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式”筹智:指向教师命题实践的研修路径探析
(2023-01-26 14:59:58)一、“拼图式筹智”命题研修案例背景
(一)基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提到“要根据教师的研究兴趣和专长,组建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共同体,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品质,促进教师发展。”而在《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了“学校层面要加强校本研修,提高教师评价素养。”“教师还要提升命题能力和作业设计能力,加强表现性评价技术在课堂、作业和考试中的运用,提高分项等级评价的科学性。”由此可见,要加强教育评价的专业化建设,应重视教师教育评价能力的建设。教研组以命题作为研修主题, 撬动“高质量课堂”、提升学科教研水平成了一项迫切要求。
(二)基于教研组命题研修现状的分析
近三年来,我校教研组研修主题主要聚焦于阅读、习作教学这两大板块,虽然每学期学校都有安排关于命题的活动,但参与教师有些是“为评而评”,以命制一份试卷作为终极目标。研修活动“零敲碎打”,缺少纵向维度的全过程考量以及横向维度的全方位指导,命题研修缺少方法支撑。
此外,部分教师忽视了命题实测后的反馈诊断功能。命题评价与课堂教学割裂,无法达到学、评、教一致性。
图1
(三)基于“拼图式教学”理念的支持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社会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和他的同事提出了“拼图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倡导进行互补式教学,其原理是将教学任务进行拆分,交给不同的小组进行探究和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小组进行重组整合,可以培养成员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共同学习进步的氛围。
我们将“拼图教学”的组织理念与教师的命题研训结合,通过拆分研修任务,分组探究,再进行项目整合的形式,激活全员思辨,深度卷入研修。
二、“拼图式筹智”命题研修具体实施路径
“拼图式筹智”命题研修通过“自由式”随机拼图、“定向式”规定拼图和“循证式”改进拼图三条分支有序推进。“自由式”拼图是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明确命题研修的导向,同时通过目标、框架、细目表的确定,为命题作好规划。在此基础上,通过“定向式”拼图的方式,进行指定性分组研制命题,最后通过“循证式”拼图方式,用数据实证去矫正命题策略与导向、改进课堂行为, 促进学生学习,实现学、评、教的一致性。其具体框架如下:
图2
(一)“自由式”拼图:依标扣本,规划命题蓝图
教研组命题研修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评价的导向,其中包括:明确测试目标与主题、细目表的规划、确定主题框架。我们采用“自由式”拼图的研修策略,即从研修内容角度考量,进行随机性组合,打破单边发展的壁垒,为教师的交流互补创设多种链接,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积累经验,从而积极构建与内化知识体系。具体操作如下:
图3
1.散点共学:明确目标与主题
命题研修活动的首要任务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整册教材的研读, 这一环节教研组安排成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
首先,海量学习明命题导向。老师们通过研读各类杂志、教学书籍、教师参考书等相关资源,同时积极参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暑期教师研修”、浙江教研网上“天天公开课”、嘉兴小语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学习研究,在专家理论与案例的讲解中,力求初步把握课程目标中各学段的要求、各学段中学业质量标准、以及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和命题要求。
其次,表格梳理晰编排用意。学习之后,老师们尝试进行资料信息的整理,梳理成表格,如下表(部分),将知识进行内化,逐渐厘清学段目标是如何具体落实于一册教科书以及每一个目标是如何通过一个单元内容逐步落实的编排用意。也为一下阶段的命题实践奠定基石。
表1
第三,归整信息定主题情境。通过上述表格的梳理,教研组老师也更清晰了教材内容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联:同一语文要素有的涉及到一个单元,有的涉及到几个单元;有的人文主题教材安排得比较多,因此我们在确定主题时就可以往这个方向靠。比如,我们发现统编教科书五下册的八个人文主题中,古典名著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两主题都与阅读有关,因此可选定“读书”这一主题情境。
2. 汇面集智:规划双向细目表
以五年级下册素养卷的命题研制为例。有了上述的目标研究、主题框架搭建的基础上,教研组研修的第三大重要研修任务是规划一份科学的双向细目表。通过调查发现,对于组内多数教师来说,细目表的制定是一个盲区。因此在这一环节,教研组的拼图模式转为“组块成面”形式,由所有成员汇聚在一起,共同碰撞智慧。
