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鼓舞了无数青少年成长的励志读物——《童年》

标签:
高尔基苏联窦桂梅童年 |
http://s11/mw690/006p6oNBzy7hi0FLLaq5a&690
品味《童年》,感悟生活
《童年》用一句概括,讲述了作者(阿寥沙)一段沉痛的童年往事。他在3岁丧父后,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与丑恶。
这是一本独特的自传体小说,但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的一段生活。在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都站在我们的面前,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它以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的眼光来观察那个特殊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的孩子和他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他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
古往今来,时代在变,但人性是恒一的,让我们重温经典,感受高尔基的童年生活以及我们自己的困境。
http://s9/mw690/006p6oNBzy7hi7tEX5me8&690
《童年》精彩赏析
整部作品精彩、细腻,让读者欲罢不能,因为篇幅有限,我们选取文中一些精彩篇段作以赏析: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趾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的;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幼年丧父,人间悲剧!三岁,本应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理应享受充满童趣的生活,面对死亡的父亲,三岁的他根本不懂得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只是注意到父亲的这个姿态非常奇怪,甚至难看……三岁的孩子面对这一切,唯有心酸心痛!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三岁的孩子理解不了“丈夫感染霍乱而死,小儿子在父亲的遗体旁出生便夭折的母亲的凄惨”,面对“神经兮兮”的母亲,他感受不到丝毫幸福,幸好有积极乐观的外祖母“打进”他的记忆,让他黑暗的生活有了一束光,让我们对他的命运稍稍能喘一口气。
外祖父把我从挤在一起的人堆里拉出来,按着我的头问道:“你是什么人啊?”
单看这一句,我以为文中的外祖父得了老年痴呆,正常情况下,外祖父怎么可能不认识三岁的外孙?可悲可叹!
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后来从外祖母嘴里我才知道,母亲来到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在坚决地要求父亲分家。
这种残暴的行为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使孩子们也像大人一样恶毒或郁郁寡欢。这种环境下,谈“教养”显得过于矫情,更不用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讽刺可笑。
我在他手里挣扎,拉他的红胡子,咬他的手指。他狂吼着,夹紧了我,最后,向长凳上一扔,摔破了我的脸。
都说隔辈亲,你能想象得出,这是外祖父和外孙吗?读到这里,感到窒息。
母亲沉重而高声地说道:“我自己就当了一辈子孤儿!”
有一种孤儿父母双全!因为,这样的家庭没有爱,只有暴力!
外祖母整个身子趴在地板上,两手不住地摸伊凡的脸、头、胸,对着他的眼睛呼吸,握住他的手揉搓,把蜡烛全碰倒了。
除外祖母之外,唯一带给我温暖的“小茨冈”死了,“我”的生活又变得冰冷起来。
我直想从鸭绒褥子上跳起来跑开。觉得很热,稠密沉重的空气窒息人,令人想起“小茨冈”死的情形,地板上到处流的都是血。有一块什么东西在我的脑袋里和心里肿胀起来。我在这屋里所看到的,仿佛是冬季大街上的载重车队,慢慢地从我身上走过,把一切都轧碎了……
最终,纳塔利娅舅母难产死了。在当时,进医院这种奢侈的事儿和穷人是挨不上边的。穷人的死,无声无息,和死一只蚂蚁没什么两样!
话未落音,窗户上方的玻璃就哗啦一声飞开了,在外祖母身旁桌子上落下半块砖头。“没有打中!”外祖父嚎叫起来,哈哈大笑,也许是在哭。
外祖父哈哈大笑,为什么又说也许是在哭?因为他深感悲哀无奈,是舅舅打他,儿子打老子,仅仅是为了那一丁点儿可怜的家产。
然后,我们像平时一样,默默无言地坐了很久,仅仅有时交换一两句话。
晚上他走了,和大家亲切地告别,紧紧地拥抱我。我走出大门外,看见他坐在大车上,震得颤颤巍巍的,车轮子搅和着冻结的泥疙瘩……
“小茨冈”死后,“我”在这里的第二个朋友“好事情”却被外祖父撵走了,这种孤独旁人无法感受,也导致“我”对外祖父意见更大。
小的时候,我想象自己是一个蜂窝,各式各样普通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蜜——生活的知识和思想,送进蜂窝里,他们尽自己所能做到的慷慨大量地丰富我的心灵。这种蜂蜜常常是肮脏而味苦的,但只要是知识,就是蜜。
这个比喻用得非常棒,充满童趣,又意味深长。讲了自己小的时候对生活和知识的感悟,耐人寻味。是说接触到的人和事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经过我们自己的加工变成蜂蜜,变成知识。
我从墙缝里观看他们,他们看不见我,我很希望他们能看见我。我喜欢他们那样巧妙、快乐、和好地做我不熟悉的游戏,喜欢他们的衣服,喜欢他们彼此善意的关切……
我多么渴望融入他们,多么渴望被人爱!
在上课时,她那深陷的眼睛越过我的头顶朝墙壁、窗户望去,她用疲倦的声音问我,时常忘记答话,越来越爱生气,嚷嚷,这也使我感到委屈:母亲应当公正,像童话中所讲的,比任何人都公正。
幼小的“我”不懂母亲的痛楚,不能体会发生在大人身上的事情,但孩子希望得到爱,这一点永远没有错!
