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的回忆——武侠世界六十年纪(二)黄金时代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娱乐 |
分类: 武侠世界 |
六十年代,是武侠小说风行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武侠世界发展的黄金时期。自62年以降,靠着以双剑一美(司马翎除外)为首的一众台湾名家(当时武侠世界统一称之为:东南亚名家),销量节节攀升。杂志容量也一再扩张,从109也提至127页,又从127页提至145页,到561期,罗老板已经成功的将当年55页的八角薄本杂志,办成了163页定价两元的厚书。再加罗老板商业头脑发达,杂志行销港奥台,东南亚各个地区。至今,从台湾、东南亚、甚至唐人街能搜罗到的旧杂志,数量上远胜香港本土,由此可见当时盛况。
然而随着1972年的到来,整个武侠界都经历着一场无形的蜕变。
这一年,金庸完成了《鹿鼎记》,决定从就此封笔,开始重新修订自己的作品。
这一年,古龙在陆续写出《铁血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郎》、《欢乐英雄》等巅峰之作后,以一部《风云第一刀》完成了最后的狂欢,声望如日中天。(叶洪生先生以1972年为古龙创作之转折点,笔者深以为然)
这一年,卧龙生的重心,逐渐由武侠小说创作,转向电视编剧和制作。
这一年,司马翎完成了中期最后一部有分量的作品《玉钩斜》。然而一部《独行剑》写斗智斗勇皆摇曳生姿却最后不了了之(1974年,二十九集续伪),继而本人也不知所踪,引来众说纷纭。
这一年,诸葛青云、慕容美虽依然坚持创作,但创作力已远不如当初。
作家创作力日衰,读者群体也随着娱乐方式的丰富,逐渐萎缩。
然而武侠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还不仅仅如此。在小小的香港,除了《武侠与历史》古龙以《陆小凤传奇》接过了金庸的大旗。1970年更诞生了今后十多年里最强劲的对手《武侠春秋》杂志。该杂志从创刊起,就网罗了包括古龙、三剑一美在内的众多台湾名家,起点之高,创作团队之强,是前所未有的。有些作家更陆续将作品发表的主阵地,从《武侠世界》转移到了《武侠春秋》(比如古龙、秦红、柳残阳等等),所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压力,不言而喻。
但是从杂志的版面变化来看,《武侠世界》杂志的销量,仿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669期(1972年)开始,武侠世界在价格不变(2元)页数不减的情况下,将原来的18开,改版成了大16开,并接着从698期起,第二次给杂志配上了双色插图(第一次是创刊)。如此底气,除了长久时间培养出来的忠实读者群体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
其一首推罗斌长远的发展目光和大胆的革新。
首先是体例上的革新。
武侠世界从创刊起,一般都是长篇与短篇作品交替排列。大约在300期左右,开始偶尔可以看到另一种篇幅的作品出现。杂志标注为:一(N)期完武侠中篇又或巨型中篇武侠(如:飘萍生《仇海孤雏》,305期)。与之前短篇不同的是,文字篇幅明显有所增加,一般可以达到20~30页(大约6~8万字),甚至更长。这种更自由的字数限制,对于部分作者来说,显然能更好的发挥长处。于是后来又有了《剑海情潮》(飘萍生)、《冷剑痴魂》(萧逸)、《三雄夺宝记》(伯荣)等等许多中篇作品。1968年1月(第438期),伯荣撰写《七侠撼昆仑》一文。在这一篇作品目录的标题下,开始附带了几十字的简介。这又一种新的形式,可看作后来巨型小说板块的雏形。
最终,这一影响巨大的版面改革的实施则始于561期(1970年5月23日),该期不单将原来145页提升至163页,并且首次,划分了作品的版块——一期完巨型侠义传奇故事、中篇新派奇情斗智故事、长篇新派侠义紧张连载故事。这种版面按照8~10万字中篇、短/中篇、长篇,划分的形式,虽然在今后的近50年中,不断的调整局部名字(比如从792起第二个板块名由原:中篇新派奇情斗智故事,改为:十万言中篇传奇故事,812期开始再次改版为:侠义中篇传奇故事),又或偶有放错版块的文章,然而从根本上来说,之后便再也没有被改动过。