首先,学习范本,名师引领。请学校市学带老师为教研组老师们讲解细目表的构成及制定注意事项。组内老师提出自己在规划细目表中遇到的困惑,请名师解惑。
其次,下水练习,众筹智慧。全体老师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聚集在一起, 练习完成一份细目表的制定,交流修改。努力从考查知识、目标层次等方面进行考量,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比如在积累与运用的选择题部分,老师们习惯性的思维是指向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以及日积月累的运用,视野较狭窄。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要将快乐读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都安排进去。通过智慧众筹,有效避免下阶段命题时出现内容覆盖不全面及知识点重复等问题。
表2
3. 组块共议:构筑主题框架图
语文测试框架决定测评的整体方向,大多组员清楚知道应按“积累与运用” “阅读与鉴赏”“习作与表达”这三个基本模块进行命制。因此需要研讨的是如何通过真实情境的实践任务,来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首先,“同项”间共议。对同一主题情境感兴趣的老师组成小组,有了内驱能力,则更有研修能动性。小组内针对共同的主题进行研讨,提炼出情主题框架。如“阅读”组老师针对这一经典话题,对所选素材进行整体规划,辐射出两条主线:“读书正当时——读书滋味长—— 读书见精彩”“阅读倡议——阅读掠影——学以致用”。小组成员通过思想碰撞,最后将其进行融合确定了三大分支,如右图。在第一板块下面,再设
制 5 个子任务情境,完成读书情境主题框架的搭建。
图4
其次,“异项”间辨析。组间挑选最优情境方案,每组派一位老师阐述各自的情境设计理念,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选出最能体现命题主题意义、文化价值的主题框架。比如,“文化自信”组的老师,组建的框架是“观万象——触摸多彩文化基因”“探奥秘——感受先进文化脉动”“书心声——品味独特成长滋味”,在与上述的“阅读”框架相比,我们发现文化自信组的框架第三层级“品味独特成长滋味”与文化这一主题没有匹配,同时在大模板下面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子情境,二者相比,“阅读”组的框架优势就明显突出了。
(二)“定向式”拼图:精研细磨,走实命制之道
我们以“定向式”拼图为载体,从研修内容、年级组别这两个角度考量,进行规定性分组。仍以五年级下册素养卷的命题研制为例,我们将高段语文教研组划分为四年级备课组、五年级备课组、六年级备课组三大组别,每个组均承担五下册积累与运用题、阅读与鉴赏题、习作与表达这三种题型的研制。在反复打磨中,教师学习命题方法,掌握一定的命题技术,实现命题能力的累积递进,螺旋上升。具体操作如下:
图5
1. 同组思辨:焦点直击,体现素养立意
三组人员分别以“素养立意”为导向,以主题情境为核心,向外辐射多个知识点,多种题型,并制定相应评价量规。组内成员分模块完成试题的初步研制作, 三个备课组的任务相同,也就是完成五年级下册素养卷的命制。
子任务认领。在研修过程中,每个备课组根据人数将命题任务分为几个模块, 成员自主认领不同模块的任务。以五年级备课组为例,“积累与运用”模块由 2位老师承担,“阅读与鉴赏”由另外 2 位老师承担,为了使阅读与习作有承接, 因此由负责记事类文本阅读题命制的教师再负责习作与表达题的命制。
完成子任务。各组成员先分头研制,所有试题遵循“原创”原则,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语境,来唤醒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比如,在考查口语交际的相关内容时,有老师创设了“在读书活动中, 同学们了解了长辈童年时的阅读经历”的语境,请学生判断与长辈交流时做法不恰当的选项。这位老师较好地关联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有效地考查了口语交际真实开展的情况。
同组内研磨。完成试题的命制后,各备课组成员围坐一起,以转盘分享式或随机抽签式请组员阐述各自命题意图和理 念支撑等思考,促使每个成员全程投入。如负责记事类文本命制的老师在针对单 元第四单元阅读要素的考查时,命制了两种方案,如图所示。组员间通过对接教材,发现虽然方案一结合了这一单元词句段的运用,看似与阅读文本相关,但后面描写害怕情景则考查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能体现学生的阅读素养。而方案二的试题则能让学生认识到答案源于文本, 从而引导学生潜心读文,读出理解。因此选择保留方案二的试题。这也让老师们明白了在命制过程中,要注重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化。
图6
2. 同题思辨:处方跟进,凸显能力层级
各组内负责相同子任务的组员重新建组,三个备课组通过重组,形成“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习作与表达”这些组别,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各备课组教师在命制过程中的差别和差距是什么。
同任务研讨。针对同一任务,通过相同题型试题的比较,辨析相同知识点在不同年级中的层级发展,使各组员思维得以进阶生长。如“阅读与鉴赏”组老师在研讨文言文的试题时,五年级组研制的其中一题为下图原试题。其他年级组教师指出人物品质的考查主要落点在四、六年级,如果五年级也围绕品质命题, 则与本册教材不匹配。因此考查内容应该调整。
