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清朝,中国的最后一个帝制时代,295年的历史造就了12位帝王,其中有一位,命运最为多舛,他一生被皇权笼罩,童年和少年时代就被搅在皇权漩涡里,他6岁登基,24岁就去世,仅仅在位18年,就将皇位传给了三子。这位谜一般死亡的帝王,就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我们称呼的“顺治帝”。而不论是当时的朝臣还是现在的史学家,都试图破解同一个悬案:顺治,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福临年幼即位,叔父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权势熏天,当时的皇太后孝庄文皇后为保住儿子,以皇嫂的名义下嫁给小叔子。皇叔父变成了皇父,幽居紫禁城的小皇帝孤独、忧郁,时刻感到杀机四伏。一方面精神压抑,深藏怨恨;一方面性情顽劣,行为怪癖。顺治七年的一个冬天,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第二年14岁的顺治终于摆脱傀儡地位,提前亲政。福临自亲政一开始,也曾雄心勃勃治理江山,但无奈根基不稳,处处受阻,年仅24岁即告驾崩,非常奇怪的是,他如何离开皇位,又是如何去世,清庭记载全部避而不言。
这就是清朝十大悬案之一——顺治死因之谜,300多年来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就是“顺治出家”说。说起来,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美人的离去给英雄致命的打击,而英雄为此谎称天花假死传位于第三子,从此远离皇宫,卸下帝王名头,隐居于某个深山寺庙之中。听起来颇有些童话故事的意味,而英雄便是早逝的帝王,爱新觉罗·福临,美人就是善解人意的董鄂妃。作为一个天生的痴情种,顺治一点儿都没愧对这名声,当年册立皇贵妃时,又是颁布诏书,又是大赦天下。在清代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他这也是独一份了。这位痴情的皇帝把自己得到美人的喜悦和天下人分享,就可惜了皇后与其他妃子只有羡慕、嫉妒、吃醋的份,虽然恨不得把董鄂妃剥皮拆骨,无奈圣宠正浓,只能独守空闺盼着有天皇帝能想起“雨露均沾”的道理。自古就有“无情最是帝王家”之说,像顺治这样一心一意的帝王绝不多见,只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董鄂妃为顺治产下一子后,身体更弱了,仅仅陪伴了顺治四年,就病逝于承乾宫。
爱人的离去让顺治皇帝痛不欲生,有伺候皇上身边的下人在背地里嚼舌根,说总能在半夜听见皇上的哭声。根本无心打理朝政的顺治,经常待在曾与董鄂妃一起待过的地方一个人发呆,看这架势,一度有寻死觅活的意思。这可吓坏了孝庄皇后,立刻派人二十四小时看着顺治,以防他自杀。而痴情的顺治已经看破红尘,没人能阻挡他剔去万千烦恼丝、遁入空门的决心。去意已决的痴情皇帝主动放弃帝位,将皇位让给了自幼聪慧颖悟的三儿子玄烨,禅位仪式一结束他就悄然离开皇宫,从此渺如黄鹤,一去不返。自那之后,无人知道福临的行踪,只知道这位多情帝王遁入空门,领禅悟道去了,或许能在佛门里悟出什么也说不定,但这就不在后人的考量范围之内了,一代痴情帝王就这样淡出了世人的视野。
不过,这种说法过于理想化,似乎更符合民间对帝王爱情的美好想象,不少史学家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你想,那些顽固的大臣们才不会放任一个皇帝就这么出家,毕竟帝王身上有帝王的责任,总不能想怎样就怎样,爱人死了就出家,未免太孩子气了。那么,是不是有其它的说法呢?有。
第二种说法现实了许多,听起来却更符合当时的皇家尊严。顺治因美人的逝去而伤心之时,本想出家为僧,却被大臣拦下,心虑憔悴的顺治无奈之下只能靠办葬礼缓解哀痛。顺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这位多情天子的哀痛,也只能通过这些方式表达。本来每年皇帝都要去一处别院避痘,也就是躲避当时的传染病“天花”,可顺治忙于爱人的葬礼,索性留在了皇宫,又因为常常因为思念爱人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免疫力下降,一下子染上了天花,这还不算完,老天似乎专门跟这对小情侣过不去,顺治染上天花后,又患了肺痨,也就是现在的肺结核,在那个时候,肺结核相当于现在的癌症晚期,处于一个“想干点啥就干点啥吧,不然就没机会了”的状态,顺治本来只是心情不好,这接连串的病让顺治的身体也跟着不好了,顺治对身边的木晨和尚说“你要是为我祝三十大寿,我兴许还在;如果是来贺我四十大寿,不可能,我活不到那时的。”想来顺治对自己的身体也有个大致的了解。顺治病危时,曾单独召见文笔极好的王熙,告诉王熙自己突然染上了天花恶疾,并且病势凶猛,让王熙按他的口述撰写遗诏,王熙一一照办。就在当天夜里,顺治帝宣告不治,死于养心殿中,这位敢爱敢恨的多情帝王,就这样舍下了24年的爱恨情仇。埋葬顺治皇帝时,陵墓旁葬着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福临心爱的董鄂妃,也算是不枉费顺治痴情一生。