我只能走出大门外,看见她低着头拉着马克西莫夫的手,小心地用脚踏着砖铺的人行道,踏着砖缝里钻出的绿草,像是在钉尖上走路似的。
“小心”和“像是在钉尖上走路似的”说明母亲在第二段婚姻中的卑微。
我在母亲床旁端着碗,看着她的脸变凉,变灰,不知站了多久。
外祖父进来了,我对他说:“母亲死了……”
母亲死了,单单这几个字,足以让人颤抖——父亲走后,那个和“我”有着最亲密血缘关系的人也去了。从此,这个世界上,“我”更加孤独!
埋过母亲几天以后,外祖父对我说:“喂,列克谢,你不是一枚奖章,我脖子上不是挂你的地方,你到人间混饭吃去吧……”
于是我就到人间去了。
母亲死了,这个“我”和外祖父之间唯一的纽带也断了,加上外祖父的破产,他“理所当然”地遗弃了“我”……从此,“我”自谋生路!
http://s14/mw690/006p6oNBzy7hi7wNZeZ2d&690
那段令人窒息的童年岁月
童年,是值得每个人回忆、珍惜的一段美好时光,也是最难忘的,而文学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与众不同,是让人窒息的、苦难而又悲惨的。
年幼丧父的他寄人篱下,耳濡目染了诸多的悲惨与不公,但他没有因此而懦弱,也没有从此而一蹶不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挺过来了,还保持着那颗善良的心,非常难能可贵。
我们在读这本书时,除了对高尔基的怜悯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呼吁外,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屡次家庭战争,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人与人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尊心,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殴打别人的权力,但作为夫妻的外祖父却屡次殴打外祖母,这在当时那样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他们理应更加彼此关爱,但男权至上,妇女没有地位,外祖母也只有挨打的分儿,对于这种愚昧,唯有深感悲痛。
而舅舅们之间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们自私、贪婪,为了一点点所谓的家产,天天闹着分家,明里争暗里争,不顾一丝手足之情。
最恐怖的是,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竟然带领流氓去攻打外祖父,儿子带人打老子,这简直是逆天行为,不仅揭露了这个逆子的凶恶嘴脸和丑恶行径,也客观地暴露了千千万万小市民家庭的尖锐矛盾。
在外祖父家,高尔基没有什么朋友,好不容易认识了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小茨冈”,却被舅舅给害死了。后来,他又遇到了木匠“好事情”,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常常在一起聊天的人,却又被外祖父赶走了。
童年生活的黑暗是高尔基的不幸,但他在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中,磨炼了一身坚强的意志。高尔基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十二岁便出外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做过铁路工人、面包店工人、看门人……通过自学,最终成了一代文学大师。他这种坚强不屈,敢于面对困难并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正是今天的我们所缺少的!
http://s11/mw690/006p6oNBzy7hi7y6nPkda&690
读《童年》意义何在?
读《童年》,不只是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推荐,在今天这个“花儿一样”的时代,我们比那时候的高尔基幸运太多,没有黑暗社会的磨难,也不用经受皮肉之苦。但读《童年》,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文字的力量,体会高尔基贫穷生活中满满的正能量,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实,对于生活在光明中的我们来说,有些东西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人性的丑恶,制度的残酷,都一样在存在,也许每个年龄段去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我们可以看一下豆瓣读书上网友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
小时候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的高尔基,居然在一个坐火车的后半旅程外带一个不怎么专心的上班日读了。里面的每一个情节都蒙着淡淡的灰烬,然而又散发着炽热的光。贫苦的人民,调皮捣蛋的儿童,粗野然而富有感情的长辈,大段小段的波折。最爱的是外祖母,里面连描写都是鲜活得让人想哭啊。
很有生命力的语言。色彩,感受,想象力,还有堪比聂鲁达教给邮差的丰富的比喻。可以体味到俄罗斯的气息和一个儿童眼中的生活,个人觉得很不错。
那个时候我读小学,那个时候我每天坐在沙发上读那套厚厚的《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屡次落泪,也是第一次不觉得苏联人名冗长难记。
在阴沉天气里读一个同样阴沉的童年。很典型的十九世纪的文学,详尽的环境、人物和对话描写。深重的俄国底层人民,比我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好些,这个比较写实,想起了小学课本里的扬科,和文里的小茨冈一样,被活活打死。。。悲惨的童年,除了其无奈的祖母和她所讲的对上帝的盼望。
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简直了,尤其那句,好像要融化了的眼睛,不停地流出泪水。很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明白,因为生活的贫困,俄罗斯人似乎都喜欢与忧伤相伴,又随时准备着遗忘,但从来不因为不幸而感到羞惭。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
好像是小学时候读的。从那之后,阿廖沙这个名字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
《童年》生活很悲惨,但作者写这段自传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为了回忆,也不是向人博取同情和可怜。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管所处环境多么艰苦,多么恶劣,只要心存美好,保持善良,保持乐观,就会有好的结果,这也是《童年》带给我们的魅力所在。
只要心中有爱,对光明充满希望,所有的黑暗都可以点亮!
http://s15/mw690/006p6oNBzy7hi0CjURg8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