针对性修改。根据上一环节讨论的意见,各个同题组对自己负责的命制内容进行共同修改。如上一试题修改后如右上图修改题,则落实了第二单元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要素的考查上。这环节很好地填补了教师“教哪一册教材,只研哪一册教材”的漏洞,也避免了超纲题的出现。
图7
3. 复位炼题:再度整改,注重细节打磨
在经历同题研磨后,各组员回到自己备课组,以增进组内深度的交流合作。在思想互换的过程中经历命题的研判与打磨,实现命题策略的调整与优化。
模拟答题整改。请组内研制其他题型的老师进行答题练习,根据答题反馈, 发现问题再次整改。如在研制“积累与运用”题的老师,在句型题中提供了“傍晚的图书馆、清晨的校园、风中的竹林”这三个情景请学生选择其一,写一写景物的动态或静态之美。但参与模拟答题的老师,反馈的结果是其中“清晨的校园” 这一情景在她的班中已带领学生写过。组内老师又进行微调,改为“雨中的校园” 这一情景。通过老师的试测,再次反思改进命题的研制。
推广命题经验。组员依将整个过程中题目的修改变化、得到的感悟收获通过交叉拼图互为共享。比如组内青年老师在参与了积累与运用中的句型题后,明白了既要分别对应了教材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提供的情境均与本试卷“书香致远”主题相契合,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准确生动表达的能力,多重考虑下才能磨出一道优秀的试题。在命题经验的推广中,老师们的命题能力逐渐提升。
(三)“循证式”拼图:以题为导,优化改进策略
余琴老师在 2021 年省小学教育监测语文学科反馈中提出:要以研究的姿态克服经验主义,用实证的方式改进教与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研组在命题研修的第三阶段的拼图形式,由命题之后实测的数据来决定,先以大组形式矫正命题导向,其次聚焦在问题较大的题目上,组成专项问诊组,改进课堂行为。在基础上,教师个人用命题思维改善教学行为,优化学生学习活动,追求学、评、教一致性。
1. 抱团研判:以证促评,调整命题方法
以高语组试卷分析会为载体,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再针对得分率较低的题目,调整命题的策略,提高试卷效度和信度,提升教师命题的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图8
如教研组命制的五下习作与表达题为“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读过不少书,在 读书过程中,有什么事拨动你的心弦?请把当时的情形写具体,写出真实感受。” 旨在让学生写出一件自己的读书故事。而实际情况有一半以上学生写自己读书的 经历、感想或书中的故事。因此,在分析之后群策群力又对这一题进行了调整。也让我们知道了命题的导向要让学生能够勾连相应的经历,来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再以阅读板块的评分为例,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要点酌情赋分,这样难以与学生实际层次不同的阅读认知水平相匹配。如五下语文素养卷中,对于《窃读记》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教研组经过对比研讨后,改为运用 SOLO 理论,转向了“分层赋分”的形式:
图9
按照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创造性等分出层级,给每个层级赋予不同的分值,有效提高了评价反馈证据生成的精准度、科学性和公平性,更有利于指导、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2.专项问诊:以题促思,改进教师教学
通过众筹智慧,对试题再一次进行修改后。将大组成员分解,针对问题明显的题型,组成专项问诊组,如概念知识题组、要素题组、图示题组等。通过焦点把脉,进一步研究试题所对应的语文要素,认识要素需落实的目标,以题促思, 反思教学,循证改课。具体操作如下:
图10
如组内教师研制的五下语文素养卷中“第 4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静态 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3. 个性课堂:以终为始,指向精准学习
以前期教研组内精心研制的试题为抓手,引导教师挖掘试题的本质,思考如何活用试题,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从而对学习活动进行科学、系统、有效的剖析与探究,实现精准有效的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图11
仍以五下语文素养卷中“第段画线句子中,作者抓住自己的
三、“拼图式筹智”命题研修案例成效
通过一年的研究推进,教研组完善了“拼图式筹智”命题研修的实施路径, 也提升了教师对命题的高层次理解,开启教师合作研究的行动。
(一)从“经验主义”走向“拼图教研”,打造开花结实的研修生态
通过拼图式合作研修方式的推动,从“个人经验主导”的局面转变成“全员 浸润”的状态,老师们从模仿逐步过度到自洽,打造活力满满的教研组研修生态。通过市县比赛、校际研修、校级论坛、组内研讨等多级平台搭建,为教师创设了 更多研讨展示交流的机会。如利用学校的科研论坛,开展“论坛说”,由名师学 带进行示范说题,教研组长学习后在与行知小学开展的同步研修中进行说题演练, 其他组员则进行文字说题,再由组内人员共同进行探讨,提出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