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薛法根老师《山居秋暝》有感

(2019-12-25 11:20:38)

薛老师执教的《山居秋暝》选自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薛老师的课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朴素中透着大气,灵动中显出智慧。他关注每个教学小细节,处处以学生为本,从难写字的读音和书写,到诗题的正确朗读;从作者写诗背景的引入,到理解诗题意思;从律诗的平仄知识的讲解,到古诗的朗读指导;从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到连起来讲清楚诗的意思。最后落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双线目标。整堂课容量大,“语”味浓,一气呵成,浑然天成。正应了薛老师“用语文教儿童”的主张。梳理一下,薛老师的课由以下几个板块组成。 一、理解诗题 1.指导写课题中的生字。上课伊始,薛老师让学生打开练习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当写到“暝”时,薛老师告诉学生:“暝”是“日”字旁,与太阳有关,太阳下山即为“暝”,随即强调“暝”和“瞑”的区别,为了加强记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再写两遍“暝”字。 解析:在这个环节中,薛老师关注字词教学,通过字的偏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字,并和形近字相区分,纠正易错点,扎实有效。 2.读课题。字写好之后,薛老师让学生自读诗题,强调“读正确,读出节奏感,读紧凑点”,老师范读,学生练读,直到读好为止。 解析:很多老师对诗题的读法不太讲究,而薛老师强调要读得“正确、有节奏感”,朗读要求明确,当听到学生拖音读,要大家读“紧凑”点,通过扎实训练,学生读好了,这个环节教学非常到位。 3.理解诗题。有了前面的学习和铺垫,薛老师带领学生理解诗题的意思。他从“居”字入手指导:“居”是居住的意思,“山居”是住在山里边的意思。按这个说法,住在村里边、住在外地、出去游玩住的地方又该怎么说呢?学生顺利说出“村居”“客居”“旅居”。薛老师又问:那归隐山林又可怎么说呢?学生说“隐居”。薛老师说:本诗是诗人王维隐居在山中时写的一首诗。大家在预习时查过资料,王维在哪里隐居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学生开始展示查找的资料。有些学生找好资料没带说不清楚,薛老师提醒他要记住资料的内容,万一记不住可把资料带来;有的学生找的资料太多太杂,薛老师提醒他要学会筛选资料,展示最有价值的内容......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薛老师在大屏上出示王维一生几个重要时期的资料:30岁都进状元,40岁贬官,公元755年,被俘投降,此后虔心向佛......学生阅读资料,知道王维隐居的原因。最后说出诗题的意思:这首诗写的作者居住在终南山时,在秋天的黄昏时看到的,想到的。 这里有一个细节有必要和大家分享:关于“秋暝”的理解,有的学生说是“秋天的傍晚”,有的说是“秋天的黄昏”,薛老师抓住这个点,让学生对比“傍晚”和“黄昏”哪个更好,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黄昏”更有诗意。 解析:此环节,薛老师花了较长时间,考察训练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一是举一反三的能力,由“山居”引到“客居”“旅居”等;二是查阅资料的能力,教会学生要筛选材料,记住资料内容;三是遣词造句的能力,对比同义词,理解更准确的用词。 二、朗读古诗 理解了诗题以后,薛老师开始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分五个阶段:一是出示古诗,让学生个别读,强调读出“节奏”和“停顿”,板书“停顿”。二是画出节奏线,让学生读。三是讲解“律诗”,薛老师这样说的:八句的律诗分四联,每联两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古代的诗歌是没有标点的,读起来不光要注意“断”,也要注意“连”(把板书中“停顿”改成“停连”),这样读起来更有味道。教师范读,学生个体读,师生一起读(师读每句的前二字,生读每句后三个字)。四是边读边想象诗里边描写的画面。五是把每联的最后一个字变成红色的,让学生读,发现规律。引出古诗中的“平仄”和“押韵”知识,强调读古诗时就做到“平长仄短”,示范读,个体读,集体读,直到读好为止。当讲到“平长仄短”的朗读要求时,薛老师引出尾联第一句的“歇”,他说,按今天的读法,“歇”是平声,就读长一点,但又不押韵了,其实,这个字在古代是入声字,所以应该读短一点。 