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书籍:《断舍离·心灵减负篇》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文化娱乐 |
分类: 断舍离书籍 |
★
★
★
★
无论是物品、空间,还是内心,都会出现杂乱的状况。断舍离是一种思维的整理术,不但有助于物品和空间的整理与收纳,在面对当下的自我情绪时,也是一种促进自我治愈的有效行为。“内心的断舍离,就是内心杂物的整理术”。心灵断舍离倡导“断绝”迷惑和困扰,“舍弃”不需要的部分,“脱离”束缚,即消除、减少、切断内心对问题的执念,自己思考、感受,自行“选择·决断”,关注当下,回归自我重心,夺回心灵空间,建立一个“快乐的自己”。
2000年起,在日本各地举办断舍离讲座,各大媒体采访报道,成为社会流行话题,得到各阶层认识的支持与参与。
前 言
序 章 为什么内心会变沉重?
你是在自我重心的基础上做判断吗?
人在前进时会受到来自左右双方的引力
断舍离为何对心灵有效?
第一章 我们的内心在不知不觉中“被禁锢”
“不贪婪”的决心对于贪婪的自己是一种背叛?
“与人为善”变成了多管闲事……
“想被别人当成好人”的想法从何而来?
我们无意识地对别人抱有期待
思考能否托付于别人?
内心受到伤害是因为偏离了重心
第二章 我们的心灵偏离了多少?
我们每天都处于偏离状态
内心不健康的原因是不足还是过剩?
提到“断舍离”,很多人都认为是物品与空间的整理术。
事实并非如此。
断舍离是思维的整理术。
思维整理好之后,心情便能整理妥当。心情整理好了,物品与空间自然会变得井然有序。反之,物品和空间整理好的话,心情会调整到较佳状态,思维也能更加顺畅。顺畅的思维会进一步调节心情、物品、空间……
越往上走,思想就能达到更高的层次,也会更加宽广,更加深刻。继而,心灵的领域会自然发生变化。
那么,我们该从什么地方攀登螺旋楼梯呢?
答案就是,从有形的物品开始。
因为,表象源于思想。
每次当你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断、舍、离是必须的,若你当断不断、当舍不舍、当离不离,宇宙能量自然会制造事件逼你断、逼你舍、逼你离,所以,表面上是灾难,事实上却是上天帮了你一把,把你逼上了梁山,才能激发出后面无穷的可能。
“不贪婪”的决心对于贪婪的自己是一种背叛?
断舍离不断重复“选择→决断→选择→决断”的过程。用物品打比方的话,更容易理解。
例如面对桌子上乱放的物品,首先需要分辨哪些是不需要的。对于不需要的物品,做出“舍弃”的决断,继而用行动将其“舍弃”。接着,再次询问桌子上剩下的物品是否真的需要。如果还有不需要的东西出现,重复“舍弃”的过程。
不断重复,不需要的物品就不会流入。这样,我们就从入口处养成了“断绝”的好习惯。
接受什么,断绝什么,也是一个“选择·决断”的过程。
磨炼内心、令内心强大的过程,便是断舍离的训练经过。
断舍离可以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决断出真正适合自己并且舒适的物品。断舍离之所以没有“某件物品一定要扔掉”的准则,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问问自己,对于“我”来说“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断舍离所倡导的“思考法”。
重复“选择·决断”的过程非常重要。
不断积累,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一颗与执着“分离”的内心。“断舍离”会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的身体里,敦促我们从“受到束缚的内心”中解放出来。
没有思考的积累,不将其意识化的话,即使决定“以后不再有贪欲”,终究也无法长久。因为人本身具有纵容自我的潜在心理,误以为“一开始就决定的事情,一定不成问题”。
不要“打如意算盘”,仅有纸上谈兵,无法得出想要的结果。我们要先弄清楚自己被什么束缚。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问题。
决定“不贪心”的“我”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的现状如何?“现在我应该还有贪念”吧?
