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下走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我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10-27 09:38:54)
新课标改了什么:
倡导走向核心素养的课程
新课标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七各部分。经过新旧课标对比圈画,就小学语文而言两版课标之间变化是巨大的。只有“课程性质”和“附录”没有发生大变化,其他的部分均有了大改变,要么是新增的,要么是新改的。新课标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新增了“语文学习任务群”,新增了“学业质量内涵和描述”,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新课标新改了“课程理念”,新改了“学段目标”,新改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面对这么大的变化,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发生翻天覆地的革命?我不这么认为。我在读新课标的时候,时时处处感受到,新课标是更加契合2016年开启的,2019年全面落地的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它与统编教材走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是统一的。
以新课标中“学段目标”的变化为例,学段目标将原有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改成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板块,这一描述的变化,这就要求综合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
素养型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新课标给了权威诠释:文化自信和语文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如何建构素养型课程:
指向“大语文观”
1.每一篇课文都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的缩影。
人类文明上下五千年,“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从童话到寓言,从古诗文到散文,从议论文到说明文……都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缩影。这些课文,就是一个个例子,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一个个例子中,“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决不是一个个孤零零存在的,抽象的知识点,而是要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以最常见的识字写字为例,为什么到了高年级,我们依然觉得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薄弱,同音字、形近字辨析那么难,是不是,我们忘记了让学生去真正走进汉字,忽视了“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同样的,教师在课堂上不管是语文课文谋篇布局的讲解,还是表达方法的赏析,亦或是中心思想的把握,都不应该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只有将课文跳出课本,才能讲出语文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生登高才能望远,融汇才能贯通,在这个过程中素养便已悄然形成。2.每一次课堂都是当下生活时代背景的展现。
课文当它被编印出来,就注定了滞后性,这与当下媒体时代翻天覆地的瞬息万变是相悖的。尤其是,名家名篇,往往年代久远,具有时代性,是我们的学生不能理解的。只有教师在教学预设的时候,正视这种隔阂,把每一节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环境之中,努力营造充满时代精神与现实气息的大语文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尤其在上革命类题材的时候,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理论,用当下时兴的话来说是“元宇宙”,是沉浸式体验。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语文老师课堂合理运用多媒体,最大程度消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呵护爱国主义情怀”。3.每一种训练都是基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需要一定的积累和训练。在新课标理念下,不管是记忆性的,理解性的,还是应用性的,我们不能仅仅为训练而训练,要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这与双减政策下,各类作业的有效设计一脉相承。那么如何实现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构建指向素养型课程呢?新课标给了我们努力的路径——新增了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基础型任务群1个: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任务群3个: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任务群2个: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可以说是新课标最大的一个亮点,这种新提法,让我在第一次读新课标时,不禁汗涔涔,顿觉肩头的压力重大,莫不是在完成每个单元教学之时,还要建构新的学习任务?后来听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再加上新课标中指出“学习任务群”是课文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那么,不禁又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我看来,这与统编教材讲究单元统整教学是不谋而合的。统编教材这几年实施下来,其实我们早就不仅仅是单篇课文在教,而是站在单元统整观照下的。只是,接下来,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步子再迈大一点。我们在设计单元整组教学的时候,可以以单元板块式开展,每个单元分哪几个板块呢?瞧,新课标给我们明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就是六个板块,当然3个发展型任务群,有时根据单元文体的特点可以有所选择。语文教学关注语言,就不能脱离思维。文本中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一种思维,语言所展现出来的内容信息也是一种思维。思维的训练不仅仅包括感知、梳理和提炼等维度,更包含了学生体认之后的辨析与共鸣。指向“大语文观”:
教师需要做什么
1.以教师自身的魅力,让学生热爱语文。
在我看来,每个学科老师身上都应该带有学科特质,这是一种信念感。那么,语文老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以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不断加厚的文化积累,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优美、优雅的。“东方甄选”相信已经让大家感受到了素养和语言的魅力,直播间买的不仅仅是货,同时也是一种学识和涵养。同样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也是教师学识和涵养润物细无声的场所。2.以语文特有的魅力,让学生热爱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老师,我不知道我学语文,背这些语文有什么用?”有五年级的孩子这么问过我。是啊,学语文有什么用?为了回答这个孩子,也为了回答所有的孩子,我在班级里播放了一段《教育的意义》的视频,是来自一位英语培训教师的演讲,真是振聋发聩,犹记得演讲中所,“说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全都是鸟!’;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阅读的核心含义。也是我们语文的魅力。王尚文先生《语感论》中所提到的“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总之,语文课程内容没有变,新课标的制定,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好的上好语文,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以“大语文观”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