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谈到天一阁,我们都知道,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还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建立于明嘉靖四十五年,也就是1566年,距今已有450周年的历史。天一阁历经了王朝更迭、战争频发、风雨飘摇的历史岁月,如今已经变成了以藏书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天一阁凭借楼中收藏的大量古籍和天一阁阁楼建筑本身的精致,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
可是,我们也都知道,古籍的保存是相当困难的,这些纸制品不方便携带,必须有专门的空间存放,而且这些娇气的古籍对存书地点还有很多要求,首先要确保干燥清爽,第二要特别注意防火,因为水和火都是古籍的天敌。除此之外,把大量的古籍存放到一处之后,还要时刻注意防蛀防虫。可以说,安全保存古籍是藏书楼最核心的安全工作。另外,藏书楼想要生生不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收藏新的古籍,吸纳社会资源。但是,古代的藏书一般分为私家藏书和皇家藏书,这两种藏书形式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抠门,我们今天的图书馆会建立许多资源共享合作平台,但是古代的藏书可绝对不外借。所以,古代的藏书楼想增加自身的藏书资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藏书楼的后续经营问题也是藏书楼管理工作的难题,因为私家藏书楼一般都是家族企业,一旦这个家族家道中落,藏书楼里的藏书也就保不住了,还有一种情况更糟心,这藏书楼的继承人对经营藏书楼毫无兴趣,最后无心经营,把藏书全部捐赠出去了,这藏书楼也就办不下去了。
维持一个藏书楼会遇到这么多困难,所以天一阁能够经营到今天,实在是难能可贵。那么天一阁的经营者到底有什么秘诀,才能让天一阁直到现在还散发着活力呢?
可以说,天一阁能经营到今天,它的秘诀就是注重危机管理。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始终将居安思危的儒家哲学作为天一阁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其实,危机管理不仅是藏书楼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必修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企业出了什么危机,全国人民很快就都知道了,想像几十年前那样瞒报是不可能的。但遇到危机之后,正确及时的应对才是将危机转化为动力的生存之道。比如,肯德基前几年出现了一个大危机——被有关部门查出来可乐里面的冰块细菌含量超标,但是肯德基比其他出了问题的竞争对手,比如麦当劳更及时地道歉,做出了处理,成功度过了危机。而一些企业在遇到问题之后,不做危机处理,反而一味推卸责任,最后公众对这个品牌产生了信任危机,甚至开始抵制这个公司的产品。可见,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危机管理都是经营者的必修课。
那么,范钦又是如何进行危机管理的呢?这第一步,就是防患于未然。在安全管理方面,天一阁建楼之初,范钦就考虑到了防火安全。在天一阁的设计上,就引用了郑玄注《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给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取的是“天一生水”、“以水制火”的意思。除了取了一个防火的名字,天一阁在建筑格局上也下了功夫。天一阁的建筑格局是“天一地六”的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藏书楼坐北朝南,分为两层,上层是一个通间,下层为六个开间,在阁前建造消防水池,用来防火灾。藏书楼的格局和设计考虑到了防火防潮的需要,就近配置水源,在下层的六个开间中设计防潮隔断,用材主要是砖石,又坚固又耐火。精巧的建筑设计是天一阁的第一道安全保障,也让天一阁成为藏书楼建筑设计的楷模。
除了在藏书楼建筑设计上巧思多虑,天一阁在日常的图书保管过程中,也十分注重书籍的安全保护。我们知道书容易被虫蛀,为了防止虫蛀,天一阁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法——曝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将藏书取出曝晒,这种曝书的方法可谓是一箭双雕,既驱虫,又防潮。
另外,在书籍的保管上,除了硬件上的保护,天一阁也制定了制度,从根本上保护书籍的安全。比如说天一阁有个规定:外族不可登楼,这就避免了外人不珍惜书籍的危险,保护了藏书的安全;还有一个规定叫“烟酒切忌登楼”,这就消除了人为制造火灾的可能性。另外,和其他私家藏书楼不一样的是,范氏家族将藏书楼作为公共财产保存了下来。中国历来分配遗产都是平均分配,而天一阁独创了“代不分书”的管理制度。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多卷藏书。在之后的日子里,范大冲除了维持和补充天一阁藏书,还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于是,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就此形成了。
上面提到的措施,让天一阁从建筑到制度,硬件到软件,都成为了藏书楼的典范,这种对危机的预防和预警也是天一阁能够长期维持的根本原因。