解析:在朗读古诗的环节,薛老师的做法真可谓的厚重而有深度。由“停顿”到“停连”的指导,做到了古诗朗读的另一种境界;由“平仄”朗读规则让学生触碰到古典文学的精髓;由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做到了古诗朗读质量的提升。学生从中学到的东西真多。 三、背诵古诗 诗读好了,薛老师话锋一转:请大家把本诗中每句诗的前两个字画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画出“空山”“天气”“明月”“清泉”“竹喧”“莲动”“随意”“王孙”这八个词语,回答:这几个词除了“随意”之外都是表示景物的词语。薛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发现。他强调:第七句“随意春芳歇”的“春芳”是“春天的花草”的意思,“歇”是“消失、消散”的意思,“随意”是“任凭,任意”的意思,连起来的意思是“春天的花草任随它凋零”,所以这句诗原本可以这样写“春芳随意歇”,这种倒着写的表达方法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我们现在把“春芳”放在这句诗的前头,再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回答:本首诗中每句的前两个字都是名词。薛老师让大家把这八个字连起来背诵古诗。全班学生很快会背诵了。 解析:背诵古诗虽然不是太难,但薛老师抓住本诗每句诗前两字是名词的规律,让学生记住并理解这些词语,连起来就是整首诗,非常有智慧。这是老师为学生顺利背诵古诗而搭了一个梯子,技高一筹。 四、明白诗意 学生对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了大致了解。薛老师说:苏东坡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诗里藏着两幅画,你们能在诗中找到吗? 1.找“画”的诗句。学生思考后,找到答案。即第三、四句为一幅画;第五、六句又为一幅画。 2.找“画”中表示景物的字、词。学生找到“月、泉、松、石”和“竹、浣女、莲、渔舟”,老师让学生把这八个词板书在黑板上。 3.想象两幅图画,并用文字描写出来。薛老师问学生,这两幅画有这么多景物,你们认为这两幅图美吗?(学生回答“美”。)那你们把两幅画用文字描写出来。 学生展示这里我不再赘述,但我想把薛老师指导的一个片段与大家分享:一个学生说第三、四句诗是这样写的:月亮的清光照在苍翠的松树林里,清澈的泉水流过林间的石头。薛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清光”似乎太直,大家能不能换个词,学生说了几个老师都不太满意,一个学生把“清光”换作“清晖”,薛老师马上表扬这个学生:“这个词用的太妙了,雅致而含蓄。”学生受到启发,把“照”改成“轻洒”,并大胆地说:“轻洒”这个词非常有味道,能让这幅画更加栩栩如生。薛老师点头称是。 通过多次修改,薛老师出示了两幅画,再让学生读这四句诗,明白了第三、四句诗是“静态描写”,五、六句诗是“动态描写”。落脚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解析:不少老师经常感慨学生写作词汇匮乏,太平太直,没有味道,究基原因,是我们课堂上进行的相关训练太少。薛老师主张:教古诗不能只看诗的字面意思,要聚焦诗的形式、形象、意象和意境,不能让古诗中每个字轻易滑过。在薛老师的课上,花费大量时间训练学生词语表述得准确性,表面上是看是老师训练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实际上也是习作练习,更是一个对美的熏陶的过程,此环节做到了一举多得。 五、感悟情感 学生完成了一次写作之旅,深刻理解了诗的意思。这时,薛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谁愿意住在这样的画里,为什么?学生说:这里风景优美,无忧无虑,所以愿意住在里边。老师提醒:王维他由官场到隐退,他放下了什么?学生受到启发,纷纷回答:王维放下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放下了功名利禄,放下了心中的负担。薛老师总结:对,王维放下了所有的负担,心变得像明月,像清泉,心里空了,所以这座山是“空山”,“空”是一种境界...... 解析:课到这里戛然而止,而它留给老师的思考却是深切的。这个环节,薛老师由王维的生平巧妙地落脚到“空”,让学生理解“空”是一种境界,要向作者一样做到心若止水,何尝不是一种大美?这正应和了薛老师的一句话:读古诗就是和古人对话,为了更好地对话,要追溯历史,和古人共同生活在一个情境中。薛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