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实验
(2019-05-21 16:16:22)分类: 教育博客 |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探究实验的小组实验分组随意,任务不明确,小组实验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所以必须重新确定实验中的小组合作方式。
1.小组合作的意义
小组合作,让学生组成一队来完成同一件事情,学生能够自主分工学习,互相帮助来学习、鼓励学生一起组队工作,在完成集体任务的同时也能完成自己的理想,互相帮助、一起学习。在合作小组里,学生能更好地交流,距离更近,大家可以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出现头脑大风暴,一起合作完成会更加容易。组员间相互鼓励,勇敢活跃地回答问题,促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依靠个人的力量处理不了问题,但各组员组合在一起,力量就不是简单的叠加,效果不可想象,可以解决课堂的难题,提高课堂的效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与缺点,组员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从中可以获得实现自我和获得他人尊重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在相处中需要关注其他组员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辞对他人的影响,改变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陋习,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2.小组实验的必要性
物理探究实验任务较重: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分析数据,单独一人完成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杠杆在水平方向上平衡后,在杠杆的左边施加动力,右边施加阻力(通过加减钩码,改变力的方向)。在挂钩码时,杠杆不平衡,钩码容易掉下来,需要一手扶着杠杆,另一只手往另一边挂钩码,棉绳不固定而且细,容易摇摆,学生单手操作比较困难,顾得了左边,顾不了右边,顾此失彼,手忙脚乱,经常要重复挂好几遍才能挂好,途中还要增减砝码,而且还要记录数据,分身无术,影响课堂效率。
3.合理分组,分配任务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学生认为小组合作有助于物理探究实验的有效教学,而且较多的学生认为4人一小组最为合适。一个班,平均人数为60人,2人一组,需要分为30组,小组数量太多,实验器材不足,而且教师关注不了那么多的小组,不合适;6 人一组,需要分为10组,小组成员过多,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现象:坐在旁边看实验、听实验;坐在旁边聊天,更有甚者跑到其他组探讨实验。笔者曾经询问小组成员不参与的理由,他们的理由如下:他们的动手能力太差了,不懂实验;他们男生动手就完全足够了,我们在旁边看,效果一样;我们与他们相距太远了,不好讨论;我自己思考,没有跟他们讨论。由此看来,小组成员太多,实验任务不是每人都有,而且相隔太远,确实不合理。因此,探究实验小组,合理的规模是4人一组。
4人一组,要避免小组成员互相排斥,你对我有意见,我认为你水平不够高,互相挤兑,这样会非常影响小组合作,甚至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分实验小组时,要了解学生之间是否有矛盾,价值观是否相近,性格如何,尽量使小组成员志趣相投、有共同的话语,减少学生闹矛盾的概率,按照“组内异质(组内成员各有各的特长和缺点),组间同质(小组间的总平均水平相差不远)”的原则,让组内成员择善而从、一起进步,为了小组间的竞争比较公平,小组间的平均水平相差不能太大。所以,安排成绩好与差、语言表达能力好与差、动手能力好与差的同学分为一组,优劣互补,互相帮助。
一个小组里,应该有各个分数段的同学,成绩好的同学在帮助他人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思考如何去解释、引导,怎样使他人明白自己的言语,带动他们主动思考、组织语言,加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存在较多不懂的地方,而且他们很少也害怕向教师请教,问题越积越多,有问题不及时解决,前一个基础知识不懂,后面的知识就无法理解,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碰到不懂的问题或不太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提出来与其余组员讨论,求教于他们,及时解决问题,而且同龄人的交流更融洽,大家更容易理解对方,不存在代沟,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慢慢地跟着大家的脚步,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可以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有榜样可学,也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树立信心,而且这些同学往往能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引起其他组员的思考。
划分实验小组,不能按照以前的观念:学生按照教室座位坐或者学生随意挑选位置,没有任何的规划,学生喜欢跟自己玩得好的朋友一起,更加容易聊天。一个班里,以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居多,实验小组好、中、差的人员比例为1:2:1较为合适。以下是笔者的一个实验小组的分组设计:班里共有62人,4人一小组,分为15个小组(其中有两个小组5人)。按照成绩的优劣,从高到低,把62人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15人,第四大组17人,(这个操作是教师隐性操作的)。第一大组的15人为小组长,然后让这15人在第二大组、第三大组、第四大组各挑选一名组员(从第十五名组长开始倒着选择,如果从第一名组长开始选,他在每一大组都选择排名第一的学生,组间差距就会很大,不利于组间竞争),最后两人由这15个小组长决定加入哪组。学生自己选择组员,学生互相了解对方,清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而且他们还会考虑到小组成员间的相处是否融洽。小组长选完组员后,教师要进行一定的调控:每一组的水平差距不要太大,尽量做到平衡,差距太大,就与小组长进行协商,组员进行微小调整,尽量做到每组都有各自不同特长的学生。
在探究实验课上,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没有参与到探究实验中。所以,应该让每个组员都有任务,利用任务驱使学生努力学习,独立探究,明确自己该怎样做。所以,小组合作不是分好小组,教师的责任就完成了,这只会让小组实验成为摆设,只有形式没有实际,没有把小组合作用到实处。教师应该结合小组成员平时的能力以及小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给每个组员安排任务,让每个组员清楚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他能决定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把自己变得积极起来,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鼓励小组成员自己思索的各自的工作,积极参加小组活动,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完成一个自己的“任务”,学生获得满足感,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求知欲。
根据物理探究实验的特点,把小组成员分为四个角色:小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和发言员。各自的任务是:小组长划分小组任务,领导组员对实验进行探讨,统筹规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适合各项能力较强的学生;副组长协助小组长,调节组员间的矛盾,加强组员间的沟通,监督组员参与实验,发动组员多多提出自己的看法,适合交流能力较强的学生;记录员进行读取、记录数据、表述结论的工作,适合能力较差的同学;发言员负责把小组讨论得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适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