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午时三刻问斩——关于砍头的那些事儿

(2017-03-02 17:20:21)
标签:

杂谈

http://wx1/large/006oZQ7Dly1fd8h8qfe7vj3091064dig.jpg

​大家在古装剧里,经常能看到一个囚犯头戴枷锁身披镣铐跪坐在囚车之中,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被围观群众扔了一身的菜叶子臭鸡蛋,然后被拉到菜市场,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中被刽子手砍掉脑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砍头,或者文艺点儿说,斩首。

斩首,又称“问斩”、“杀头”或“砍头”,是死刑的一种,即将犯人的头颅砍去致死。无人不知斩首何意,这种刑法风靡于全球,方便实用,大家都都说好,其为人津津乐道的程度远胜如今的“枪决”。

斩首示众是统治者常用的手段,如同现在在广场上搭台搞活动,主持人拿话筒一声吼,大家都围过来看热闹,它能起到宣传教化、震慑百姓的作用。中国古人在对斩首的过程上有着独到的见解,拿今天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有特别的杀人技巧”。对于一般人,午时三刻,推于菜市问斩,对王公大臣采用午门问斩,这是很有讲究的。

午时即现在的1100-13:00,一刻约为15分钟,午时三刻即11:45分左右,此时烈日当头,人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按封建说法是午时阳盛,三刻盛极,能瞬灭阴魂,致使被杀头者魂飞魄散,连鬼也做不成。还有一种说法执行死刑是“阴事”,被杀者的阴魂会出来纠缠判决官、监斩官和刽子手,而午时三刻可压制阴魂不敢出现。午门斩首对皇帝来说是占据天时地利,午门在风水学上是阳盛之地,加上午时为阳时,此时此地,砍人毫无顾虑,不管你是该死还是冤死,龙椅上那位都可以高枕无忧,如果皇帝仍然觉得心惶惶,那就顺便灭个九族。

http://wx1/large/006oZQ7Dly1fd8h9egybrj30fe0bz7e7.jpg

​说说斩首的过程,从判刑那一刻说起,当判决官下达判处决定时,先将人贩收监大牢,接下来就是宣传工作,好比公司推出一个项目,营销部门就开始计划如何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衙门外都等着呢,当通知一出,人贩家属哭断肠,其他人就开始转述,怀揣着看热闹不嫌事多的精神,恨不能爹娘多生几张嘴,说起这事激动不已,口沫横飞,回家就准备好瓜子板凳,等着看戏。家属们在思考如何喊冤,胆大者考虑要不要劫个法场。到了行刑的那一天,全城的人都怀揣激动的心情,三三两两约好逛街看电影,噢不,是看行刑。犯人被关押在囚车内,从大牢运至法场,考验犯人人品的时候到了,如果犯人是默默无闻且犯罪没触及百姓利益的,那么恭喜你,街上的人最多看看你帅不帅,帅的话大家为你感到惋惜,不帅的说你活该;如果你是尽人皆知,罪大恶极的人,不好意思,在临死前你还得遭罪,首先这是上午,大家虽来看行刑,但顺便也要办正事,什么正事?买菜!听说最大恶极的罪犯要斩首,大家的心情是激动的,这种激动维持了一两天,必然是需要发泄的,已然等不到午时三刻。

事实证明,石器时代的投掷技能顺利的遗传下来。大家摸摸菜篮子的各种食材,尤其是大小适中,分量恰到好处的类似小石头的食材-鸡蛋,赶上季节合适的话还有一种更为犀利的神器-西红柿,连原本矜持的妇道人家也把持不住了,犯人罪有因得,还触及过他们的利益,原本激动的心情在找到合适的理由后,一切就变得理所当然。漫天飞舞的蔬菜瓜果,角度、匀速直线运动的囚车、弹道加速度、抛物线理论,这些计算此时在大家脑子计算不到一秒,且准确度极高,刘徽、祖冲之如果得知想必也能含笑九泉。对于囚车内的犯人,他是何感受?一般来说是没有感受的,马上都要死了,谁还在乎这些。但是面对这样的局面,负责押赴刑场的官兵衙役是极度郁闷的,他们不仅要防止骚乱,还要随时准备应付胆大妄为之人劫囚,偶尔还要被殃及池鱼,那些数学不好又热爱投掷运动的百姓没准就送他们一个惊喜。

囚车一般要在行刑前半小时到达,我们现在通常认为就是菜市口就是菜市场,这种说法不是完全正确,之所以大家认为是菜市口,是因为这地儿出名,菜市口在北京,起源于元朝,当时菜市口叫柴市口(买柴的),当时在这里处决了一位名人,他就是文天祥。柴市口后来几经演变为买菜,又称菜市口。死于菜市口的名人不计其数,最轰动的莫过于辛酉事变后肃顺被判菜市口斩首,这在当时轰动全国,整个京师震动,还有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由于菜市口过于著名,各地争相效仿,容易效仿是因为菜市口之名过于简单,菜市场哪里不是!而且这里人口密集,利于宣传和震慑。但不是所有地方都在菜市口行刑,只是选择人口密集处。我们姑且就当在菜市口吧,至少买菜的商人是举双手赞成的,在斩首消息出来时,最高兴的莫过于菜农和买鸡蛋的,这意味着当天蔬菜鸡蛋大卖。行刑在进行宣传震慑的同时还能拉动市场经济,可谓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http://wx2/large/006oZQ7Dly1fd8hancryxj30fe096jzb.jpg

为了震慑百姓效果最大化,在极力做好宣传的同时,还需要蓄势,这从法场的布置和流程就可以看出来。布高台,鸣擂鼓,行刑官高居行案,刽子手不怒自威,整个法场萧杀之气盛极,台下观众心扑通扑通跳,尽可能按捺住自己的小心脏。下面采访下双方阵容,请问人犯有何感想?人犯战战巍巍的说:“下手轻点,我怕疼!也不要太轻,干净利落,我可不想挨第二刀。”再来看看监斩官,他正饶有兴致的把玩火签(令箭),不接受采访。那再看看刽子手,他正在磨刀。好了,双方已准备完毕。午时三刻已到,行刑!监斩官从签令筒中取出一枚火签,中气十足的大喝一声:“斩!”随之火签落地,令箭到处,立即执行!刽子手双手握刀,高举过头顶,烈日光辉映射在刀侧,简直晃瞎观众的眼,蓄力一刀,迅速落下。人贩脑袋一片空白,转眼间伸手异处。台下观众一片震撼,伴随一阵不自主的嘘声。给百姓带来刺激的同时也极大的震撼着他们的心,人都是怕死的。行刑已毕,当然不会有热烈庆祝此次斩首活动圆满结束之类的话。官兵衙役以及百姓都默默离场,只留下满地狼藉,估计现在国人旅游爱乱扔垃圾的习惯是从这里遗留下来的。

封建社会有着残酷的刑法制度,斩首作为死刑最常用的刑罚,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让这些围观的平民百姓恐惧于刑法的严厉,不敢作奸犯科,至于有没有围观群众看了砍头大戏之后产生了心理阴影,那就不得而知了。

@看鉴  每天给你一条历史趣味短视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