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19-06-26 16:47:35)
标签:
转载 |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课
一、课题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多种手段加以辅助,以“读”为主导来加以锻炼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片文章的大意,也是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感情,而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教育更是对小学生有着启蒙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阅读,从阅读教学出发,更加关注学生文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品词斟句中获得知识,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课题的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是纵观小学高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在阅读方面亟待提高,其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阅读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阅读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这些都会反应在学生平时的说话中,阅读理解测试中,如果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我提出此课题的缘由。
此次的课题研究,我想探讨科学的阅读课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注重阅读课的学习,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课题的目标
(1)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
(2)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意识和能力,学会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提高读书能力,使小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3)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践行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沣东实验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2.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阅读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
(3) 访谈法: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其阅读情况,并从中发现一些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
(4)总结研究法: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对研究种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对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全程性的跟踪研究,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考查研究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依据本课题研究的思路,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即时对经验进行梳理,形成、提升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10—2018.11)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申报工作,进行课题研究动员和文献探讨,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有关资料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8.11—2019.5)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6)
3、由组长负责,课题组成员参与讨论、调查、研究、整理资料、收集图片等相关工作并撰写相关研究成果论文。
六.课题研究成果
近一年,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分工合作,课题探讨,实践研究让我们对本课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虽谈不上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但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更多了解,在课堂教学上产生了更多想法,并努力改善课堂阅读教学环境。现对研究成果进行如下总结:
(一) 影响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调查表明,学生对课内外阅读的兴趣仍不高。原因是由于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学生阅读困难等多种原因,朗读这个最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过于死板,不能针对学生形象思维这一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朗读训练。如在朗读中创设意境,扮演角色朗读、范读、领读、分组读、男女轮读等方式。
(2)阅读量少是制约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阅读量少必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语言词汇的积累不丰富,这样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就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实践早已证明,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如果没有阅读中的“量”的积累,则无法达到学习结果中的“质”变。
通过对班级阅读能力较好的同学的观察,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喜欢阅读,阅读面非常广,阅读量大。比如六一班的王紫涵同学,该生的阅读能力非常强,每次测试阅读理解都能取得高分,通过访谈发现该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课外也是书不离手,其阅读面非常广,历史、文学、科学等都有所涉猎,其中一些书目是初高中生才会接触的,但是她在小学阶段都已经完成了阅读,其阅读量的积累可想而知。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调查表明高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仍存在不良的阅读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行为方式或倾向。俗话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所以学生阅读的不良习惯除学生自身克服不够外也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的重复训练,坚持不够有直接的因素。由此就导致了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找不到好词、好句、有关的句段或相关问题。更领会不了词语搭配的规律和布局谋篇的规律。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与策略
1.教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并不是短时间里能解决的。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作为教师,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在课堂上可以进一步的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述课文的大体内容。
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指点学习方法;略读课的教学,老师要更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四是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
2.阅读时做好积累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首先,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的好方法。但这里的背诵不是死记硬背,是在阅读时进行准确地感知和透彻地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要点背诵课文。如采用提纲式的方法进行背诵。对于一些名言警句、诗歌,有的学生目视口诵记得慢,可以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其次是摘记法。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对摘记的优美词句,把同类的抄在一起,如可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只有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3.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增加现有阅读量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一个人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技艺,就要多读书,读百家书,学百家艺,这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学会收集书中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应以童话、故事、军事、科技、文学、名人传奇等方面书籍,这是因为“童话”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增强阅读兴趣,懂得故事中的寓意,从中受到启示和教 育;“故事”中一些情节可打动孩子的心灵,进而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故事特点容易口述,这样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军事、科技方面书籍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进步有所了解和认识;文学类书籍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如名家名作被选入语文教材中《匆匆》、《春》朱自清、《小鸟的天堂》巴金、《落花生》许地山等一些文章,读后就能着实让人感受一种美,一种快乐。这一年中我们也推荐了很多好书给学生,如《骆驼祥子》、《绿山墙的安妮》等等,让孩子们从不同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4.激发兴趣,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情意感召法。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书海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2)交流展示法。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在平时我们会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组织“读书分享会”、“好书推荐会”、“有趣的故事分享会”等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自己阅读书目,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举行一些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读书手抄报等等。这些做法,可以激发全体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吸引他们走入书的世界。
(3)评比激励法。进行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比学生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读书手抄报、读后感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读书分享”“故事分享”等口头能力测试。
5.家校联手,亲子共读
阅读以理解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篇的能力。在学校里除了老师课堂上推荐的课外书,也要重点进行家校联手,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合作,从改善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在家庭阅读时,父母应经常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让他谈谈书的内容或对书的评价,避免盲读。教师也应经常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和课外阅读等情况,教师与家长应该多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七、研究后的反思。
小学高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谓“趣”字引路,博览群“书”。语文教师重点要做好阅读方法指导,保证质量。纵观教师的课堂教学,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还比较薄弱,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阅读方法是否有效也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学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虽然本次课题研究已经结题,但是课题研究仍在继续,未来我们会更加关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