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说家风.家教.家训的话题

(2023-05-07 15:47:40)


引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想引用《红楼梦》中的这两首诗词作引子,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因为《红楼梦》的作者都那么谦虚了,恐怕其他人更应该谦虚些。任何文章都是出自于作者的笔下,都带有作者的“三观”形态(意识形态),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特定的历史局限性,形成了个人的主观臆旨。作者无论写什么题材,小说、故事、记实、杂谈、诗歌、传记… …都充满个人的意识形态。如果没有作者的意识形态,可能文章是乏味的,文章就没有了魂,作者也不过是行尸走肉了。任何典籍(集)、典章都是有魂的,不然就成不了经典,经典就是作者把灵魂揉到作品中去,让读者百看不怨,并能形成永久的流传----就是经典。如果一篇文章能是触动你的思想,那你就应该好好的读一下,也许你能品出其中的意味。如果说:《随说家风.家教.家训的话题》这篇文章,用《红楼梦》中的这两首诗作‘引子’不恰当的话,那么我们就看看这两首诗词是什么意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

----意思是:对世事洞悉明了也是一种学问,对人情熟悉通达就能化成文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意思是: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着我辛酸的眼泪!却说作者太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意味?

这篇文章,本来早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但是又觉得发这样的文章有些不适,

感觉有些胡言乱语,不想发这样的贴子。一直积压了八个月之久,后来想想反正是自己写的,发了也就发了,还是没有发,只怕扰读者不高兴,不要说有人点赞了,如果是能评论,恐怕要引起人们的讥讽。最终加了个引子,还是把它贴出去了,反正没有什么大错,最多博朋友们一笑。

家风.家教.家训,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家庭兴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但有名望的家族、家庭,都非常重视家风、家教、家训的传承教训,形成一种家规,培养时代的贤德,以彪炳家兴。族谱、家教、家训也就成了家庭的法规,谁犯了就必须接爱惩罚,祖训子孙必须遵守,以促一个家庭的兴旺,子继父业。但凡这样的家族、家庭,都会把这些训律形成章本,置放祠堂显位,警戒后人,维系家庭的延续。它在画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

   好的家风、家教、家训是一个家族的精神脊梁的支撑,也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如果家家都有好的家风、家教、家训,这个民族是最优秀的,因为人人都有了精神脊梁,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必须有民族精神脊梁的支撑,有了民族精神的支撑,这个国家就能行稳至远,自立自强。

   不论历史怎样变迁,时代怎样变化,家庭怎样变故,家风、家教都是一个民族的魂,自强不息的魂,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不能没有魂,也不能没有根,生生不息的魂,生生不息的根,必须明白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我该怎么做。要继承什么?要弘扬什么才是民族的立身之本,民族不强外族欺,没有话语权,就会丧失主权。小家是自家,国家是大家,国家强,自家兴。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哪一个历史人物,民族英雄不是秉持家教、家训而勇往直前,踏上历史的风口浪尖的,成为民族英豪、历史的巨人。

家风、家教、家训,在不同的家庭中有着不同的格局,它爱文化、政治、经济影响,但基本意义内涵、目标是相通的,所产生的效果也就了层次之分。祖辈们的用心是良苦的,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格局,那就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就看你家有没有,念的是什么“经”,怎样念?有没有传统,是个什么样的传统。怎么传?怎么发展?有没有变化,有没有效果。这就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发展史。不同的格局就有不同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这是历史所证明了的。在封建社会,你出自什么样的家族,什么样的家庭是很重要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决定了一切。官宦人家、富豪家庭人家有族谱、家谱、家教、祖训章款文条,一般穷人家庭没有,能有一点口头说教的传训,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人家了。所以说,家教、家训(祖训)家风是分层次的,不同的家庭就有不同的说教。是由一定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来决定这个家庭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体现着世界观的差异和走向。

那么,家教、家训(祖训)、家风是不是一回事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许多人回答得不是那么的清楚,概念也不太明白,还是笼笼统统地把它当成一回事,这是概念上的模糊。家教、家风、家训,它有相当的内涵,又有具体的行为所指,其目的都 是使家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兴旺、光宗耀祖。在封建时代这是最高家庭教育。

我对“家教、家训、家风”的理解是:家教,主要是家庭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品德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品牌,看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是看有没有家庭教育的问题。家训,主要就是家庭教育中的立身做人的教育,做人不能懒惰,要勤奋,要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不能什么都 依靠别人。老话说:靠人人会老,靠墙墙会倒,做人必须要有自己的实力,“打铁要靠自身硬”,这就是最好的传训。家风: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族、家庭的风气,这以家庭中的长者有直接的关系,长者们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世代相传。好的家风能使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长期和睦,团结兴旺,气正家和。譬如说: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以礼相待、相敬如宾、相互关心,好的家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由家族的长者们一代一代,或者说家庭成员的努力营造的。甚至是几代人付出的辛劳打造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名片。家教、家训、家风都是需要家里的长辈们带头,身体力行,为后辈们做出榜样,古时候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于言教。

