一)举例式阅读课堂:用多向发散类图寻“平行类”群文∞中心点
举例式阅读课堂适用于“平行类”阅读群文教学,即学生阅读相似文本时,从不同角度去寻找“1”和“X”之间可产生的∞中心点,挖掘属于“1” 和“X”所独特的价值,以期建立完整的阅读立体结构。这类课堂教学常用的思维导图类型为“多向发散类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分别阅读教材之后,对每篇教材中涉及议题的点绘制成图。
以同一人物的“平行类”阅读群文为例。这四篇文章都是关于鲁迅的。笔者抛出议题:鲁迅是个怎么样的人?学生总结出如下思维导图。(图4)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4zPtjIYgKQzcwhbUsN48NNecjnNtwoibqExrebNlQ0AG5NPe1EqIo653FAWujZnRh0UxRnHRZjUBw/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通过举例式阅读课堂,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之间的相同点,还能更深入、多方面的探寻文本的更多独特之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多向发散类思维导图”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整合、对比等,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打开自己的视野。
(二)扩充式阅读课堂:用单向发散类图填“互补类”群文∞缺失点
扩充式阅读课堂适用于“互补类”阅读群文教学,即在导出“1”的“缺失性”之后,利用“X”去完善、填补“1”,这类课堂教学常用思维导图类型为“单向发散类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先对“1”进行以某一中心为基础的思维发散,然后寻疑设问,继续在“X”中寻找答案,填补“互补类”阅读群文中的缺失点。
以《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狼牙山五壮士》、《七律·长征》、《桥》的“互补类”群文阅读为例。教师抛出议题:精神永存的人?学生根据人物形象得到如下答案(图5)。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4zPtjIYgKQzcwhbUsN48NNPFU2NcArXTQBzALBxzu3P62zrNXp18oYx6KRR3ogicFibgrn0hz3BGPA/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学生在对“1”(《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文本中只能得到关于鲁迅的形象,但还有谁也像鲁迅这样精神永存呢?这就是“1”的缺失部分。这一部分答案学生只能从“X”中去寻找。当然,一组群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缺失点是∞的,每个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那么他在“X”中寻找的方向也不同。
(三)求同式阅读课堂:用归纳聚合类图概“互异类”群文∞相同点
求同式阅读课堂适用于“互异类”阅读群文,即需要学生在完全不同的文本中,用“归纳聚合类思维导图”概括出“互异类”阅读群文的相同点,这个相同点根据学生的思维角度呈现出∞样态。
比如《好的故事》是以梦境为线,描绘了鲁迅梦中的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父爱之舟》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表达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父爱如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表达父爱之伟大和深沉。《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以《好的故事》、《父爱之舟》、《行路难》为例。这三篇文本无论从体裁、内容、背景还是结构都有较大差别,但都能借助梦境表达作者的情感。(图6)。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4zPtjIYgKQzcwhbUsN48NNMoPQszebRa3p5KaibTQibnSRVwZZrBibW2Mc0nXibCvrRB1sq9dPvHMoTg/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这种“互异类”的文本需要求同式的阅读课堂,通过“归纳聚合类思维导图”概括出文本的共通之处——梦境运用。学生可以通过接触多篇文本,通过对“1”和“X”的深入学习,剖析这些文本中梦境的写作形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使学生获得独特审美体验。
三、拓展+∞:校准训练点,优化思维导图,提升能力
(一)横向辐射拓展+∞:“平行类”阅读群文的“阔图具象训练”
“平行类”阅读群文基于其相似性,课后拓展训练适合让学生在某一议题下横向辐射拓展,即“1+X”(“X”即“X”的n次方)。学生在课后通过教师引导寻找无数个相似的“X”,对课堂上的思维导图进行阔图,在训练中让自己的思维更清楚、更具象。
对于课堂上的“平行类”群文关于 “鲁迅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一议题,课后学生又自主合作选择了很多能论证这一议题的文章。比如郁达夫的《怀鲁迅》、阿累的《一面》、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以及鲁迅的一些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学生通过“阔图具象训练”对思维导图进行不断辐射扩充,更全面、深入了解鲁迅(图7)。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4zPtjIYgKQzcwhbUsN48NNQa5eF8JsILDraConicXEicFico3qXIic8VDuibVqWDvt5F6x8tMzGoEDjEQ/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学生在课后通过“横向辐射拓展+∞”,让课堂上的“1+X”更丰富,让思维中的图像更优化、饱满、具象,也让学生更快速而有目的地找到合适的群文,提升自己阅读能力。
(二)纵向整合拓展+∞:“互补类”阅读群文的“详图深化训练”
“互补类”阅读群文中“X”对“1”是进行补充,那么课后拓展训练就需要学生先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纵向整合,回忆对“1”可进行补充的文本,然后再在老师引导下探寻“NX”(可补充“1”的其他文本)
“互补类”群文关于“精神永存的人”这一议题的课后训练中,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文本,如《军神》、《金色的鱼钩》、《黄继光》等,又整理出了一大批类似的模范人物,搜寻关于他们的文章和名人轶事,通过对思维导图地不断延伸补充,深化了“1”内涵(图8)。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4zPtjIYgKQzcwhbUsN48NNAPDCYKMICBBnfk01y6jh2FLuVmJTvrQNLjQz3YYBRJqDnSYtf0KBUQ/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学生在课后通过“纵向整合拓展+∞”,让思维导图更加详细,不仅总结整合了之前所学的知识,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阅读积累经验。
(三)多维迁移拓展+∞:“互异类”阅读群文的“简图体用训练”
“互异类”阅读群文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可能就靠一根隐形的线(相同点)将杂乱无章的文本彼此联系,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让这根线呈现在眼前,再通过对导图的简化,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多维度的迁移拓展体验运用训练,即“1+X→∞”。
比如对于“张开梦境的翅膀”这一母题,笔者课下让学生通过梦境写故事,让学生对于以梦境表情达意的方法进行迁移拓展,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展开想象写故事。有的学生模仿《父爱之舟》的倒叙手法,以梦境写自己以前发生的故事,表达自己真情实感;有的学生以梦境形式写了未来的生活,未来未至,但可以预见;有的学生则以梦境去与伟人对话,坐看历史风起云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因此写出来的故事是无限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多维迁移拓展+∞”通过对“1”和“X”的学习运用,形成自己的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属于主题性语文学习活动,通过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运用,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在群文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激活思维、提升能力、升华情感。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是一种新式课堂教学,但也需要老师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不断探索和优化,引导学生有效、正确运用,从而得到期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