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愿望和客观标准
(2019-06-20 10:18:26)主观愿望是人们发自内心希望达成的目的,它不受当下客观实际的限制,可以是空中楼阁,可以是海市蜃楼。客观标准也可以被称为客观目标,是用现时规则或评判办法对依据主观愿望达成目标的评价。对于一件事务的完成,如果有良好的主观愿望和适用的客观标准,好像就能皆大欢喜,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主观愿望和客观标准的不同,也许就会得出不太一样的结论。
现代很多领导都说“我不关心过程,我只要结果”。这里的“结果”一定是领导的良好主观预期,也一定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数据。领导的话听起来干净利落、掷地有声、霸气十足,似乎方向明确、人心激荡、指日可成。但我们细究一下就会发现,通向“结果”的手段多种多样,有正大光明的、有卑鄙无耻的、有长远打算的、有只顾眼前的、有文化自信的、有卑躬屈膝的,如果领导说“只要结果,不关心过程”,那他得到的一定是最不想看到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止是原定的数据,还有在实现这个结果的过程中因为手段不当失去的更重要的东西。
电影《流浪地球》中有地球被迫进行星际流浪的场景。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并没有高度发达,假设当时人工智能已经高度发达,会出现什么情景?可能会出现地球不需要流浪,而是人工智能把木星拆了为地球做成一个保护罩。
比如人类想知道精准的圆周率,人工智能就会按照人类的良好愿望去进行计算,随着无限不循环计算的推进,就需要越来越大型的计算机,不断建造大型计算机就需要更多的资源。当地球上的资源被用尽,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就会动用宇宙中的资源,最终可能会拆掉银河系,造成宇宙秩序的混乱,给地球上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再比如一个人想快乐,不想痛苦。对于这个良好的主观愿望,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只会运用客观标准进行实现。对于这个愿望,人工智能会考虑运用化学的、隔离的、虚拟的等各种办法让人一直都只能收获快乐,不会感受到痛苦。但这些办法都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人提出这个良好主观愿望的基础是他所生活的环境。中国有一句话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意思是当孩子终于得到了引以为傲的地位和成就,却失去了其最想与之分享的人。这里的快乐不能被量化,它和人的主观感受有关,和世俗的评判相连,绝非一个“我只关心结果”那么简单。
主观愿望有主观因素,客观标准有数据支持,二者只有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避开单纯为追求客观目标而罔顾所有限制条件。正如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限制的客观目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