那么,“贪心的我”与“不贪心的我”之中,哪一个更好?分析判断后再做出抉择。
如果决定选择“不贪心的我”,就要进一步选择“对什么不贪”。
只会漫无目的地思考“不贪心的我”,永远无法达成目标。
空想“不贪心的我”可能会带来舒适感,整个过程也很简单。
但这不过是一时的内心舒适,不能与长久的愉悦混为一谈。而且,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可能会产生挫败感。
“与人为善”变成了多管闲事……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有人托我买点心,我爽快地答应了。但遗憾的是,买回来的点心不合他的口味。
他收下点心后,不仅把“不合口味”的信息反馈给我,还加了一句“最好不要再去那家店”。
原本好心好意要帮助他,却丝毫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虽然结果很令人遗憾,但问题并不是出在结果本身。
当然,买了不合别人口味的点心之后,“我”产生了自责的心理。自责心理往往会让我们觉得别人在责备我们。
因此,不快的情绪萦绕在身边挥之不去。
其实,真正的不快并非缘于自责,而是“最好不要再去那家店”这一看似合理的建议。
他的反馈可能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让“我”明白了那家店的点心并非适合所有人的口味。
但是,接收到这条有用的信息后,“选择·决断”今后是否购买属于“我”的私人领域。
“私人领域”受到侵犯,令我们产生了不快感。无论对方,还是身为当事人的“我”,都很难意识到不快感是“介入游戏”所带来的不良结果。
你是否对此也深有体会?
反观社会,我们会发现,介入他人私人领域的事例不在少数。
许多人不在意对方的私人领域,常常把为别人好挂在嘴边,分不清是待人亲切还是爱管闲事。
换句话说,只要对别人好一切都能接受的“执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我们好心为别人提建议,却在无意之中踏入了别人“选择·决断”的领域,践踏了别人“选择·决断”的自由。
只要明确信息共有领域和“选择·决断”的界限有所不同,就能有效避免对双方无用且毫无产生必要的不快感。
“想被别人当成好人”的想法从何而来?
我们总是希望“所有人都把我们当成好人”。更确切地说,是“不想被别人当成坏人”。
有没有发现,我们顾虑的对象都是“别人”?换句话说,我们把判断交给了别人,采取了“以他人为重心”的思维方式。
人很容易有这样的认识:为了让人际关系更加顺利,为了使团队更加协调,被大家当成好人总归比被大家讨厌强。但这种想法经常会产生与本意背道而驰的后果。
希望别人把我们当好人,其实就是害怕被人讨厌。这种心理会成为同步调压力的温床,也会扼杀掉我们的意见或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
当然,与团队或伙伴相处,并非仅仅考虑自己的事情就行。
断舍离的重心在于自己。
如果用以自我为重心的原则表达“想被当作好人”的话,将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想做个好人”。
这么说接受的人可能会觉得困惑,这种表达方式听起来也比较强势,但是只有坚持以自我为重心,我们才不会被多余的东西束缚,才能找回体现自我的表达方式,自己的意愿才能更充分地被对方理解。
不要不明就里地被潜藏着负面结果的东西束缚。进行自我决断,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即使出现令我们讨厌但又不得不见的人,我们也可以在一开始认可这样的“自我”,这样内心便不会产生多余且没有意义的负担。
而且,毕竟是讨厌的人,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更容易接受。
如果以他人为重心的话,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执拗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很难控制。
当我们质问对方“明明为了不被你讨厌,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什么你还是那种态度?”时,说不定对方会甩下一句“你在没头没脑地说什么啊!”,无情地将我们抛弃。
人际关系既有顺利的时候,也有坎坷的时候。
重要的是,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预先“断绝”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心理负担的成分。
我们无意识地对别人抱有期待
执行断舍离,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每一天。
重复“选择·决断”的同时,断舍离能使人更加明确自己的意愿。在并非出于本意的东西、误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面前,更容易感受到违和感。
这种违和感会把我们引向自我重心的道路。“无意识之中对他人抱有期待”会令我们觉得违和。
例如,地铁上为老人让座时,应该会下意识地期待老人脸上浮现出充满感谢的笑容,或者期待老人说一句“谢谢”吧?
但是,如果我们的期待并没有如己所愿的话,心情便会黯淡下去。
好心让座,可能只换回了一句“为老人让座不是应该的嘛”。一旦自己的好意没收到预想的结果,内心就会遭到打击。
那么,不要求他人,内心是否就不会沉重?
断舍离并不是“不要求别人”。虽然可以要求别人,但是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把影响的结果以及如何“选择·决断”的权利交给对方。
这样,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个人“选择·决断”的结果,内心便不会被多余的杂念束缚。
也就是做到了不执着。而这,就是所谓的高洁。
高洁意味着是否承担责任。
即承担对于自我思考的责任。自己思考,自己感受,继而自行“选择·决断”。
无论结果好坏,都能接受、应对,这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果断的定义。