任何时候,家教、家训、家风都与时代环境分不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时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如果社会政治清明,重视教育培养个么人的问题,社会风气端正,政通人和,教育到位,家教、家训、家风就会好。“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和风气就很难随人愿,古代同理,现代尤堪”。中国古代有许多大宅豪门、贤贵的家教、家训、家风的誌卷条幅,一般家庭是没有什么记载的,说教也只是口头而已,没有可查的文字记录。与之相比,就体现了家庭的层次,受教育的等次的区别,从历史地位来说,就是低人一等,对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战国时期,就传下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教例。南宋时的岳母刺字“尽忠报国”,(经考证,非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当然,岳飞的故事流传很多,传去传来,不知是什么时候传成了“精忠报国”,原来刺在臂上的字是“尽忠报国”。这说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国藩也有十六字家训为:“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还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致败。”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秀家教、家训、家风培育着一代代人,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推进文明社会建设,更需要弘扬它,发展它,使家庭与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捉进社会的文明。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说:“解剖他人,更要解剖自己”。这里的“解剖”二字是医学、科研术语,我的理解是:对别人评头论足,能不能对自己也评头论足,敞开心扉,光明磊落,能不能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更不要把别人说成是狗屎渣,把自己说成一枝花,把别人摆在亮处,把自己也要摆在亮处,有比较才有鉴别。认识别人的好坏的同时也要认识自己的好坏,知不足而进取,这就是我的认识方法。

谈了那么多的认识,有人会问你有没有家教、家训、家风呢?回答是肯定的,有!只是有小时候记忆中的老辈们(长辈)的口头说教,这也算是有吧!作用可大了,至今还记忆犹新,因为它对我们兄妹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时常会想起她们的说教,体会到他们的良苦用心,对自己来说是一生的受益,能够抬头做人。

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安宁八街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经济、文化都很落后,教育根本上谈不上什么质量,能有学校读书就算不错了,六十年代初开始上小学。记得那时村里各家各户,晚上都是点煤油灯照明,碾米、磨面要到十多公里外去才有,水碾、水磨总是排着长队。到了七十年代初村里才通了电,教我们的老师几乎是上过高小的民办教师,放学还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小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读完的。

我们家情况特殊,爷爷去世得早就连我爹也记不得,听奶奶说会做木活是个木匠,奶奶是个受封建社会摧残裹小脚的农村妇女。奶奶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一个人硬是把父亲和姑姑送到镇完小和乡完小读完高小,在村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现在想来奶奶算是有眼见的人了。母亲是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农村妇女,整天忙于务农和打理家务,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所以家里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小时候记得父亲是一名大队干部,后来调到ba jie人民公社工作。母亲忙于生产队的农活,为操持这个家挣工分,那时候农村就是靠工分吃饭,照顾我们兄妹的几人的就只有奶奶了,我们兄妹很喜欢奶奶,村里人也都很喜欢我们的奶奶。因为奶奶是一个勤劳、善良、正直的老人,到现在我们都还记得奶奶的好。小时候记得村里哪家有个大事小情,邻里之间闹个茅盾纠分,都喜欢找奶奶去劝说、调解,很是受村里人尊敬,可见奶奶的为人处事是多么的好。

上小学时,放学回家就跟奶奶在一起,帮奶奶一起学做一些我们能做的家务,奶奶也会经常讲一些民间故事给我们听。现在想来,这些民间故事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她不但讲故事,还教我们做事、做人,这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家的家教、家训、家风吧!

在教我们不要乱拿别人的东西时,奶奶说:别人的东西不经过人家同意,不是人家给的,不能随便拿回家来,不论价值的大小,“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乱拿别人的东西,就是做贼的开始。“人要知恩图报,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人要分得清好坏,不然连狗都如”,在教做事方面说:“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靠人人会老,靠墙墙会倒“必须自己要学会生活中的一切,什么事孝离不开自己,”“打铁要靠自身硬。”… …

这些说教在我们的思想上,从小时候就深深的打下了烙印。如今回忆起来感觉一点都不过时,因为我们在家庭、社会的培养下,已经成为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我可以这样说:我们兄妹是有良好的家庭教养的,最低学历也在中专以上。我感觉到我是最幸运的,上中学时遇到几位好老师,上师范时又遇到好老师,这些好老师为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在工作中产生了主观能动性,能够自己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我感谢他们,也会经常念想他们的好,也希望老师们能健康长寿… …

退休后留下的就只是回忆,自己走过的历程,有许多让人难以忘却的经历,仿佛就在作天,淡然一笑好像又年轻了点点,敢于回忆过去,说明没有愧对人生。人啊!工作几十年真的不容易,能办成几件有意义的事更不容易,能办成几件回忆起来感到欣慰的事更难上加难,更不要说办大事了,我们都是办小事的。有的人根本就没有那个机会,或者说有的人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一生就到头了,虽然没有出现么大错,真是平淡的一生。如果能有那么2—3件事能在上级主管局考评评比中肯定认可,那是很少的,那是工作中的荣耀。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工作是有分工的,有份内的,也有份外的,什么是份外的?份外的就是替别人做的,有时就是搭把手,这是不容易的。一个单位挣来的荣誉是集体的、是大家的,有时候就搭把手的事,因为能力有大小之分。一个人要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我是不会把一点点成绩挂在嘴上的,而是把它看是工作中的一点点小进步,或一个起点,不值一提,把它化作做人的底气,人是要讲究底气的。

我们兄妹虽然没有成什么“大器”,但是个个都 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退休后人人能领到一份丰厚的退休养老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要感恩我们这个国家,感恩我们这个社会。遵纪守法,爱党、爱国,在社会生活中,不要给社会添麻烦,快乐健康地安度晚年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希望习近平同志当选、连任。

                           202208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