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看文人喜爱的口味
您吃了么?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打招呼方式,有人说这是因为饿怕了,也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太好吃了。我国古代,由“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口腹之需,上升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腹之欲,不得不说也是一大飞跃,当然最让后人流口水的,恐怕就是各色书籍中记载的皇家珍馐和市井小菜了,那么究竟是哪些有文化的吃货,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遗产呢?
要说到文人吃货的开山鼻祖,就不得不提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张季鹰,就因为秋风起,他想起了家乡的莼菜和鲈鱼,这下不管高官厚禄,辞去职务逍遥回家去了,按现代的话说,他可真任性啊。当然了,有了开山鼻祖,后边各朝各代的文人吃货更是层出不穷,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简单的说,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鉴赏派、发明派和清贫派。
鉴赏派,顾名思义,大多都是有闲有钱的高官士人,他们秉持着一种信念:就是要在食物中吃出风雅和趣味来,光有精湛的厨艺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人得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能吃出食物背后的内涵来。听着是不是有点晕,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们的代表:清代的袁枚和曹雪芹。
在朋友圈晒美食的招式,都是袁枚玩剩下的。一般的吃客止于唇齿之间,象袁枚这样有追求的吃客已越过感性走向理性,目光也不局限于饭桌,而是延伸到了市场乃至农田,同时探究物料、搭配、火候、清洗、时节、器具等等,毕四十年之功,写成了烹饪界的葵花宝典《随园食单》,条理清晰地讲解了精致浪漫的江南菜式,时隔三百多年仍被奉为经典。
而在追求美食做法方面,他也是有自己的独特心得:就拿茶叶蛋来说吧,看起来是平民化的食物,而《随园食单》里说煮茶叶蛋的时间应当为“两炷线香”,约为四个小时,后人反复试验,最终发现果然煮4个小时的茶叶蛋最好吃,卤汁渗透蛋黄,美味异常。
如果说隔行如隔山,知道《随园食单》的人还不算多,那么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更受后代美食爱好者们的重视和青睐,光专门研究《红楼梦》中的食谱菜单,就有洋洋洒洒的几十本书籍。古语说得好啊:三代为官作宦,始知穿衣吃饭。曹雪芹出身世家,对于巨富之家中的饮食还是颇有心得的,老母鸡心尖上肉油烹调的茄子,不仅惊到了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也惊艳了百年来的读者。
而茄鳖的具体做法呢,王熙凤是这么说的: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和香菇、新笋、磨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都切成丁,拿鸡汤煨干,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拌一拌再吃,这等讲究,也只有三代为官宦的人,闲着没事儿在深宅后院里面研究,才能捣鼓出来如此精致的美食。
对了,差点忘了还有这么一位,明末清初的文人张岱,在美食与环境的调和上,他可是个中好手。每到十月,张岱便与友人组织“蟹会”,举行吃蟹活动,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只蟹,为防止螃蟹冷下来有腥味,便轮番煮吃。辅食有肥腊鸭、牛乳酪、还有白菜,水果有橘子、菱角,饭用新余的粳白米煮来吃,漱口要用兰雪茶。
所有这些,都记载在他的《食蟹》的文章中,看来鉴赏派的吃货们,除了把美食吃出花样,还能可还有把美食融入诗情画意。当然,有一拨吃货文人可并不服气鉴赏派,你们只知道享受,我们可是积极投身到了美食的创新创造活动当中,让一碗肥肉,一碗汤羹也有了人文意义,这就是文人吃货中的——发明派。
现在火遍大江南北的“东坡肉”,便是以发明派美食家的代表苏轼命名的。要知道,宋代视羊肉为美味,对猪肉不甚重视。苏轼以犯官的身份谪居黄州,既然被贬了嘛,生活水平肯定也有所下降,但是吃货苏轼当然不会甘心,吃不起羊肉,我就吃猪肉嘛,于是,在一次偶然中他发明了煮制猪肉的方法:这日里朋友拜访,苏轼就买好猪肉下锅,加入水和调料,以微火慢慢煨着。
他便和客人下棋,两人对弈,兴趣甚浓,直至终局,苏东坡才猛然想起锅中之肉。他原以为一锅猪肉定会烧焦,急忙进厨房,却顿觉香气扑鼻。揭锅一看,块块猪肉色泽红润,形整不散,软烂如腐。此菜端上餐桌,客人和他尝罢,都觉得这菜汁浓味醇,糯而不腻,十分可口。苏东坡由此受到启发,便经常烹制这道菜,有客就款待客人,没客人就自己吃了。
当然,独乐不如众乐乐,吃货苏轼还用一首《猪肉颂》总结了烹制这道菜的经验,这道菜的特点为小火慢煮,使猪肉的美味充分溶解在汤中,汤中的调料之味亦能有效地浸入肉中。与“东坡肉”相媲美的还有“东坡羹”,这是一道纯素的菜羹。带着晓露的清鲜的蔓著、芦菔,也就是萝卜煮在一起,在煮上优质的白米,味美无比。这款羹大概有不错的保健作用,东坡先生挺得意,自号“珍烹”,就是珍贵的佳肴,而且以“东坡羹”三字为之命名。
从美食发展史来说,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口味已经从嗜肉向吃素转变,在这一转变中,苏轼等诗人起到了引领吃货界时尚风潮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猪肉,苏轼喜欢过的菜肴材料还有各种鱼,其中最有名的是有毒的河豚。他在诗中曾提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从中可见吃货苏轼的勇气。
但并非所有文人吃货都这么幸运,不仅能够为官作宦,还有闲情和闲钱去品味精致的美食。大多数的文人只能安贫乐道,在馒头面条和清粥小菜之间,提炼出食物的审美意义,这就是吃货中的清贫派。清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著名的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沈复和妻子由于囊中羞涩无法买上好茶,便捏一小撮茶叶放在初开的荷花花心,吸纳一夜的荷花香,第二天取出来,以收集的露珠煮沸冲泡,这样的茶汤,味道极香。
杜甫则是另一位著名的清贫派代表,他的诗作多是哀叹民生之疾苦,但也不乏欣赏美食之作,由于生活拮据,因此他吃的多为简朴食物,与唐代贵族喜欢荤腥的饮食习惯形成鲜明对比。在杜甫的笔下,即便简单如夏日消暑的一碗面条也能别有风味,赋予了诸多普通食物鲜明的审美意义:“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写的是在夏日,采下青色的槐树叶,用挤出的槐叶汁和面下厨,最后再用冷水浸面,制作成凉面。
中医认为绿色的东西有清热消渴作用,“槐叶冷面”的消暑作用除了面用冷水淘洗过,十分清凉外,还在于它碧绿的颜色,直到现在四川仍有翡翠凉面,保持了冷面的绿色,只不过用的不再是槐叶汁,而是菠菜汁了。美食人人爱,文人也不例外。这些美食本身,在或是及时行乐,或是安贫乐道的文人笔下得到了灵魂,得以在被大快朵颐之后,继续在书本里存活,乃至千古流传。
关注“看鉴”新浪微博
回复[吃货]
带你穿越古代看有什么好吃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