但是,“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虽然有利于书籍的保护,但是,也给天一阁带来了新的危机,什么危机呢?服务危机。说白了,就是天一阁只是个存书的地方,对整个社会根本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天一阁根本不对公众开放,这样就导致天一阁没法儿跟社会共享藏书资源。而且天一阁里面的藏书也就只是被收藏起来而已,藏书利用率极低,这对天一阁的进一步发展也根本没有好处。藏书楼本来有应该跟现代的图书馆一样,向大众传播知识文化的,结果这个功能根本没有实现,这也直接给天一阁带来了服务危机。然而,天一阁能够发展到现在,至今还欣欣向荣,很明显,天一阁已经找到了解决服务危机的办法。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办法呢?明末清初,范钦的四世孙范光燮允许思想家黄宗羲登阁,打破了范氏家族过去严格的“外族不得登楼”的规矩。黄宗羲成为了外姓人登天一阁第一人。黄宗羲登上天一阁之后,把所有珍贵稀罕的古籍都翻了一遍,还给天一阁里面的藏书编了一份目录——《天一阁书目》,这份儿目录让“天一阁”里的稀有藏书被世人所知。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是仍然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来天一阁参观。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范围很小,但是天一阁还是开启了藏书公开的第一步。天一阁率先完成了从“藏书封闭”到“藏书公开”思想的转变,又一次引领了潮流,成为了藏书楼的典范。可以说,天一阁面对服务危机,及时转变管理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又一次安全度过了潜在危机。
除了服务危机,天一阁在范氏家族十三代人的薪火相传中,历经磨难,天一阁始终把里面所藏的文献古籍保护得很好。但是,这四百余年来,战火纷飞、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经历了多次巨变,天一阁又是如何度过这重重危机的呢?
清乾隆三十八年,也就是1773年,清廷为了编修《四库全书》,广征民间藏书。为了响应朝廷号召,范家献出了天一阁私家藏书中的珍品,共638部,这638部中有473部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了。因为朝廷把书收走了就不还了,天一阁流失了很大一部分藏书资源,这对于天一阁的藏书而言是一次巨大的资源危机,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由于天一阁贡献了最多的藏书,乾隆一下子注意到了这个藏书楼,天一阁就被乾隆推举为民间藏书楼的典范,乾隆皇帝还夸奖天一阁“藏书家颇多,而比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更重要的是,用来保存《四库全书》的皇家藏书楼也仿照天一阁建造,有了皇帝打的广告,天一阁一下子名声大噪。而这时的天一阁已经走过两百余年的漫长岁月,成功的将危机化为转机,有了名声,还有皇帝的支持,天一阁的资源是滚滚而来,得到的东西早就比献书给乾隆而失去的东西多多了。
除了人祸,天一阁还经历了天灾。1933年9月,一场强台风来袭,藏书楼岌岌可危,而此时的范氏家族早已没落,已经无力挽救天一阁了,这是天一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机。但是,在危急时刻,宁波众多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奔走呼号,为重修抢救天一阁出谋划策。在和范家商议后,有识之士们组成了以冯梦颛(zhuan一声)为主要负责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在委员会的组织下,天一阁完成了重建,重新焕发出了活力。委员会组织重修天一阁这件事,不仅把天一阁救活了,也是天一阁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从此天一阁不再是范氏家族的私人藏书楼,而是成了公私合营的公共资源。因为天一阁的重建集聚了宁波上下之力,已经不是范家的私产了,公私共管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有了公私共管的基础,后来天一阁被国家接手,成为了国营博物馆,也就顺理成章了。天一阁又一次把危机变成了前进的动力。
我们前面说了这么多天一阁的危机管理措施,大家应该都知道天一阁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注重危机管理。天一阁的危机管理有两个原则,一是防患于未然,比如天一阁设计的时候就仔细考虑了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出了预防措施。比如,因为战火,天一阁中的书籍曾经多次散落,但是因为有《天一阁书目》,范氏家族能根据书目找回散落的藏书,这也保住了天一阁的藏书资源。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新的危机,调整思路,及时处理,把危机化为转机。比如天一阁巧妙地利用给乾隆献书事件,让天一阁名声大噪,有了名声,因为献书而损失的资源就得到了百倍的补偿。
天一阁的危机管理工作,能给我们现代人许多启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预防危机,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将危机化为转机,这都是我们要向天一阁的管理者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