这种新的版块形式,尤其是一期完巨型小说的创新形式,为武侠世界吸引了更多人气。武侠世界的读者哪怕只是临时的购买一期,也能读到一个足够篇幅而又精彩的故事,这为吸引新读者,开拓市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创新形式的使用,不单促进了当时的杂志销量,更是《武侠世界》日后经历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依然能挺立不倒的重要原因。这种版面的改革,罗老板当日或顺应潮流,或是有意引导,今天都已不可考究,但其意义之大,恐怕是出乎包括罗老板本人在内大多数人的预料之外的。
除了体例的革新,还有题材的革新。
众所周知,罗斌先生创办各类杂志全面开花,因此眼界也愈加开阔。在他的引导下,《武侠世界》杂志,一改之前杂志只刊载武侠小说(或武林典故)题材单一的做法,将“武侠”这个题材的内容,进一步加以了拓展和衍生。早在1965年,他就大胆的引进了动作小说,倪匡的女黑侠木兰花系列,为当时动作小说的代表之一(六年,六十个故事)。比较知名的动作小说,还有岑凯伦的玉面女金刚系列(1967年)、马云的铁拐侠盗系列(1968年)、朱羽的美人局故事系列(1970)、冯嘉的蓝衣双女侠系列(1973)。除此之外,还有罗唐纳的西洋奇情小说(1962)、焦琴的历史名人故事(1965)、黄鹰的日本翻译小说(1966)等等多种形式。当然,杂志非常注意控制刊载比例,早期的武侠之外的其他形式,大都是以中短篇出现。犹如正餐之后,可尝新鲜的小点,让读者会有新鲜感而不厌烦。而今后,动作小说的比例则会随着读者欢迎,逐步增加,甚至成为杂志的支柱之一。
其二为其培养新人,引进新人,不遗余力
《武侠世界》杂志在引进新人(未必是创作上的新人,也可以是指从未在武侠世界发表过作品的作者)方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在1970年后,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有部分名家将主阵地转移到了《武侠春秋》杂志,但武侠世界的创作团队,却并未因此而受到太大影响,这和罗斌培养新人,引进新人,自然有分割不开的联系。期间虽有不少老朋友陆续离场,但也有更多新鲜力量,加盟助阵。有部分加盟者,特别值得注意:
1、黄鹰。青年时期起,便翻译日本作品在杂志发表,如:《剑底恩仇》(1966)、《七之影》(1967)、《飞燕无双剑》(1968)等。1969年10月,以卢令发表短篇武侠《七步断魂针》,并自绘插图(署名黄明)。此后更有《天外三煞》、《无情剑》、《剑士雄风》、《一剑七魔》等作,直至续写古龙作品《血鹦鹉》(1975)一炮而红,成为后来武侠世界的三剑客之首。
2、萧逸。其人以一部《铁雁霜翎》出道,成为明祥的台柱,但1964年之后,转行去做了编剧,便鲜有作品问世。但这并不代表他停止了武侠创作,而是由台入港,由长变短。在这一期间,可以看到萧逸在武侠世界杂志,发表的很多中篇作品,如:《金玉鸣》(1966)、《异人谱》(1967)、《黑白伞》(1970)、《雪岭珠魂》(1971)等等,虽然不多,但几乎没有间断,直至他后来以剑仙系列三部曲复出,成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武侠世界发表长篇作品的重要作家之一。
3、马云(1968)、朱羽(1969)、上官庸(1971)、冯嘉(1974)。四人先后加盟武侠世界杂志,带来一股动作武侠的热潮。此后马云的铁拐侠盗系列,朱羽的江湖恩仇系列,上官庸的小鬼子传奇系列,冯嘉的奇侠司马洛系列,自70年之后越来越受到欢迎。到后几年,动作小说轮流刊载,几乎包揽了所有一期完巨型小说的版面,成为了今后十几年,武侠世界杂志的又一重要支柱。

当然,除了这三例之外,武侠世界还不断的邀请到了越来越多的港台名家加盟,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高GAO、高庸、孙玉鑫、司马紫烟、宇文瑶玑、东方英、曹若冰、柳残阳等等,曾有人把武侠世界比作少林寺的木人巷,其引进加盟作家的数量,从此一比喻就可见一斑。
由以上两个重要因素,再加上罗老板经营得法,虽然七十年代以降,整个武侠小说的环境每况愈下,竞争也日趋激烈,但从武侠世界杂志中,却看不出任何衰落的迹象。杂志继续在余晖中,演绎着武侠黄金时代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