这两种说法虽略有不同,却有着共通之处,顺治的死与宠极一时的董鄂妃有关,不论是死于宗庙还是死于天花,无非是被美人搅乱了心神,说到底啊,都是没逃过美人的石榴裙,与顺治的痴情病倒是相符。按理来说一个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宠爱,在历史上容易留下骂名。董鄂妃却是个例外,在她陪伴顺治皇帝身边的时候,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他励精图治,安邦定国。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后,他才万念俱灰。可见,董鄂妃不但是他的红颜知己,还是他精神的支柱,董鄂妃一离世,顺治皇帝所有意志、所有在尘世中的留恋都跟着消散了,因此,历史上最多的说法是顺治的死与美人有关,也不足为奇。
但是,历史令人着迷之处,往往正是因为层出不穷的新证据,关于顺治的死因,最近又有了一种耸人听闻的新说法。
这种说法认为顺治并非死于美人膝,而是被郑成功的军队毙于厦门。有传说在顺治试图征服台湾的时候,在厦门与郑成功退守的军队相遇,经过很长时间激烈的战斗,三路清军都被打退,而顺治在混乱中也恰好被大炮击中,当场身亡。这说法的依据来源于新发现的手抄本,颠覆了顺治的形象,一直以来的痴情种并不是死于美人裙下,而是为了江山社稷而死,显然不符合多数人对顺治帝的认知,这种新说法为这位帝王创立了爱美人更爱江山的好形象。这就不得不想到一些问题,究竟顺治为什么会突发奇想御驾亲征?又怎么可能恰好被郑成功的大炮击中?诸多巧合拼凑起来,形成了这种新猜想,而这种猜想真的有迹可循吗?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在郑成功的问题上,顺治和多尔衮意见不统一。作为一个有心实干的帝王,顺治对于多尔衮扣押郑芝龙的行为是相当的不满,坐在朝廷里指挥战事,一来不过瘾,不能满足顺治对独自掌权做主的渴望,二来在朝廷里做出的决定实施下去,多半还要打折扣,不能随心所欲,也就不能控制战事的发展。而选择随着大军南下亲征,一是可以离开朝廷,充分做主,二是董妃新丧,他借机出去散散心,无论如何都说得过去。再说清兵比郑成功的颓败军队不知强大了多少倍,丝毫没有危险,顺治信心满满,御驾亲征也没什么顾忌。虽然这种说法很难让那些熟悉多情顺治的人信服,但是官方的典籍中关于顺治死因的记载,也为这种推测增加了一点砝码。
在清官方的史籍中,涉及顺治死因的记录,只有“顺治十八年春天,驾崩于养心殿,享年二十四岁”这样粗疏的记录。史籍对顺治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的记载,比如某本记录中,光是他临幸南苑的记载就有22次。由此不难推断,顺治一定是非正常死亡,而且死因一定让清廷很难接受,甚至不想将一代帝王的逝去写在史册里,若非是奇耻大辱,皇室怎么会连一代帝王的死因都如此草率的编写。如果顺治真是因为出天花而死,清史似乎没有太大的隐匿必要,而如果他死于一个前朝流寇手中,而且连个御驾亲征战死沙场的名声都没有,这种死法在清廷看来,绝对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因此这第三种说法虽然流传不广,根据也只有两本手抄本,从逻辑推理上却也说得过去。
这位24岁就陨落的帝王,到底是死于江山社稷还是美人膝下,至今是个谜,不论哪种,顺治始终是一个多愁善感,浪漫惆怅,率性而为的多情帝王,并非那些冷血的权利追随者可比,而后人对顺治的喜爱,多半来源于他的另类,他出生、死亡、爱情、功过,短暂的一生,却都带着传奇的色彩。没人敢否认顺治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审时度势,更张成法祖制,且倚重汉官,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清代初期从他亲政开始逐渐鼎盛起来。无论顺治死于对江山社稷的痴梦向往,对统一全国的不断追求,还是死于对美人的思念缅怀,对爱情的执着追逐,谁都不能否认,这位帝王,一身另类,一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